微博上有個話題:「如何度過二十多歲這段又窮又迷茫的歲月?」。
留言區中有網友說:
「如果你把迷茫歸結為年齡小,指望著混過二十歲這幾年來解決問題,那麼恭喜你,等你三十歲了,也同樣會迷茫。」
歸根結底,若是不想辦法解決,迷茫便會一直存在。對於迷茫,你得主動去闖,而不是等。
大二的末尾,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人生迷茫。說不清那是一種怎樣的糾結,沒有頭緒,也沒有解決辦法。
或許是太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太想改變自己,我第一次正視了內心的迷茫與糾結。
後來,我尋求了一位專業教練的幫助。
記得第一次交談時,我慢慢地說出了想說卻不敢輕易說的經歷。
我感到痛苦,真的很痛,想哭,所以我哭了。我覺得經歷過的事就像一塊傷疤,形成的時候很痛、好了的時候很醜。
我無數次地想:因為這些經歷,我感覺自己永遠低人一等。
聽了我的經歷,教練說:「思放,你的心理是沒有問題的,其實你很優秀」。
非常篤定的一句話,我愣住了。因為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心理有問題,總想著為什麼不能像同齡人一樣陽光、快樂?
教練的一句話,讓我有了被人肯定的愉悅。
我想:思考者也就是覺醒者,需要經歷比別人更多的磨難,在這一過程中絕不要看輕自己。
那次談話結束時,教練給我留了三個作業,她說希望我能與過去的陰影和解:
(1)寫出自己的100條優點
(2)以第三人稱形式寫出自己的經歷
(3)寫出這些經歷帶來的意義
這三個作業看起來很簡單,但對我來說有不小的難度。即使過程對我來說有點困難,但通過三個小作業,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的優點、天賦是我的經歷所給予的。
所以,當我沉浸在過往經歷中、仇視我的經歷,這是不對的。其實,那些過往經歷帶給我一些驕傲的閃光點,只是我自己視若無睹。
從慢慢放下到完全釋懷,也許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我會努力和我的經歷友好相處。
第二次交談時,我對教練說,希望能完成我的職業發展規劃。
大三了,正是面臨未來職業發展問題的時候,教練通過冥想方式幫助我感受內心深處的自己。
我聽到自己的心在說話:用你的言語去感染他人、幫助他人,做有意義的事情。
為什麼會是這樣?
我想,是因為我的經歷,讓我想要幫助許多像我一樣有著困惑的人,像我一樣因過往經歷而痛苦過的人。所以,我希望在未來探究職業發展規劃能給年輕人自身的職業潛能帶來的影響。
最後分享:我的目標實現路徑圖
1年後
21歲
通過銀行招聘考試
2年後
22歲
在公司基層工作,為轉型人力資源部努力
3年後
23歲
在人力資源部工作
5年後
25歲
獲得人力資源管理師認證,進入公司管理層
10年後
30歲
獲得「職業發展規劃師」認證,真正進入職業發展規劃領域
15年後
35歲
拿到埃裡克森國際教練學院認證,志願加入到某機構為各類學校的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宣講
20年後
40歲
參與青少年、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計劃,形成一套職業發展規劃影響力的完整體系
2018年11月16日,回訪思放。
當時大四的思放正按照規劃在實施計劃的第一步,她說「結果還沒有出來,不知道會怎麼樣」。
回憶起職慧導師羅春娟老師時,思放說:
「一個很溫柔的人,她總是以一種平和的狀態對待事情。她對我有很大的鼓勵,讓我對過去的生活有了改觀。雖然不知道以後是否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但至少知道了如何去調節,以及堅持著羅老師給我的鼓勵。」
這次回訪中,思放還說,導師計劃時隔1年,有一個想要對自己和大家分享的片段,同時也是對羅老師說:「療愈自己,我從沒有放下過」。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中。
不要要求20歲的自己成為30歲的自己。
要學會原諒自己。
——寫給21歲的我和你(思放)
距離上一次回訪,已過去一年多。
2019年11月28日,再次回訪思放。
今年6月,思放本科畢業。按照計劃,她已經進入銀行工作,但工作崗位和當時預想的存在一定出入。真正工作之後,對原來的計劃,也開始有所調整。
思放提到:「因為專業不對口,需要克服很多問題。」
思放要克服的第一個困境:
因為我性格原因,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有一部分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導致我,對於一些不喜歡的事情,或者不想處理的工作,稍微有牴觸情緒。
思放要克服的第二個困境:
之前在職慧導師計劃,受到導師羅春娟老師的啟發,我第一次正視到原生家庭的問題。
之後,有了「希望可以做一名職業發展規劃師」的夢想和使命,希望分享我的故事,希望幫助大學生早些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希望大家能更早一點認識到自己的天賦所在。
大四時,我才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萌生了「做一名職業發展規劃師」的理想。
最終,選擇了先就業。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我做了一個還算平衡的選擇。
工作之後,發現體制內的這份工作,離實現夢想有一點遠。當時定計劃時,沒有考慮到體制內工作,會有一個局限性——人員調動不如所想的那般靈活。甚至,從這份工作看不到任何對我的夢想、對我的天賦使命有更進一步的幫助。
面對困難,會不會退縮?
思放說:「面對困難,多多少少還是有退縮的。但想要再進一步學習,還是先靠自己創造條件吧。而且想不了那麼多,我先專注當下、做好手頭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個在校生、或者畢業1年內的職場新人,希望你駐足幾秒看完這段文字。
這是第三次分享思放的故事,也是我第二次重寫思放的故事。每次再讀起這個故事,總感覺有一種「痛」隱隱而生。每次再回訪時,總有點膽怯、謹慎,害怕觸碰到思放心底的痛,可她每次都說「沒事,我願意分享」。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會迷茫、會經歷著成長的陣痛。
像今天的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剛步入職場才幾個月,遇到了很多困難、也還是會有退縮。
但如果能從導師計劃「學會療愈自己、學會原諒自己」,能在經歷過導師計劃後,再次遇到困難時能冷靜分析現狀、改變最初職業規劃,這就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生活方式有千萬種,生命價值也有千萬種,從迷霧找到真正屬於你的那一種、發現真正的自我,才是重要的、值得花心思的。
如同思放說的那樣,她意識到原生家庭問題時已經大四了,不說懂得太遲、但總覺著能更早一點就好了。
可能現在的你,也正經歷著原生家庭之痛,抑或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痛」,像思放一樣「更早一點發現、更早一點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