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柏拉圖
作為一代哲學和文化大師,柏拉圖稱得上是一位智者,因此他站在智者的高度來看待眾生,對人性有非常精闢的論述。那些頭腦有智慧的人一般沉默寡言,對事物輕易不發表自我的看法,只有等到時機和條件成熟的時候才會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而這種想法也往往會對事物的發展起到重大的助推作用;反觀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士,遇事不論對錯總愛發表自我的意見,希望以此來顯示他的高明,尤其在關鍵時刻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只會亂上添亂。
由此可見,話語不是想說就說,要分對象、時間、地點以及環境等諸多方面。一旦講話時機不當,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給自身帶來不測的禍患。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根據對方說話的水平和藝術,來正確地區分智者和愚者。
三國時期,曹操身邊有一位大才子楊修,為人聰敏機敏,見多識廣。但是,楊修身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缺點,就是時常喜歡賣弄他的才學,深怕別人不知道。有一次,曹操讓人造了一個花園,花園竣工之後,曹操參觀了一下,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在門上面寫了一個「活」字,眾人面面相覷的時候,楊修過來說:門上寫「活」字,意思為「闊」,說明丞相嫌棄門太窄了。眾人聽後這才恍然大悟,連忙動手重新將園門修整了一番。
類似的例子發生了好幾次,楊修總是抓住一切機會顯示自身的小聰明,但是卻不知道已經犯了曹操的忌諱。但是這些事情都是一些「腦筋急轉彎」性質的問題,曹操也無從發火。最為嚴重的事情是,一次曹操出師不利,想要退兵又有些難為情,於是在傳達夜間巡邏命令的時候,隨口說出了「雞肋」兩個字。楊修一見,立馬意識到這是曹操想要退兵的意思,於是在未爭取曹操同意的情況下,就在軍中擅自發布撤兵的消息。這一次楊修的做法終於激怒了曹操,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處死。
楊修為人不可謂不聰明,但是他也很愚蠢,不會說話,也不明白什麼時候應該說話,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極大地挑戰了曹操的權威,其下場自然不言而喻。
和楊修相反的例子是清朝名臣張廷玉。張廷玉前後一共侍奉過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這份殊榮在大清空前絕後。尤其是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裡,大臣一句話不注意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如果一直裝糊塗,也難以瞞過這幾位精明的皇帝。梳理張廷玉屹立不倒的秘訣,就是他始終秉持一個重要的原則:「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說話辦事要看時機和對象,該說的時候一定要直抒胸臆,亮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以贏得皇帝的青睞;不該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亂說、胡說,管好自己的嘴巴,以免惹禍上身。
從楊修和張廷玉兩人的比較中不難看出,他們中間誰才是真正的智者。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妨牢記柏拉圖的告誡,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在自我思慮成熟的時候才開口。同時,從反方向說:當我們遇到一位自以為很聰明又喜歡誇誇其談的人,那麼立即就可以斷定其人情智的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