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性別與性取向是什麼?答案可能比你以為的複雜多了

2021-01-13 網易新聞

你是什麼性別,你愛什麼性別,這兩件明擺著的事要深入說下去,還真有點讓人懷疑人生。

每當談及『性傾向』,腦中則會響起哥哥唱的那首《我》:「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以及,以及伍爾夫筆下的奧蘭多,那位被贈與擁有不隨年月老去的完美容顏,後來卻轉換性別了的人物。

(圖:Tilda Switon 飾《奧蘭多》裡的奧蘭多)#T女神就是《神奇博士》中的那位光頭大師

1. 你是男還是女,是都是,還是都不是?

雖然我們反對標籤化,我們依然依賴於標籤。而在所有的社會標籤中,性別可能是最常見,最習以為常的標籤。

如果不深究這件事,我們大多數人也許從來不會懷疑自己的性別,或認為性別這件事就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鐵定事實之一。但深究下去,性別這件事,不僅複雜,事實上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Male?Female?Man? Woman? both? neither? 這依然過於簡單。

很長一段時間,臉書為了顧全性別的多樣性,增加了用戶資料的性別的選項,然後很多用戶表示不會填自己的性別了。因為現在臉書上的性別選項現在除了傳統的男/女,還有56種新的非傳統性別可選,據說,這個清單是諮詢了著名性別研究組織GLAAD之後的產物。

2. 當你問我性別,你問的是生物的、社會的、還是看起來像的…

#Orz..兄臺算我什麼都沒問

細心的你可能發現,臉書上關於性別選項的英文用的是Gender而不是Sex。雖然這兩個單詞翻譯成中文都為性別,但在英文中卻有不同的含義。

生物性別(Sex)

一般而言,認知度最高性的區分是兩種:男和女。

這種分類方法是基於生物上的「性」(Sex)的。對於大部分哺乳動物來說,確實也是這樣,繁衍後代需要雄性與雌性共同參與。

生物性別是你生來就有的性別,是個體無法選擇的。

生物性別的定義一般有兩種:性染色體種類和性徵。比如生物女性會有陰部,兩個X染色體,子宮,可以懷孕;生物男性會有睪丸陽具,會有XY染色體。性染色體大多數人就是XX(女)或XY(男),但也有不能歸入這兩類的。比如性染色體數目異常:XXY, XYY,XXX,XXYY等等。

但一般當我們判斷性別時,我們不會問:你是XX還是XY。我們大多數人判斷一個人的生物性別其實是根據第一或第二性徵,也就是有沒有男性/女性生殖器,有沒有鬍子、喉結、乳房等等。

但從表觀性徵判斷出的性別不一定與性染色體種類完全吻合。

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異常,導致第一性徵不明顯,或具有和性染色體類型相反的第一性徵,或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第一性徵。這些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比較痛苦,充斥著認知矛盾。

社會性別(Gender)

「我為男兒身,可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女人。」

對於人類來說,性所起的作用遠遠不止生殖,它還是我們在社會中的基本身份之一。

Gender,在英文中正式這樣一個詞,它表示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說的是『我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性別』,是一種自我認同。

形象的說,如果Sex的代表是染色體和性器官的話,那麼Gender的代表則是你的大腦(如下圖):

多數情況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會與一個人的生物性別保持一致,但兩者之間沒有必然因果聯繫。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一個生物性別為男或女的人,內心是不是認同這樣的性別。

相關研究表明,我們社會性別認同形成的時間大約在三歲左右,過了這個年紀,再想改變它將非常困難。社會性別的形成受到體內荷爾蒙、教養環境以及生物性別的影響。

社會化性別(Gender Role)

我們茶餘飯後可能會討論:這個男明星怎麼這么娘,這個女明星怎麼這麼中性;他也太不男人了,她也太不女人了……

當我們開始說起這些話題時,我們則在討論:性別表達 or 社會化性別

社會化性別與社會性別一字之差,代表的卻是不同的東西。後者說的是自我認同,前者更多與社會規範及性別刻板印象有莫大的聯繫。它的內核大概是,即:男人就要有男人該有的樣子,女人就要有女人該有的樣子。

不過,『該』有的樣子是什麼樣子?

嗯,不僅是你該有的樣子,還是你的性別該有的樣子…

從這個角度延伸,也許把社會化性別稱為社會角色性別更容易理解,因為社會角色可以很好比擬在戲劇中。

這裡,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生活裡的演員,需要參演一部《性別》戲劇。

我們童年時期則會根據自己表觀的生物性別,拿到或模仿學習屬於自己的腳本,即男性腳本,女性腳本,或未分性別腳本。然後學習,如何出演社會中的男人,社會中的女人。

不過久而久之,我們如果入戲太深,則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

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

而事實上:

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

說到這個,讓小薛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則新聞,大意是說有地區對孩子們開設了『男子漢班』班,目的是挽救孩子的『男子氣概』。

事實上,研究性別角色的心理學家Bem認為,女性化和男性化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更像是相互獨立的關係。

這樣一來,一個男性的性別角色結果可以是:

男性化的男性,女性化的男性,雙性化的男性,未分化的男性。

誠然,有研究表示雙性化與未分化的性別表現與父母不分性別的教養方式有關。但不分性別的教養方式,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讓人擔心。且研究同時顯示,雙性化的性別角色表現在社會適應力方面往往更加優秀。

單純的性別表達可變性往往比較大,能根據環境、情境及自身需要發生一定的改變。

3. 你是直,是彎,是雙,是無,還是……

你愛誰

說起性取向,我們一般認為,一個人只愛異性則是直,只愛同性則是彎,同性異性都愛則是雙(bisexual),同性異性都沒什麼感覺則是無(asexual)。

但這個問題深究起來同樣複雜。

首先,因為如果我們不清楚我們的生物性別及社會性別,這個分類根本無從談起。

這讓小薛想起李銀河老師的伴侶。李老師的伴侶是一位LGBT中的T,即變性人。在表觀生物性別上為女性特徵,但Ta的社會性別為男性。李老師和伴侶相愛,按李老師的說法,這屬於異性戀的範疇。

按一位知乎達人的回答:排列組合算出來,人的生物性別(sex)至少有7種,社會性別(gender)至少有5種,所以性別總共至少有7*5=35種,而性取向理論上至少也有35種。這樣算下來,性別和性取向的組合的理論上限至少是1225。

其次,包括著名性學家金賽在內的學者,在性取向上反對一刀切的分類,而更傾向於認為性取向至少是連續的譜系。

按金賽的說法,絕對的同性戀和異性戀其實都是人群中的少數,大部分人的實情是,既愛同性也愛異性,只是所佔比例不同。

怎樣的愛

性取向更像是愛情的抽象。按性取向的定義,它指的是一種固有的、持久的,會被他人吸引的傾向,這種吸引既包括了情感上的、也包括了性愛上的。

怎樣的愛,才算愛上同性?

愛上同性與愛上異性一樣,並沒有什麼完成儀式的存在。如果弄不清楚的話,不如把問題回歸到:怎樣的感受,算愛上了另一個人?要回答這個問題,篇幅則可以另成一篇文章了。

曾有朋友跟小薛講:其實分類並沒有那麼重要。我愛TA本身,TA屬於什麼分類,我都會愛。

愛無邊界,Love always wins.

4. 敲黑板時間

說了這麼多,估計有不少朋友要在性別裡『懷疑人生』了,還好這裡有一張圖表,也許能更形象的幫你理清本的思路。

生物性別

左邊代表「雌性「,右邊代表「雄性。中間是陰陽性,表述性器官不具有雌雄代表性的個體。

社會性別

左邊代表「女人」,右邊代表「男人」。中間我們用了(genderqueer),它類似於transgender但是比它更友好。可表示:

性別角色

左邊代表「女子氣」,右邊代表「男子氣」。中間則表示混合了女子氣和男子氣的個體。

性取向

左邊代表「異性取向」,即被不同性別的人吸引;右邊代表「同性取向」,即被相同性別的人吸引。中間表示同時被同性和異性吸引,也就是雙性取向。

其實還有一種為「無性取向」,即不被同性吸引,也不被異性吸引。(這種沒辦法在圖上顯示)

所以,我們的性傾向大致就由上述幾種綜合而成,或者更多。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毒嘴王爾德的一句話:

Be yourself,coz the others have all been taken.

(成為你自己吧,因為除了你自己,別人都有人選了)

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簡單聊聊什麼是性別和性取向
    2019年參加了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的培訓課程,培訓期間經過授課老師的推薦閱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肯定性諮詢法》。如果你對性、性別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惑,這本書絕對能幫助你答疑解惑。下面藉助書中的內容,簡單聊聊性別和性取向。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性取向可以被「治癒」嗎?
    性彆扭轉治療,通常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以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的治療。  朱亦曾離家出走,但都被媽媽找到「押送」回家,並送到私人診所裡接受治療。每日的「治療」包括注射三瓶中藥注射劑。後來,又換成了「腦循環治療」,即使用儀器在手腕上輕微電擊、在頭部周圍不斷震動。  有一天,一位醫生走過來,對朱亦吼道「你是男的女的?」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家族基因能夠呈現一個家庭基因遺傳的特徵,對於家庭中男性成員性取向具有重要意義,便於科學家研究性取向的遺傳性。範德蘭恩說:「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便開始研究性取向相似性和基因聯繫。」之前研究表明,同性戀性取向具有家族遺傳性,可從父方和母方遺傳下來。
  • 2020年新版性取向大全
    「你是什麼性取向?」 若是放在幾年前,桃子還能果斷地回答「性別女取向男」。到了如今,這個問題反而變得複雜了許多。 你大概也隱約感受到自己在性別之外的「奇怪」偏好,說不準還會覺得自己有點不正常。今天桃子就帶你了解下那些看似清奇,實則普遍的新興性向,幫助獨特的你對自己的性向進行定義,找到集體。
  • 四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你可能是個雙性戀,哪怕你自己不覺得
    和大眾所認為的有所不同,性取向可能並不能簡單地做定論,也不是一個簡單直白的判斷。在辨別性取向時有很多複雜的情況,比如:無法辨別自己的好感是出於朋友還是戀人;想要和某人發生浪漫的戀愛關係,卻不想發生性關係;在大腦裡想像過和某個性別的人發生關係,卻沒有在現實中嘗試過,等等。
  • Science:性取向是這幾個基因決定的?
    目前,最有力的證據是,同卵雙胞胎的性偏好更有可能是相同的,這是因為他們的基因組成是相同的,而非同卵雙胞胎只有50%的基因組成相同。目前科學家尚不清楚的是,涉及哪些特定基因。而在一項於8月30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中,來自麻省總醫院、布羅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試圖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使用了有史以來同類研究中最大規模的樣本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得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結論,題為"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 關於性別、性取向、性行為的簡單解釋
    ,跨性別和同性戀有什麼區別。那我就簡單的和大家做一個闡述,方便有人經常問起的時候直接給出答案。首先要明白三個概念,性別、性取向和性行為。一、性別。每個人都有三個性別,即: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社會性別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環境對其性別的認定。
  • 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可能嗎?數十萬人支持的性取向題,專業性取向測試小程序推薦,你的性傾向測試得分,比哈佛性向測試與百合性向測試更準
    大量數據表明,同性戀是一個客觀而真實的存在,放在過去,可能很多人會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些去異性戀認知所不同的人們。但是現在,非常明顯的態勢是,性取向問題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從2019年年底的一次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投票就可以看出,贊成同性結婚合法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 顏值和手指高低對性取向問題
    性取向問題是現在很多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那麼性取向的問題可以怎麼看呢,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來看出我們的性取向的問題,其中顏值和手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你的性取向問題啦。
  • 性吸引力的奧秘:戀物癖可後天養成 性取向天註定
    兩性之間吸引力的由來十分複雜,背後牽涉到從腦生物學到時尚等多種因素。假如解決了兩性吸引力之謎,人類心理學知識當比當前更進一步。我們已經知道這種現象涉及不同層面的生物學解釋,不同人的見地也各不相同。性趣天註定有關性取向的研究表明,分娩之前母體的激素水平會影響下一代的性選擇。
  • 你知道這些性取向嗎?
    1.Asexual      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慾望和性傾向的人,即不會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慾,但可能會有情感上的浪漫關係。他們不會對男性和女性任何一方產生性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
  • 我喜歡你,無關性別與年齡
    ,如果今天的水月換成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也許社會的評論會大相逕庭,如果是兩個相貌平平、甚至還有點醜的女孩子或是男孩子公開婚禮,你覺得會收得到那麼多祝福嗎?如果因為帶來幸福的那個人恰巧和你性別一樣,就把愛情的定義全盤否定,那可能你根本就不懂什麼是愛情,準確的說,是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 解密同性戀: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性取向?
    有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一個學習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學習行為的話,應該可以通過讓同性戀者學習異性戀者的性覺醒、性刺激和性行為來改變同性戀取向,但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當今大多數科學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環境,認知和生物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總之,重要的是應當認識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而且因人而異。
  • 為增強社會包容性,加拿大開設「15字超長」性取向劃分課程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在對「性少數群體」的社會接受程度上,一向以開放標榜的美國,似乎被加拿大甩了好幾條街。 據福克斯電視臺11月29日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小學教師協會(ETFO)開設了名為「LGGBDTTTIQQAAPP訓練」的社會包容性課程,並強制當地的所有小學老師參加。該課程囊括對「社會特殊性取向以及性別」人群的15個劃分。 等等!
  •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許多科學家相信,這種驚人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有助於他們揭示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和性取向(sex orientation)之間的微妙關係。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三個特質在某些人身上並不像預期的那樣相互匹配,科學家才充分意識到三者的相對獨立性。
  • 性取向特殊群體:探究同性戀是怎樣形成的(圖)
    此前,我國把同性戀歸類為性變態,受到大眾的歧視。今天,雖然在我國,同性戀沒有像美國、歐洲一些國家多,但人數的發展迅猛,已使世界各國震驚。        一位醫務工作者在醫學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紅樓夢》中的同性戀現象」的文章,分析了《紅樓夢》中至少有5對是同性戀者,很快收到全國上萬封同性戀者的來信,信中大加讚揚古代那種封建社會裡就有同性戀,為何過了數百年的現代社會還這樣大驚小怪。
  • 選擇一個伴侶:性真的重要嗎?
    相比之下,男人作為父母的投入要少得多。如果他們通過建立許多短期關係而繁殖出更多的後代,那麼他們更有可能獲得生殖成功。也許您已經了解了這些性別差異,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最近一些研究開始質疑這種性差異在伴侶選擇中的重要性,稱其為「 高估了」,並建議我們需要更加注意與性無關的差異。
  • 手指和性取向有關係嗎
    中國自古就流傳「相手」秘術,相學大師從你的一隻手就能推斷出你的家庭、性格以及今後的運勢,其中有多少科學依據暫且不論,反正就是讓人覺得很神奇。如今更讓人驚奇的是:從手指的長度竟然能推斷出你是不是同性戀!  ◆傳言中如何從手指看性取向?
  • 一張照片就能判斷性取向!人工智慧這算侵犯個人隱私嗎?
    現在的人工智慧,真的是越來越全能,別說什麼寫詩、畫畫、確診疾病了,據悉,通過一張照片,就能判斷出此人的性取向。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你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一張照片,這個AI系統就能得出,你是否有同性傾向,據悉,準確率還挺高。究竟,人工智慧是怎麼做的呢?
  • 耳屎氣味能揭曉人們的種族身份以及性取向
    原標題:耳屎氣味能揭曉人們的種族身份以及性取向   莫奈爾中心的科學家揭曉耳屎是一種被忽視的個人信息源,可揭曉人們的種族身份,甚至鑑別其性取向。該中心有機化學家喬治-培瑞蒂(George Preti)博士說:「之前研究表明腋下氣味可傳遞個人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個人身份、性別、性取向和健康狀況。我們認為很可能耳屎也包含著類似的信息。」  研究小組使用有機化學分析方法鑑別耳屎中產生氣味的化學成份,他們發現東亞人和高加索人耳屎中的化合物存在著差異。該發現暗示著人類耳屎是一種被忽視的個人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