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黑
有人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對此,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出於某種原因,有些話、有些事親人未必能分擔,這時一段優質的友誼往往就是我們人生中最好的護航。
然而,人心它是很複雜的東西,我們都知道友誼的可貴,卻往往忽略了維持友誼的重要性。
這時候,不妨看看以下幾個維繫一段好關係的小技巧,簡單又管用。
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中有一段電影臺詞很經典:
「有些人,生來註定可以悠閒的坐在河邊;有些人,會被閃電擊中;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懂紐扣;有些人,是舞者……」
是的,大自然有四季,而四季又各有各的美,人也一樣,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一段關係中,最忌諱的莫過於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有一次路過舊金山灣區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消失不見了。
這時候,助手著急地說:「一定是上午步行經過伯克利市的貧民窟時被那群窮人偷了,這可怎麼辦呀?」
貝林淡定地說:「也許只是丟了而已,我們等等吧,看有沒有人把錢包送回來。」
兩個小時後,助手失望地說:「算了,別等了,我們本來就不該對貧民窟的人們抱有希望。」
「不,我想再等等看。」貝林平靜地說。
助手很不解:「錢包裡有名片,如果撿到者想歸還,打個電話只需要幾分鐘,可我們都等一下午了,顯然他們並沒有歸還的打算。」
貝林沒有動搖,依然堅持等下去,終於在傍晚的時候,撿錢包的人打來電話,要他們到卡塔街來取回錢包。
生活中,當發現別人的行為習慣或者金錢地位和自己不對等時,很多人總是會先入為主,心胸局限地站在道德的高點輕易去譴責和質疑別人,然後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對方好壞。
然而,正如莊子所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別人,沒有權利用自己的尺子量盡所有的人生,讓你成為你自己,讓別人成為別人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從小就學過魏徵和李世民的故事,它一直教育我們忠言逆耳利於行。
於是生活中,很多人總是誤以為,對朋友說的逆耳忠言是關心朋友,是為對方著想,對方應該接受我的「好心」。
然而事實卻是,不是所有人都樂於接受逆耳忠言,有時候在別人的眼裡,你的忠言,不過是將「刻薄」美化。
公司裡,有兩位同事,平時關係很要好。
有一次,A的工作中出現點小狀況,上司來指導,然後將他狠狠批評了一頓,這時候A全程都在認真聽,吸取經驗教訓。
領導走後,B看到A工作出現了問題,於是出於好心過來指導,談論A的錯誤,語氣稍微刻薄了一點。
誰知道,A聽到一半,生氣地說:「你算哪根蔥,憑什麼說我!」
B聽到後,委屈巴巴地解釋道:「我這不是為你好才指出你的錯誤嘛!」
可這時候,A更加生氣了,說:「這算哪門子為我好?一邊去!」
故事中,B錯了嗎?當然沒有,A錯了嗎?其實也不見得。
最大的矛盾只不過是大多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堅強的心,將這些帶刺的真誠話聽進去。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為什麼非要選擇一條最讓對方不舒服的路去走?
良藥不一定非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在避免言辭犀利、語帶譏諷的同時也能把忠言順耳地說出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綁。
深以為然。
一個人若透支一段關係,最終換來的只能是一個個由自己啃下的苦果。
前不久,朋友壯哥喜提了一輛新車,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最後卻因為我們之間的一位共同好友而鬧得鬱鬱寡歡。
事情是這樣的:
壯哥提車後,共同朋友阿九過去道喜,而恰好那天他要去高鐵站接女友,於是問壯哥借車一用,這時候看到阿九好話說盡,壯哥自然很樂意借車。
然而在還車後不久,仗著壯哥好說話,阿九再次借車,這一次,壯哥有些為難,不過看在多年的情誼上,也答應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後,阿九又來找壯哥借車,而且這次更加肆無忌憚,一開口就是借3天。
這時候,壯哥不幹了,當場就大怒:「車子你的還是我的?一而再,再而三這樣,有完沒完!」
就這樣,原本堅固的友誼被不斷透支和賤賣,最終只剩一潭安靜的死水。
其實生活中,無論對人還是對物,為了眼前的利益,只想著一次性榨取其中的價值,很容易就會賤賣一段關係。
生命中,我們誰也不虧欠誰,只有各自懂得珍惜和感恩,才是最長久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