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一段關係很簡單但維繫卻很難,曾經親密的人為什麼漸行漸遠?

2020-11-15 程小亦

文|程小亦

來源|程小亦

人的世界,其實就是關係的世界。——蓋伊·芬利《與人親密》

一位90後作者在直播時講到,自己北漂後有了實力,人生中第一輛車不是買給姐姐,不是買給自己的父母,而是買給女朋友的父親,自己至今還沒有車。

他還說到,在他的眼裡,自己的另一伴應該是這樣的:當我看到這個女孩時,我都想好了我們將來孩子的模樣;

在公眾場合,一個大男人能夠說出這麼曖昧的話,可見他心中的愛人是多麼的優秀啊!聽完他的對親密關係的評論,讓我更覺得,所有愛情最好的樣子,都不如這一句來得實際。

任何一段感情在開啟時總是充滿愛的魔力,但隨著兩個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時,潛在的衝突便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在每段關係裡,都會存在不同的需求、欲望和思維方式 ,比如夫妻間小吵小鬧,生個氣其實都是正常的,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隨著成長學會如何有建設性地解決衝突。

當我們缺乏發現問題本質的能力時,溝通就會出現問題

哈佛大學20年研究表明,我們80%的人格生機,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質量

同樣,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以下幾類問題:

  1. 爭權,過於強勢或討好;
  2. 糾纏,指責、爭吵、攻擊
  3. 疏離,愛無能、冷暴力、逃避、述情障礙

前一段時間, 林心如與霍建華當街吵架上熱搜,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很多網友都覺得,夫妻吵架很正常。

是啊,現實生活中,走在大街上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夫妻不歡而散或是當街吵鬧的場景,有的人說是女人愛計較,有的人說是男人太過於大男子主義,不懂得安慰女人,更不懂得讓一讓對方,不論站在哪個立場,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在親密關係中,不論是發生哪一種程度的小摩擦或不愉快的場景,追究到底還是雙方缺乏洞察自己及對方的能力。

在《與人親密》這本書中,作者講到了,人的世界,其實就是關係的世界,當我們缺乏發現問題本質的能力時,溝通就會出現問題,我們便很難與對方擁有深度的聯結與磨合,關係也就無從維繫。

開啟一段關係很簡單但維繫卻很難,曾經親密的人為什麼漸行漸遠?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

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

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無論哪一種愛情,想要一份穩定的兩性關係,需要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方面鼎力支撐,三角缺一不可。

  1. 剛認識時TA時,看TA的眼裡都是小星星,對TA的愛都藏在深深的承諾和期許裡;
  2. 結婚之後,曾經的承諾已經慢慢變成了柴米油鹽,漸漸淡忘,愛人的期待也逐漸降低;
  3. 有了孩子之後,全身心在孩子身上,此時的激情和親密程度會大幅度下降,分床分房睡,甚至還伴有階段性的爭吵,但通常的一方應地的策略是默默地積累那些未表達的不滿。

有研究證實,許多夫妻從這樣痛苦的經歷中學到的智慧是,這種策略會導致怨恨和蔑視,繼而不可避免地侵蝕愛情。

所以就有了婚姻是搭夥過日子的說話,白天做兄弟,晚上做鄰居。這也是現實中,無數家庭的真實寫照。

親密關係的重建與修復

在《與人親密》中芬利告訴我們,親密關係中的爭執和掙扎,其實源於我們每個人在這段關係中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帶給他人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無法通過互相傷害治癒的,但它可以被愛的力量治癒。

有一位作家曾提出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1、欣賞你的伴侶;2、表達你的感激;3、重複上述兩步。

  1. 當你的另一伴出現指責或是冷暴力時,不妨多給她一些正向的鼓勵,及時表達對她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以及讓她感受到她在這個家所呈現出來的地位和無可替代的角色。
  2. 當你的另一伴太過於強執時,不妨學會以退為進,放低姿態說話,試著用「如果可以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這樣的交流方式更能給人放心的心境。

《與人親密 與人親密 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這本書裡,還指出另一種情況,如果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雙方都在捍衛一些重要的東西,所以會猛烈地攻擊對方,依仗著對伴侶脆弱一面的了解,不斷地傷害對方,我們堅持要求伴侶承認我們是對的,而他們是錯的。不知何故,所以我們會認為,讓伴侶為我們的痛苦負責就能防止我們受到痛苦的傷害。

這是一本帶你學會如何讓愛成為你的答案,就像父母總有動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一樣,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影響親密關係的誘因,以及如何進行治癒,對伴侶的愛成為我們自身成長的催化劑。

如果屏幕前的你,此時正在經歷著親密關係的困擾,不妨點擊下方連結購買一本回家看看,或許縈繞在你心裡多年的苗頭就此平息,你也終將學會如何更好的愛自己,愛對方。

餘生不長,你總要學著好好認識自己,好好經營好自己的兩性關係。

就像有句歌詞唱到的一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到哪兒也去不了。

這本書的作者蓋伊·芬利曾在致謝時講到自己的愛人,他說,陪伴著自己走過40年的風風雨雨,她比這個的任何一個人都更能幫助我理解愛的魔力是多麼的深沉、永恆和真實。

到了一定年齡,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伴侶,其實就是你餘生的真實寫照。

願你我擁有一段能夠活出自我、深情、穩定、有趣且真心相愛的關係,請相信,我們都擁有一種讓愛美好的「魔力」只是尚未表現出來而已。

我是 在兩性交往中關於與人親密的話題,你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呢?不妨在下方給我留言哦!

後續內容更精彩,三連一波轉一轉!


作者:程小亦,以書明理,以筆抒心,向內紮根,向上生長!

相關焦點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曾經無話不說的兩個人,如今只剩沉默,只剩冷淡,就算每天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也像是兩個互不關心的陌生人。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對他的事情沒有那麼上心了,面對他的敷衍,你也同樣是敷衍了事。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之後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人生,就像一場漸行漸遠漸地告別,每一次的遇見,就會迎來下一場的告別。而告別卻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見,每一次次的告別,每一次次的遇見,組成美好的人生。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如果兩個人吵架了,那就冷靜下來再好好溝通。這個天底下,沒有人絕對的懂你,所有的懂得,理解,都是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你不說,我不問,關係就遠了。你沉默,我冷戰,感情就涼了。如果喜歡,就好好珍惜,才不辜負當初堅定的選擇了彼此。想你的第無數個夜晚。
  • 驀然回首,有些人早已漸行漸遠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親愛的安德烈》長大後的我們,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散了?一兩次還可以,因為不乏有些人是真的因為某些原因不能赴約,如若每次聚會你都不去的話,那以後別人也不會再叫你了。有些感情是需要維繫的,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會煙消雲散。時過境遷,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圈子,甚至還會發生階層上的變化。
  • 曾經再好的朋友,註定會漸行漸遠
    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一文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其實朋友之間亦是如此。哪怕曾經彼此秉燭夜談,把酒言歡,如同知己一般的掏心掏肺,一旦圈子不同,共同語言也便漸漸少了,聯繫減少了,感情自然而然就淡了。 人固有七情六慾,行立於世,總要有親情、愛情、友情相伴。可除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和相伴餘生的愛情,友情則是最難掌控的。
  • 致我們漸行漸遠的友誼
    高中時期的友誼就是那麼簡單純粹。手挽著手去操場,夕陽下映出的那個常見的背影是我們;跨越食堂的人海,為飯飯衝鋒陷陣只見後腦勺的是我們;熱鬧非凡的集市,興高採烈東買西買胡吃海喝的是我們;平凡淡然的日子,一言不合就開懟難辨輸贏的也是我們。
  • 好朋友的關係是如何變淡漸行漸遠的
    可走著走著,有些好友便漸行漸遠,而後互不過問,直至行如陌路。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親密無間的好友關係變淡的呢?1 誤會因為一個無心之過,便讓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出現裂痕我親眼所見,我的同學趙勇和李幹,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是好得穿同一條褲的死黨。後來卻因為一個女生翻臉。起源是趙勇喜歡上一個女生,並對那女生展開強烈愛的攻勢。可女生對他非但毫無好感,反而還喜歡上李幹。李幹非常明白趙勇喜歡那女生,而他則對那女生並無好感也不討厭,於是他有意接近女生,想撮合女生和趙勇。無料,那女生更瞧不上趙勇。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文:火養 編:Kuange、李強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群裡因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來,當事人只能沉默。而這種窺探,其實讓人很難受,一些熟人、朋友的價值觀讓你大跌眼鏡,但你還什麼都不能說。也沒有必要說。只能感嘆下,原來我們如此陌生。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從小認識的一位朋友的言論,真讓人看不下去,我想在下面評論,又怕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就只能把那段話截圖給知道價值觀還相近的同學看看,然後發了一通牢騷。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
  • 漸行漸遠的閨蜜
    她是我唯一敢稱為閨蜜的人,但我們好久不聯繫了。端午節的時候問她是否一起出去玩,她說要和老公的朋友們一起出去。然後我們之間再沒有聯繫,前天我問她回沒回老家,結果第二天才給我回了一個消息。我知道她疏遠的根源在哪裡,但卻無能為力。
  • 好朋友為什麼會漸行漸遠呢
    不,朋友,我們好像已經漸行漸遠了,過去的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現在,我們不能兼容了,我們應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人生!懂嗎?也許將來我們會再次重逢,請你忽忘我,海綿寶寶先生。 為什麼要說當時喜歡呢?因為後來,漸漸地少了聯繫,至於她是不是依舊喜歡,真的已經說不清楚了,人這輩子,有時候連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會忘記,何況是許久不聯繫的朋友呢! 隱約記得當時自己的反應,裝的特別喜歡,滿口敷衍,可實際上自己只是聽說過海綿寶寶、派大星和章魚哥,也許看過一兩集,稱不上喜歡,也並不討厭,所以朋友高談,我要附和。
  • 曾經親密無間的友人,漸行漸遠,我們的情感如何安放?
    同樣處於生命困頓的人容易成為朋友,因為他們了解彼此的苦痛和艱難,希望相互攙扶尋找突破,走出困境,比如同樣生病的人、同樣欠債的人、同樣人生低谷的人。生活都順風順水的人也容易成為朋友,他們會希望擰結一股力量,尋找更大的空間和前景,比如大家熟知的一些商業大佬。4.特殊事件的發生。
  • 感情上一旦產生隔閡,便會跟你漸行漸遠
    感情的世界裡,總是相愛容易相守難,一段關係的建立,往往需要長年累月的相處,可若是想破壞一段關係,可能只需要一瞬間,感情上一旦產生隔閡,便會跟你漸行漸遠愛情中,男女雙方都要用心經營,只有一方不能進行下去了,說明你們的關係已經開始漸行漸遠了,你就不要自欺欺人了
  • 曾經擁有,隨歲月漸行漸遠
    誦讀:久石久夜近了,我彷徨在人如流水車如龍的馬路上,看著這個世界,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
  • 鄉愁:回家的路漸行漸遠
    回家的路不遠,但越發顯得漫長。我知道,母親一旦離我而去,家鄉的路就離我漸行漸遠了。姐姐已經出嫁,哥哥一家人也不在家,也沒有特別親的人了。那些堂哥堂侄,只是一種表面的寒暄,並沒有深處的交流,早已顯得陌生。沒有了牽掛,回家的路基本就斷了。我想回家,我不想就這樣放棄了生我養我的家鄉,即使沒有了親人,但這裡還是我的根,人不能忘了本,還得要尋根的。這裡我還有田地,還有山林,當然還有一大幫不算很親的堂族兄弟。
  • 漸行漸遠的父子關係
    老一輩的人,尤其是在崢嶸歲月(文革、上山下鄉等等)艱苦氣候中度過青春的人,真的難以理解現代年輕人的這種生活態度,天天手機不離手,不抬頭不溝通,沉浸在虛幻的世界裡廢寢忘食。想當年他們不幸被卷進在飢餓、爭鬥、批判的生活漩渦裡,每天徘徊於生死邊沿,隨時隨地都有喪命的可能。之後物質極度匱乏,飢一頓飽一頓那種心酸悲苦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懷。
  • 一場同學聚會,讓我看清了感情的真相:漸行漸遠是常態
    作者|發呆|感謝閱讀我們都習於追逐一段永恆不變的感情,卻不知道在人生長路上,每一段感情的消散都是必然。年少時,我們一起追求詩與遠方,我們有不同的夢想,那個迴響著朗朗讀書聲的學校是我們共情的地方。有的人提前走了,有的臨時需要趕項目,有的要回家陪老婆,有不濟的,明天一大早要去醫院體檢。聚會氛圍還算和諧熱鬧,有笑容,也有眼淚。那些曾經一起共情過的人就在身邊,既熟悉、又陌生。聚會結尾的大合照站位折騰了好幾分鐘,太近的話人照不全,太遠的話人照不清。每個人都盡力配合著角度,就像當初高中畢業合照時那樣拘謹。
  • 漸行漸遠的友誼
    可能她真的沒有時間過來,只是公司派過來出差的,從杭州來蘇州還是有些麻煩,畢竟還是有2小時的路程呢,可能真的是太長時間沒見了……可能她已經忘了我這個朋友……甚至可能……是的,距離過遠,慢慢的交情也消失了,加上我讀完高一就輟學了,她是一路讀到大學本科,後來還自己考了研究生,我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越來越大,她有了更高層的朋友,而我早早步入社會,早已不是同一圈子的人,從自己輟學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
  • 出身農村,會跟父母漸行漸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或許,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還在計劃著去海邊旅行,跟許久未曾謀面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但是疫情面前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與父母一起「苦中作樂」感受親情的「溫馨」。而現在疫情的浪潮正在漸漸褪去,許多在家賦閒數月之久的人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段生活,但是在反思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開一個問題,那便是家庭關係。
  • 長大後,讀懂「漸行漸遠」這一詞的含義
    摘自網絡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不論是孩子之於父母,或父母之於孩子,終究逃不過這漸行漸遠的結局。
  • 又一個不能回家的中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
    01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網上有個問答:」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和父母漸行漸遠答案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其實是:從我們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了。兩個世界漸行漸遠。,生活就是個和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