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刪除好友之前,要不要告知對方?
底下有網友表示:刪除,往往都是悄無聲息地,拉黑卻是大張旗鼓。
每個人一踏入社會,所遇見的人有一部分成為了你的微信好友,隨著微信人數越來越多。
而那個讓你徹底交心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人懂你背後的酸甜苦辣。
以往無話不談,無話不說的好友,聊天從每天到每周再到每月,都不見得聯繫一次。
漸漸地彼此之間產生了陌生感,距離感,淪為了微信好友,朋友圈點讚之交。
有些人,漸漸地退出了你的生活圈,有些人悄無聲息地不再有當年的熱情和激情。
那一刻,你才發現成年人的告別方式不再有儀式感,而是悄無聲息地轉身離開。
你很默契地不聯繫,我也很默契地不再發消息,漸漸地不需要任何隻言片語,彼此之間心照不宣,但再也回不到了過去。
有人說,原以為只有手機才有的靜音模式,原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做到靜音模式。
都說曲終人散不會出現友誼身上,只會在愛情身上,後來才發現,曲終人散這個詞用在哪裡都是合適。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寫到,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
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深以為然。
昔日的回憶,不再重現,時光早已被催化,物是人非。
02.
人生,就像一場漸行漸遠漸地告別,每一次的遇見,就會迎來下一場的告別。而告別卻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見,每一次次的告別,每一次次的遇見,組成美好的人生。
誠如《銀魂》中有一句臺詞:「等你們長大成人了就會明白,人生還有眼淚也衝刷不乾淨的巨大悲傷,還有難忘的痛苦讓你們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淚。」
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不一樣,選擇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思想不一樣。
有人說:「她不理解你的世界,你也早就對她陌生。
漸漸地,彼此距離越來越遠,直到成為對方的回憶。即使你想努力維繫,結果也像兩條平行線,再無交集。
確實如此,成年人的關係,極其脆弱,並不是別人的想的那麼堅強。」
每一次的疏遠,每一次的漸行漸遠,或者是一種尊重,又或者是一種體會。
不去給別人造成一定的壓力以及負擔,便是最大的溫柔。
電影《千與千尋》有一句臺詞:「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有些人,有些事,還沒好好說聲再見,就早已離你而去了。
03.
就如同電影《前任3》,林佳和孟雲分手的那一幕,一個不說,一個不挽留。
林佳的離開大張旗鼓,來來回回拿了3次行李箱,目的就是想讓孟雲挽留一下,哄一下。
可並沒有如林佳所願,反而進行一場大冷戰,彼此兩人從未開口,也沒人妥協。
待到林佳輕輕關上門的那一刻,這段感情就已經回不去了。網上有句段子說:玩歸玩,鬧歸鬧,別把感情開玩笑。
其實,這句話深有含義。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會被冷戰所徵服,也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大張旗鼓。
但凡那些大張旗鼓要離開的人,從來都是想被對方挽留,想讓對方多在意一下。
可最終還是一個人扛下所有,不得不獨自黯然神傷,默默地轉身離開,消失人海盡頭。
真正要離開的人,從來都是悄無聲息。
因而,我們在生命的路程上,見證了太多告別,有人離開,有人相遇。
可彼此之間從未真正告別過,也從未真正到來,更未真正擁有過。
有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把每個人的到來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哪怕對方離開,都會傷心很久。
但卻沒人告訴自己,所有的離開都是不曾真正擁有過,只是自己高估了在對方的位置。
成年人的告別,是如此的簡單,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穿了一件外套,悄悄關上門,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所以,在擁有的時候,要加倍珍惜,善待別人即善待自己,別把對方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不要透支感情帳戶,也不要為失去或者已離開而傷心苦惱。
正如三毛所說的一樣:「走的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我們永遠不告別。」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