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2020-08-29 GPBL創新科技理念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文:火養 編:Kuange、李強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群裡因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來,當事人只能沉默。沉默是對這類事情唯一的能做的事。現在通訊發達了,想了解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通過微信群,朋友圈都可以。只要你發言了,轉發了,就可以窺探到你的世界。而這種窺探,其實讓人很難受,一些熟人、朋友的價值觀讓你大跌眼鏡,但你還什麼都不能說。也沒有必要說。只能感嘆下,原來我們如此陌生。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從小認識的一位朋友的言論,真讓人看不下去,我想在下面評論,又怕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就只能把那段話截圖給知道價值觀還相近的同學看看,然後發了一通牢騷。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

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相忘於江湖,才是最好的結局。」有人以為是同學聚會後的感言,其實不是,聚會一般只聊過去,只喝酒,只談青春,而在朋友圈,在微信群,才能把這些基本的觀點暴露。

沒過幾天,一位朋友就說,這段話,她借用了。隨後,她和我說,她用了一個美國品牌的杯子,在朋友圈發了張圖,而被一位曾經要好的同學用民族大義教育了一番,感覺非常難受,乾脆直接把好友都刪除。而這同學,在整個中學期間關係都還不錯。一起上廁所,一起學習,相互鼓勵。這些曾經的溫情,都被這一番民族大義式的言論給毀掉了。

那一刻,巨大的悲哀籠罩了我,這個地方有多少思維都不正常的人類?

年歲漸長,已經沒有說教別人的欲望,也不想被別人說教。我們從一個原點出發,已經走向不同的方向。那就彼此相忘於江湖吧。

這是個巨大裂痕的社會。不是多元,而是裂痕。我們連基本的價值觀都沒有,怎麼會有統一的共識?我想說的是,隨著時間流逝,相互之間的裂痕太大太大了。如果你有一個三十多年還保持著三觀一致的朋友,請你珍惜,這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更多的是,我們彼此已經不再了解,價值觀也已經完全改變。

新聞聯播是很多人的飯前甜點,而我一年也看不了一個畫面。很多人教科書上的內容,就是他們的全部知識,而我就算最無聊的時候,也會保持著一個月兩三本書的閱讀量,多的時候一周可能三四本。我對權力和管教他人一點欲望都沒有,而權力是多少人的夢想。

到底是支持日貨還是抵制日貨,讓多少人智商暴露了,而我一直堅決抵制的是蠢貨,從來不是外國貨。可能任何一個話題都可以讓你和許多人產生強烈的分歧。有些分歧可能談談就過了,而有些分歧,可能讓你難以釋懷。有些,我們乾脆就不交流吧。

我們學著不同的歷史,從許多事件的看法自然完全不同,甚至對人本身的看法都不同。

我們在分裂。這種分裂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大。

有一次,在同學群裡,看到某個明顯是謠言的言論,我實在忍不住,說了一堆個人的觀點,發出去之後,雖然有人認同,但徹底把發言的同學得罪了,然後就漸漸陌生了,從那以後,每次遇上熱點話題,我幾乎都沉默。

越熟悉越如此。熟悉,並不代表了解。只是時間把你更早的推到我前面。

我們唯一的相似點可能就是對故鄉美食的熱愛,性取向可能都不同了。

我們相隔的不僅是幾十年的時間,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

所以感謝城市。這個包容的城市,會讓你總會尋找到和你相似的人,相似的靈魂總會相遇。而不至於讓自己無話可說。我們不需要對不懂的人說太多,而懂你的人,自然你說一個詞就會明白。這裡總能找到和你價值觀相似的人。

我們可以找喜歡詩歌的人聊詩歌,找喜歡打球的人聊打球,和工作的人聊工作,和八卦的人聊八卦,和有著過去的人聊過去。總能找到和你興趣相同的人。

「一堆堆人頭走向遠方。我在他們中間縮小。沒人看到我。越來越覺得沒有辯駁的必要了,越來越抗拒一些言論,越來越覺得在人群中獨立多好。

以前可能還會因為某個觀點而在熟人圈裡,說上那麼幾句,現在發現完全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成長過程已經接受完了教育,而你現在所說的,只不過是你所受教育的一部分,他人並不一定需要你這些。

時間會讓我們遇見誰,而你的心決定誰將留下。

十年不見,我們聊點什麼。

還是談談我們曾經的青春吧。

思想就像內褲,別輕易露出來。

只有知根知底了,我們才開始討論深一點的話題。

現在我們就聊聊曾經,聊聊彼此熟悉的人。

「忠實的老友,伸出你的手,

讓我們握手聚一堂,

再來痛飲一杯歡樂酒,

為了往昔的時光!」

羅伯特·彭斯《往昔時光》)

來,我們為往昔乾杯,然後別談未來。

願你出走多年,歸來還是少年。最近流行這麼一句話。那是多麼艱難。少年時期的那種夢想,活力,沒受沾染世俗的清澈,那種蔑視日常的勇氣,有多少人能夠保持?

我寧願相信,無論你表達什麼樣的價值觀,都還是真誠善良。只是眼界會局限一個人,這個勉強不了。在舊時光裡,會有你美好的一面。而未來,願你安康,善良。

其實價值觀,只是一種調劑,並不影響一個人日常生活,不影響你在生活裡是一位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就像沒有閱讀也可以活著,沒有精神也可以在黑壓壓的人群中走過。在擁擠的地鐵裡和公交上,誰會在意你的思想。

所以,十年不見,我還渴望遇見你。因為,可能價值觀不同,但我們有著彼此的過去。

其實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觀念,而非其他。而三觀不合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認知水平觀念的落差。

觀念迥異並不是時間和代際的問題,是認知水平差異。也就是說,我們和父母長輩,和朋友同事的「三觀不合」,不在於新潮還是落伍,也與學歷和知識儲備無關,而在於是否具備現代文明的基本常識,以及用這些常識對固有偏見的自我糾正。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與一些人無法對話,並不是因為彼此學歷、地位差異,而是對方缺乏基本常識。在西方這些最基本的常識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政治、經濟、哲學、科學等為基礎的教育,重在培養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然而,這一方面的教育我們長期缺失,這才是導致三觀不合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交廣夜聽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聽夜晚的聲音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來源:火養 | 主播:珈寧點擊下方音頻 收聽更多精彩內容和細節 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相忘於江湖,才是最好的結局。」有人以為是同學聚會後的感言,其實不是,聚會一般只聊過去,只喝酒,只談青春,而在朋友圈,在微信群,才能把這些基本的觀點暴露。沒過幾天,一位朋友就說,這段話,她借用了。
  • 漸行漸遠的不是分別,三觀才是最遼遠的距離
    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實際上,漸漸遠去的並不是這遠在天涯的距離,而是各自的三觀。三觀不合的兩個人,即使在同一屋簷下,距離這麼近,心卻那麼遠。兩個人相處,三觀契合太重要了,畢竟相愛因為五官,相處因為三觀。
  • 我們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
    兒子自從上大學後,每次離家我都去送他,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外,看著兒子背著包提著箱子過安檢坐電梯上樓,我都站在玻璃門外,踮起腳努力盯著兒子的背影,看著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我越來越遠,他不回頭,義無反顧地奔向自己的未來。每次我都盼著他能回頭再看看我,我也好好再看看他,但他沒有。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二樓候車室拐角的地方,我的淚就忍不住流下來。
  • 漸行漸遠的閨蜜
    我們曾經相約一起養老,卻漸行漸遠隨著我家先生事業的直線上升,她的衣服再也沒有給過我,都說隔行如隔山,先生給他介紹工作也只能是從基層幹起。每個月最多5000塊,但是她說這點錢難以養家,其實我知道她是嫌少,以為我們沒有盡力找。因為我弟弟也是我老公找的工作,現在年薪也二三十萬。但我弟弟是從大學畢業就一直跟著做,這個行業也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而他弟弟已經將近40歲,有任何工作經驗。現在人事卡的很緊,並不像原來那樣一個人說了算。再後來我們聯繫越來越少,其實我心裡真的很難過。
  • 撒貝寧一條微信,戳中40萬人:我們與父母,終將漸行漸遠……
    寥寥數語,說完了父母與子女的緣分:這一生,我們終將漸行漸遠>「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父母,是漸行漸遠的背影也有人,在時代的裹挾下,任由父母與自己漸行漸遠冰雪會消融,時代會落幕,而時間,也終將會把我們與父母衝散
  • 驀然回首,有些人早已漸行漸遠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親愛的安德烈》長大後的我們,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散了?「漸行漸遠漸無書」已是人生常態,我們當初以為只是短暫的分開,殊不知,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有些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 最後,漸行漸遠
    於是,我們各懷心事,就這樣到最後,漸行漸遠。其實吧,誰也沒有多愛主動找一個人聊天,也沒多愛給別人說晚安,只是如果有人願意對你做了這些事,只能說明他很愛你。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點個「關注」,愛是彼此守護,不是漸行漸遠。
  •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父母子女的緣分,是漸行漸遠的目送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一夜間刷屏!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如果兩個人吵架了,那就冷靜下來再好好溝通。這個天底下,沒有人絕對的懂你,所有的懂得,理解,都是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你不說,我不問,關係就遠了。你沉默,我冷戰,感情就涼了。如果喜歡,就好好珍惜,才不辜負當初堅定的選擇了彼此。想你的第無數個夜晚。
  • 鄉愁:回家的路漸行漸遠
    回家的路不遠,但越發顯得漫長。我知道,母親一旦離我而去,家鄉的路就離我漸行漸遠了。姐姐已經出嫁,哥哥一家人也不在家,也沒有特別親的人了。那些堂哥堂侄,只是一種表面的寒暄,並沒有深處的交流,早已顯得陌生。沒有了牽掛,回家的路基本就斷了。我想回家,我不想就這樣放棄了生我養我的家鄉,即使沒有了親人,但這裡還是我的根,人不能忘了本,還得要尋根的。這裡我還有田地,還有山林,當然還有一大幫不算很親的堂族兄弟。
  • 漸行漸遠的友誼
    ,只是公司派過來出差的,從杭州來蘇州還是有些麻煩,畢竟還是有2小時的路程呢,可能真的是太長時間沒見了……可能她已經忘了我這個朋友……甚至可能……是的,距離過遠,慢慢的交情也消失了,加上我讀完高一就輟學了,她是一路讀到大學本科,後來還自己考了研究生,我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越來越大,她有了更高層的朋友,而我早早步入社會,早已不是同一圈子的人,從自己輟學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我們會漸行漸遠
  • 曾經擁有,隨歲月漸行漸遠
    每個人都步履匆匆的從我的身邊走過,漸行漸遠,感慨萬千。許多人,許多事,都成了一段段模糊的光影,遺落在無人的角落裡。不知何時起,習慣了去懷念過往的歲月,懷念過往的人。也許是因為曾經記憶太深刻,如今的無奈,或許只是想獨自在安靜的地方,慢慢地細數著那些失去的東西而已。在流年的歲月裡,有太多的無奈,也有太多的辛酸,時光荏苒,你只能讓心去承受,有多少往事一如過眼雲煙。
  • 「朋友」的漸行漸遠,才是人生百態
    1漸行漸遠我的一位朋友在去年10月份見過一面之後就沒有見過了,最近見到她發微博是一張電影票的圖片原來這就是漸行漸遠,原來漸行漸遠這麼容易就會發生,原來有些友情真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我想維持我們之間的友誼,她卻選擇先行離開。
  • 要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不是不好,只是磁場不合。所以能遇到對味的人,真的挺幸運的,感謝相遇吧。人生,要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 出身農村,會跟父母漸行漸遠?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你覺得跟農村父母漸行漸遠?」說實話,回答中所講的一些問題確實存在,但這是否就代表著自己跟農村的父母會漸行漸遠呢?我看未必!」當時聽到我母親一本正經的說這些話時,我心裡是又可氣又可笑,在此之前我想了好幾種母親可能會反對的理由,比如離家太遠,我女朋友家裡條件比較好,但是我實在沒想到半路殺出的這個程咬金竟然是生肖。
  • 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多念叨念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終將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風雨。 時時覺察,莫越界。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之後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人生,就像一場漸行漸遠漸地告別,每一次的遇見,就會迎來下一場的告別。而告別卻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見,每一次次的告別,每一次次的遇見,組成美好的人生。
  • 漸行漸遠的父親
    那天我們看書忘了時間,看到圖書館裡的人漸少,直到工作人員提醒,要打烊了。我們才知道已是晚上9點多。我和父親慌裡慌張趕回家,被母親一頓罵,但是絲毫沒有不開心。我們後來一提到那個下午,就相視一笑,內心一片溫暖。
  • 致我們漸行漸遠的友誼
    手挽著手去操場,夕陽下映出的那個常見的背影是我們;跨越食堂的人海,為飯飯衝鋒陷陣只見後腦勺的是我們;熱鬧非凡的集市,興高採烈東買西買胡吃海喝的是我們;平凡淡然的日子,一言不合就開懟難辨輸贏的也是我們。生活中,身邊總會有這樣一位朋友,第一次遇見的時候斯斯文文,熟了以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不知道是從那個精神病院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