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2020-08-27 惠風和暢心理

昨天把女兒送去了濟南進行專業集訓,我似乎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又似乎哪兒都不舒服。

其實以前在她小學的時候,我也送她參加過封閉式夏令營,一個月不探望不聯繫,好像並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還有點開心,終於可以自由地玩了,想想心腸挺硬的。

現在好像我的心柔軟了下來,有了牽掛,儘管我還不是那麼習慣,或許這就是我開始學會並體驗到愛了吧!

今天上午迷迷瞪瞪的,躺在床上半睡半醒中。十一點的時候打開手機微信,發現早上八點來鍾,女兒發來了一條微信「俺們要上課了」,這讓我開心起來,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到底是誰離不開誰呢?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仔細想想,人的一生與父母的關係至少經歷三次分離。最初是幼兒期分離,孩子第一次離開母親,離開家庭,走向學校,意味著進入系統培養社會人的開始;第二次是青春期分離,伴隨著孩子性心理的成熟,機體劇烈變化和自我意識拓展而發生,我理解為是與父母心理上的分離開始;第三次是孩子結婚,組建新的家庭,這是與父母的家庭,與父母的心理上,最後分離的階段。

作為父母孩子的我早已完成了與我的父母的三次分離,在我看來,整個過程還算順理成章。而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現在正在經歷著與孩子們的這些分離,說實話,我的感覺不是很好,我覺察到其實我是不願意與孩子們分離的,尤其是不願意與女兒分離。

我為什麼在心理上對女兒那麼難捨難分?她與我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幾乎是復刻了我與我母親當年的相處關係模式,內心深處的熟悉感。

在我十歲之前,是我和母親兩個人一起生活的,我的母親性格剛毅強勢,我的父親角色是缺位的這樣一種狀態。

而我女兒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跟我小時候幾乎是一樣的。盧先生在部隊,正常情況下一個周會在家呆兩天,大部分時間是半個月或一個月,甚半年才能回家呆幾天。

我與女兒處於一種相依為命的狀態,這讓我倆的二元關係過於緊密,缺少第三者父親構成的三元關係,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個體化進程,容易導致共生幻想。

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對女兒有一種情感依賴,我把她當成了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的延續,這可能是我的共生幻想,所以我與女兒的那種分離特別的艱難,而且我對女兒的控制欲望特別強烈。難能可貴的是女兒對我沒有共生幻想,自我意識強,生命能量充足,從未停止過反抗我對她的控制。

我一面嘴巴上說著要孩子獨立,要孩子成長,但實際上我所做的事情卻是拒絕她的成長,拒絕她的獨立。

我替她做許多的本該她自己完成的事情,我不喜歡她交太多的朋友,甚至會幫她選擇朋友,潛意識中想把她養成一個離了我就不行的人。

在那些本該與女兒一步一步分離時刻都沒有正常的進行,是我拒絕她的成長的一種投射。

今天在上課之前,房革老師引導大家進行冥想,讓大家想像一個自己焦慮狀態中的畫面。

我眼前閃現出我拖著女兒把她往門外拖的畫面,女兒抱著桌子腿兒拼命的掙扎,她沒有哭泣,可能是早已放棄在我面前表達她自己的脆弱了,我暴跳如雷,聲嘶力竭。

因為她的學習狀態,我的情緒一下子爆發了,覺得天要塌的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我的情緒晴雨表。現在看來是學習成績是一個小刺激,它觸及了我內心的焦慮,引起了劇烈的反應。

這何嘗不是我把女兒當自己的一種表現,我不能夠接受這種破壞完美的問題的存在。我沒有與女兒心理分離,不清楚自己的邊界。

就像《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母親對於朱朝陽的那種以愛的名義進行的令人窒息的控制,之所以讓人感到窒息,就是因為母親沒有與孩子心理分離,沒有邊界感,母親的意識肆意地侵入了孩子的意識領域。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面對這些重要分離節點,在心理上是需要做好分離準備的,就像給你講一個恐怖故事,如果你先前聽過,你就不會像第一次聽到那麼害怕,這就是心理準備。

有了分離心理準備,才有可能心平氣和地同孩子一起度過這些人生重大的分離,而不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適。

多念叨念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終將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風雨。

時時覺察,莫越界。

相關焦點

  • 母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每次觀看別人家孩子的婚禮,看著兩個年輕人行叩拜禮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漸行漸遠的閨蜜
    我們曾經相約一起養老,卻漸行漸遠隨著我家先生事業的直線上升,她的衣服再也沒有給過我,都說隔行如隔山,先生給他介紹工作也只能是從基層幹起。每個月最多5000塊,但是她說這點錢難以養家,其實我知道她是嫌少,以為我們沒有盡力找。因為我弟弟也是我老公找的工作,現在年薪也二三十萬。但我弟弟是從大學畢業就一直跟著做,這個行業也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而他弟弟已經將近40歲,有任何工作經驗。現在人事卡的很緊,並不像原來那樣一個人說了算。再後來我們聯繫越來越少,其實我心裡真的很難過。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之後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人生,就像一場漸行漸遠漸地告別,每一次的遇見,就會迎來下一場的告別。而告別卻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見,每一次次的告別,每一次次的遇見,組成美好的人生。
  • 最後,漸行漸遠
    於是,我們各懷心事,就這樣到最後,漸行漸遠。其實吧,誰也沒有多愛主動找一個人聊天,也沒多愛給別人說晚安,只是如果有人願意對你做了這些事,只能說明他很愛你。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點個「關注」,愛是彼此守護,不是漸行漸遠。
  • 出身農村,會跟父母漸行漸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或許,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還在計劃著去海邊旅行,跟許久未曾謀面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但是疫情面前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與父母一起「苦中作樂」感受親情的「溫馨」。而現在疫情的浪潮正在漸漸褪去,許多在家賦閒數月之久的人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段生活,但是在反思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開一個問題,那便是家庭關係。
  • 我們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
    兒子自從上大學後,每次離家我都去送他,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外,看著兒子背著包提著箱子過安檢坐電梯上樓,我都站在玻璃門外,踮起腳努力盯著兒子的背影,看著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我越來越遠,他不回頭,義無反顧地奔向自己的未來。每次我都盼著他能回頭再看看我,我也好好再看看他,但他沒有。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二樓候車室拐角的地方,我的淚就忍不住流下來。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如果兩個人吵架了,那就冷靜下來再好好溝通。這個天底下,沒有人絕對的懂你,所有的懂得,理解,都是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你不說,我不問,關係就遠了。你沉默,我冷戰,感情就涼了。如果喜歡,就好好珍惜,才不辜負當初堅定的選擇了彼此。想你的第無數個夜晚。
  • 又一個不能回家的中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
    01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網上有個問答:」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和父母漸行漸遠答案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其實是:從我們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了。兩個世界漸行漸遠。02成長不是疏遠的理由很多人說,生活就是個和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 鄉愁:回家的路漸行漸遠
    回家的路不遠,但越發顯得漫長。我知道,母親一旦離我而去,家鄉的路就離我漸行漸遠了。姐姐已經出嫁,哥哥一家人也不在家,也沒有特別親的人了。那些堂哥堂侄,只是一種表面的寒暄,並沒有深處的交流,早已顯得陌生。沒有了牽掛,回家的路基本就斷了。我想回家,我不想就這樣放棄了生我養我的家鄉,即使沒有了親人,但這裡還是我的根,人不能忘了本,還得要尋根的。這裡我還有田地,還有山林,當然還有一大幫不算很親的堂族兄弟。
  • 長大後,讀懂「漸行漸遠」這一詞的含義
    摘自網絡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不論是孩子之於父母,或父母之於孩子,終究逃不過這漸行漸遠的結局。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文:火養 編:Kuange、李強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群裡因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來,當事人只能沉默。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相忘於江湖,才是最好的結局。」有人以為是同學聚會後的感言,其實不是,聚會一般只聊過去,只喝酒,只談青春,而在朋友圈,在微信群,才能把這些基本的觀點暴露。沒過幾天,一位朋友就說,這段話,她借用了。
  • 一場同學聚會,讓我看清了感情的真相:漸行漸遠是常態
    聚會結尾的大合照站位折騰了好幾分鐘,太近的話人照不全,太遠的話人照不清。每個人都盡力配合著角度,就像當初高中畢業合照時那樣拘謹。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像這樣子整整齊齊的聚會或許已沒有什麼機會了。而是,我的生活中再沒有了你的參與,每個人都走著自己的路,不是背道而馳,就是漸行漸遠。
  • 漸行漸遠的友誼
    ,只是公司派過來出差的,從杭州來蘇州還是有些麻煩,畢竟還是有2小時的路程呢,可能真的是太長時間沒見了……可能她已經忘了我這個朋友……甚至可能……是的,距離過遠,慢慢的交情也消失了,加上我讀完高一就輟學了,她是一路讀到大學本科,後來還自己考了研究生,我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越來越大,她有了更高層的朋友,而我早早步入社會,早已不是同一圈子的人,從自己輟學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我們會漸行漸遠
  • 「朋友」的漸行漸遠,才是人生百態
    1漸行漸遠我的一位朋友在去年10月份見過一面之後就沒有見過了,最近見到她發微博是一張電影票的圖片原來這就是漸行漸遠,原來漸行漸遠這麼容易就會發生,原來有些友情真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我想維持我們之間的友誼,她卻選擇先行離開。
  • 漸行漸遠的父親
    那天我們看書忘了時間,看到圖書館裡的人漸少,直到工作人員提醒,要打烊了。我們才知道已是晚上9點多。我和父親慌裡慌張趕回家,被母親一頓罵,但是絲毫沒有不開心。我們後來一提到那個下午,就相視一笑,內心一片溫暖。
  • 曾經再好的朋友,註定會漸行漸遠
    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一文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其實朋友之間亦是如此。即使我們都知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可再好的友情,最終也都會漸行漸遠。
  • 你有沒有意識到,從上學到工作,始終走在與父母漸行漸遠的路上
    父親越來越老了,自從幾年前的一場大病,現在身體越來越差。奶奶在的時候,在外工作的六十歲的叔叔說,有娘才有家,卻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無法挽住時間的腳步,那一天終還是來臨了。父母與兒女最好的光陰是童年,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朝夕相處,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就和父母有了漸行漸遠的分離。
  • 父母是今世不斷目送,兄弟姐妹則是漸行漸遠
    龍應臺《目送》中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從小父母耳提面命的告誡我們,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最親的便是你的兄弟姐妹,如果說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那麼兄弟姐妹在,便是父母留給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後的溫情。
  • 好朋友為什麼會漸行漸遠呢
    不,朋友,我們好像已經漸行漸遠了,過去的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現在,我們不能兼容了,我們應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人生!懂嗎?也許將來我們會再次重逢,請你忽忘我,海綿寶寶先生。就像我們每每畢業都會說的願你前程似錦,朋友漸行漸遠大概也是因為奔赴的前程有著不同的方向吧,歲月在變遷,彼此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