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不能回家的中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

2020-09-10 黑風寨二當家

「媽,今年中秋我要加班就不回家了。」

"沒事,孩子,你忙吧,我和你爸都很好,你自己要注意身體,不要太累了,記得多吃幾個月餅。「

今年中秋,你還是沒能回家陪爸媽嗎?

沒有人專門為你留下蓮蓉裡的蛋黃,你還願意吃月餅嗎?

01

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

網上有個問答:」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和父母漸行漸遠?「

有網友說:」從考上大學,從此故鄉只有冬夏開始。「

有的說:"從開始工作,自己賺錢開始。」

答案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其實是:從我們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了。

年輕時候我們喜歡什麼事,不管好的壞的都和父母說,因為覺得他們喜歡聽,自己也能從談話中的得到安慰。

直到從親戚那裡得知騙自己去旅遊的父母原來是腰扭傷了在住院,才知道我們毫無保留地傾述自己的一切,得到卻是父母什麼都好的謊言。

那種不能陪伴身旁照顧他們的難受,那種無能為力的內疚,足以讓在外的遊子崩潰痛哭。

於是我們開始明白原來知道親人不好過是這麼難過的事,於是我們變得和父母一樣,報喜不報憂。

事情不拖到最後一刻,絕不和他們說;難受了忍一忍,吞下去,絕不能讓他們為我們擔心;累了,強打精神,告訴他們,我過得很好,不要擔心。

從此他們只能在朋友圈,在電話裡看見、聽見我在們過著自己都不信幸福生活。

從此,我們和父母開始從無話不談,變成每周通話三分鐘

談話的內容也從各種趣事變成:」吃了嗎?"「吃了。」"累不累「「不累!」「注意身體。」「嗯」。

從此我們和父母聊天不再是安慰,而是應付任務?兩個世界漸行漸遠。

02

成長不是疏遠的理由

很多人說,生活就是個和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所謂不必去追逐孩子,不過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孩子會有美好的未來,以為他們能夠輕易容忍自己不再陪伴身邊。

孩子也理所當然把這當成不必用心了解父母,陪伴父母的藉口。

紀錄短片《你是不是父母的陌生人》最後一幕,閃過許多問題:你了解父母的身體狀況嗎?你知道父母最近一次生病嗎?你知道父母的愛好嗎?你知道父母喜歡吃一道菜嗎?你是否厭煩父母的嘮叨?

問題很多,我卻沒有一個答得上來。

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不是父母的嘮叨有多煩人,不是他們的思想有多落伍,而是我從未像他們容忍我一樣去容忍他們的不同,是我從去像他們教會我讀書寫字那樣,耐心地去教會他們接納新鮮事物。

03

我知道你永遠不會生我氣,所以我才對你發脾氣

《情深深雨濛濛》中最觸動我的一幕是,依萍和書豪分手,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後一天,她在暴雨中衝著母親發脾氣,完事後又很快後悔,忙著對母親說「因為我知道,不管我怎麼吼叫你,你都不會離開,我才會對你這樣的...」

生活艱難,我們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來自社會的壓力,來自生活的壓力,來自伴侶的壓力。

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們逼的像一隻只刺蝟,在身上插滿了尖銳的刺,隨時隨地準備好與壓力搏殺。

而父母是我們唯一能毫無保留展示自己脆弱的人,我們可以在他們面前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可以對他們不耐煩,甚至對他們發脾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比我們還要在乎自己,我們開心,他們比我們還開心,我們傷心,他們會覺得自己沒資格開心。

我們知道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不會離去,於是漸漸在他們的愛裡放肆。

直到某天看見媽媽不再染色的頭髮原來閃著銀光,看見爸爸開始戴著老花鏡看球賽,才突然有了危機感,才明白自己的無理取鬧多麼累人,才明白沒有什麼人是永遠不會離開的。

那種明白終有一日會失去親人深深的恐懼,無論經過多少年都不會變淡。

04

猶趁未老,還盡深恩

奇葩說裡,陳銘說過一段很現實的話:「過年、清明、中秋、然後又是過年。我現在一年見我父母四次,我覺很不錯了,我覺得每年見都很開心,但是時間就那麼短暫。他們已經六十了,按平均年齡來算他們活到八十歲還有二十來年,一年四次,八十面。這是我最親的人吶,一輩子,我也許見他們不超過八十面了。讓他們在朋友圈裡多看看我的容顏怎麼了。「

有一句被用俗了的詩句叫:「子欲養而親不在。」

我們見過太多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在再也見不到親人時才追悔莫及。

但是,何必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擠出時間和朋友通宵唱K一樣地擠出時間去陪他們說說話,哪怕只是聽一聽他們那些無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

我希望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我不是痛哭流涕,而是能夠坦然地對他們說:「這輩子你們對得起我,我也對得起你們,我能自己照顧好自己,請不要為我擔心。

相關焦點

  • 鄉愁:回家的路漸行漸遠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離開老家整整25年了。在外工作的這二十多年裡,對家鄉的思念從未停止過,因為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有我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有親密無間的小夥伴,有困苦生活的永恆記憶,更有生我養我的母親存在。
  • 出身農村,會跟父母漸行漸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或許,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還在計劃著去海邊旅行,跟許久未曾謀面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但是疫情面前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與父母一起「苦中作樂」感受親情的「溫馨」。而現在疫情的浪潮正在漸漸褪去,許多在家賦閒數月之久的人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段生活,但是在反思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開一個問題,那便是家庭關係。
  • 我們愛父母,卻與他們漸行漸遠
    分離,年年上演,這為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奠定了一個無奈、悽冷的基調。我15歲離開父母,去寄宿學校上高中。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離開,幾乎就是我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終結。雖然我還是家裡的一個成員,但是,從此之後,我回家,幾乎都是以探望的方式。當我離開的時候,父母對我開玩笑式地說:「你這一走,我們就永遠失去了你。
  • 我們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
    兒子從東京回國後,找到的新工作要去北京出差,他利用周末順路回家,和我們一起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他已經一年半沒有回家了,東京大學畢業後,因為在國內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他留在東京工作,去年的春節他回家待了一個星期,一直到今年的春節,我和老公去了東京,春節後我們匆匆回國。
  • 父母的奢望是我們漸行漸遠的腳步
    圖片來源網絡不知有多大的積怨竟真走到老死不相往來這一步,這是一個父親的悲哀更是一個做子女的悲哀,就算父母有再大的錯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我們還有家,每逢節假日我們還能有個心心念念牽掛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成了無根的浮萍,忙忙碌碌無人喝彩,最後只剩下歸往人生最後的歸宿。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很多事情,你已經不想與他爭論了,他愛幹什麼,幾點回家,有沒有及時回覆你的微信,這些都不再重要了。你好像對他失去了期待,也許是因為一次次的失望,也許是因為你一個人付出了太久,累了。其實有時候遠離一個人,並不是不愛了,而是心裡疲憊了,不想再去爭取更多,也不想再去修復一些什麼了。
  • 漸行漸遠的閨蜜
    她是我唯一敢稱為閨蜜的人,但我們好久不聯繫了。端午節的時候問她是否一起出去玩,她說要和老公的朋友們一起出去。然後我們之間再沒有聯繫,前天我問她回沒回老家,結果第二天才給我回了一個消息。我知道她疏遠的根源在哪裡,但卻無能為力。
  • 撒貝寧一條微信,戳中40萬人:我們與父母,終將漸行漸遠……
    :這一生,我們終將漸行漸遠。我們只能在夢裡念親恩,不能穿越回生命的原鄉。;有人後悔荒廢學業,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有人後悔嫁得太遠,不能盡孝父母膝下。,是漸行漸遠的背影也有人,在時代的裹挾下,任由父母與自己漸行漸遠
  • 漸行漸遠的父親
    之後,父母出門打工。過年就成了我和弟弟最期待的事。過年父母會帶回來吃的玩的和圖書,我到現在還記得《世界未解之謎》裡的一些內容。說到書,就不禁想起有一年暑假。那年我坐大巴到爸爸所在的城市,爸爸騎著電瓶車載著我,穿過小半個城市,他一路上和我訴說這個城市的故事。華燈初上,美麗的耀眼。不用父親介紹,就已喜歡上那座城市,因為,我知道,這座城市有父母穿梭的影子。
  • 父母是今世不斷目送,兄弟姐妹則是漸行漸遠
    龍應臺《目送》中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從小父母耳提面命的告誡我們,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最親的便是你的兄弟姐妹,如果說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那麼兄弟姐妹在,便是父母留給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後的溫情。
  • 最後,漸行漸遠
    我喜歡你,所以我總是主動找你,但你從不主動找我一次,我就不喜歡你了你說我放棄是因為不夠喜歡你,可你不知道,我是喜歡你,可是我不能一輩子不要臉阿,我多希望你也能主動找我一次有時候人和人錯過就是這樣,我們都在猜著,對方是否會想自己,我們都在心裡,期待著對方先主動。於是,我們各懷心事,就這樣到最後,漸行漸遠。其實吧,誰也沒有多愛主動找一個人聊天,也沒多愛給別人說晚安,只是如果有人願意對你做了這些事,只能說明他很愛你。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文:火養 編:Kuange、李強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群裡因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來,當事人只能沉默。而這種窺探,其實讓人很難受,一些熟人、朋友的價值觀讓你大跌眼鏡,但你還什麼都不能說。也沒有必要說。只能感嘆下,原來我們如此陌生。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從小認識的一位朋友的言論,真讓人看不下去,我想在下面評論,又怕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就只能把那段話截圖給知道價值觀還相近的同學看看,然後發了一通牢騷。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
  • 長大後,讀懂「漸行漸遠」這一詞的含義
    長大後,我終於明白樸樹在《那些花兒》裡唱的「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啊,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的含義。——寫在開篇之前以前覺得,父母變老,自己長大,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後來才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長大後,我們或為理想或為生存或者其他的原因在其他城市生活,即使與父母呆在一個城市,也往往見面的機會相較之前變少。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隨之而減少。
  • 我們也漸漸的漸行漸遠
    上了大學後,因為我們忙於各種事物,老同學們漸漸地就失去了聯繫,曾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隨著時間和距離漸行漸遠;常常結伴旅行的那個哥們兒,也就漸漸沒有了話……圖片來自網絡,待到傍晚時分,我們一起買菜做飯,吃好飯以後便開始談天論地,有時談歷史人物、有時講笑話、有時談人文……可以說當時想到什麼就談到什麼,有時談到某一個人物時,我們互相辯駁,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直到我們口乾舌燥,直到我們實在困得不行的時候才肯罷休! 可能看到這裡,你也會為我擁有這樣的摯友而羨慕、嫉妒和恨吧!
  •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父母子女的緣分,是漸行漸遠的目送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一夜間刷屏!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 漸行漸遠的父子關係
    兒子、媳婦結完婚後每天回來吃飯的次數在不斷的減少,一會說要加班、一會說同學一起集會、朋友出國接風變著法子不想回家吃飯。還不停的點外賣……像我們這些年輕人,有相當一部分對生活缺乏目的,不寄希望,渾渾噩噩的在混日子,並不是都有什麼不幸遭遇,而是時代的變遷生活的無憂,基本物質欲望的滿足,輕易的就可以在網上、遊戲裡、社交軟體上等,處到心儀的女朋友對象。和父輩們過去相比,生活是相當的美好快樂!
  • 致我們漸行漸遠的友誼
    可能是緣分使然,正巧我們的名字有著相同的字眼,正好我們被分配到一個班級,恰好班主任換座位調換了我倆的位置。就這樣,一切都來的剛剛好,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高中時期的友誼就是那麼簡單純粹。手挽著手去操場,夕陽下映出的那個常見的背影是我們;跨越食堂的人海,為飯飯衝鋒陷陣只見後腦勺的是我們;熱鬧非凡的集市,興高採烈東買西買胡吃海喝的是我們;平凡淡然的日子,一言不合就開懟難辨輸贏的也是我們。生活中,身邊總會有這樣一位朋友,第一次遇見的時候斯斯文文,熟了以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不知道是從那個精神病院放出來的。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如果兩個人吵架了,那就冷靜下來再好好溝通。這個天底下,沒有人絕對的懂你,所有的懂得,理解,都是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你不說,我不問,關係就遠了。你沉默,我冷戰,感情就涼了。如果喜歡,就好好珍惜,才不辜負當初堅定的選擇了彼此。想你的第無數個夜晚。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之後
    人生,就像一場漸行漸遠漸地告別,每一次的遇見,就會迎來下一場的告別。而告別卻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遇見,每一次次的告別,每一次次的遇見,組成美好的人生。誠如《銀魂》中有一句臺詞:「等你們長大成人了就會明白,人生還有眼淚也衝刷不乾淨的巨大悲傷,還有難忘的痛苦讓你們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淚。」
  • 漸行漸遠的友誼
    我心一下子有些難受,想著她來杭州不和我說一下,離蘇州這麼近也不來找我玩玩,本想回覆:我還想邀請你來蘇州玩玩,最後打住,回復了:這麼快回去了,配了一個苦笑不得的表情。可能她真的沒有時間過來,只是公司派過來出差的,從杭州來蘇州還是有些麻煩,畢竟還是有2小時的路程呢,可能真的是太長時間沒見了……可能她已經忘了我這個朋友……甚至可能……是的,距離過遠,慢慢的交情也消失了,加上我讀完高一就輟學了,她是一路讀到大學本科,後來還自己考了研究生,我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越來越大,她有了更高層的朋友,而我早早步入社會,早已不是同一圈子的人,從自己輟學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