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今年中秋我要加班就不回家了。」
"沒事,孩子,你忙吧,我和你爸都很好,你自己要注意身體,不要太累了,記得多吃幾個月餅。「
今年中秋,你還是沒能回家陪爸媽嗎?
沒有人專門為你留下蓮蓉裡的蛋黃,你還願意吃月餅嗎?
01
網上有個問答:」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和父母漸行漸遠?「
有網友說:」從考上大學,從此故鄉只有冬夏開始。「
有的說:"從開始工作,自己賺錢開始。」
答案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其實是:從我們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了。
年輕時候我們喜歡什麼事,不管好的壞的都和父母說,因為覺得他們喜歡聽,自己也能從談話中的得到安慰。
直到從親戚那裡得知騙自己去旅遊的父母原來是腰扭傷了在住院,才知道我們毫無保留地傾述自己的一切,得到卻是父母什麼都好的謊言。
那種不能陪伴身旁照顧他們的難受,那種無能為力的內疚,足以讓在外的遊子崩潰痛哭。
於是我們開始明白原來知道親人不好過是這麼難過的事,於是我們變得和父母一樣,報喜不報憂。
事情不拖到最後一刻,絕不和他們說;難受了忍一忍,吞下去,絕不能讓他們為我們擔心;累了,強打精神,告訴他們,我過得很好,不要擔心。
從此他們只能在朋友圈,在電話裡看見、聽見我在們過著自己都不信幸福生活。
從此,我們和父母開始從無話不談,變成每周通話三分鐘
談話的內容也從各種趣事變成:」吃了嗎?"「吃了。」"累不累「「不累!」「注意身體。」「嗯」。
從此我們和父母聊天不再是安慰,而是應付任務?兩個世界漸行漸遠。
02
很多人說,生活就是個和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所謂不必去追逐孩子,不過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孩子會有美好的未來,以為他們能夠輕易容忍自己不再陪伴身邊。
孩子也理所當然把這當成不必用心了解父母,陪伴父母的藉口。
紀錄短片《你是不是父母的陌生人》最後一幕,閃過許多問題:你了解父母的身體狀況嗎?你知道父母最近一次生病嗎?你知道父母的愛好嗎?你知道父母喜歡吃一道菜嗎?你是否厭煩父母的嘮叨?
問題很多,我卻沒有一個答得上來。
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不是父母的嘮叨有多煩人,不是他們的思想有多落伍,而是我從未像他們容忍我一樣去容忍他們的不同,是我從去像他們教會我讀書寫字那樣,耐心地去教會他們接納新鮮事物。
03
《情深深雨濛濛》中最觸動我的一幕是,依萍和書豪分手,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後一天,她在暴雨中衝著母親發脾氣,完事後又很快後悔,忙著對母親說「因為我知道,不管我怎麼吼叫你,你都不會離開,我才會對你這樣的...」
生活艱難,我們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來自社會的壓力,來自生活的壓力,來自伴侶的壓力。
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們逼的像一隻只刺蝟,在身上插滿了尖銳的刺,隨時隨地準備好與壓力搏殺。
而父母是我們唯一能毫無保留展示自己脆弱的人,我們可以在他們面前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可以對他們不耐煩,甚至對他們發脾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比我們還要在乎自己,我們開心,他們比我們還開心,我們傷心,他們會覺得自己沒資格開心。
我們知道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不會離去,於是漸漸在他們的愛裡放肆。
直到某天看見媽媽不再染色的頭髮原來閃著銀光,看見爸爸開始戴著老花鏡看球賽,才突然有了危機感,才明白自己的無理取鬧多麼累人,才明白沒有什麼人是永遠不會離開的。
那種明白終有一日會失去親人深深的恐懼,無論經過多少年都不會變淡。
04
奇葩說裡,陳銘說過一段很現實的話:「過年、清明、中秋、然後又是過年。我現在一年見我父母四次,我覺很不錯了,我覺得每年見都很開心,但是時間就那麼短暫。他們已經六十了,按平均年齡來算他們活到八十歲還有二十來年,一年四次,八十面。這是我最親的人吶,一輩子,我也許見他們不超過八十面了。讓他們在朋友圈裡多看看我的容顏怎麼了。「
有一句被用俗了的詩句叫:「子欲養而親不在。」
我們見過太多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在再也見不到親人時才追悔莫及。
但是,何必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擠出時間和朋友通宵唱K一樣地擠出時間去陪他們說說話,哪怕只是聽一聽他們那些無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
我希望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我不是痛哭流涕,而是能夠坦然地對他們說:「這輩子你們對得起我,我也對得起你們,我能自己照顧好自己,請不要為我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