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父母,卻與他們漸行漸遠

2020-08-27 三木水的心理世界



「我與父母,是我今生註定的遺憾。」

諮詢室裡,小米默默地說出這句話,一瞬間,淚如雨下。



小米是我的一位長期諮詢來訪者,諮詢主題是:個人成長。


諮詢過程中,小米的經歷,就好像一幅畫卷,徐徐地在我眼前展開。


而畫卷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


她與父母的關係。


我們幾次聊到這個話題,都伴隨著小米的痛哭。


是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每個人人生中,繞不開的一課。



在一檔真人秀節目中,謝娜站在阿爾卑斯山頂一個叫勇氣臺的地方,嘗試大聲說出自己一直以來不敢說、不曾說的心裡話


我們都以為,像謝娜這樣的老公控,肯定要藉此表達自己對張杰的愛。


沒想到,謝娜一張口就是:「爸,媽。


她說:「爸爸媽媽,我一定要改我的脾氣,跟你們好好說話!


爸爸媽媽,對不起!

我以後,再也不擅作主張,給你們安排一些我自認為你們會開心的事情!比如一些旅行。

「爸爸媽媽,我一定要多跟你們溝通,知道你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張杰看到這一段,也動容地說:


她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她太早就出來一個人打拼。


離開家,離開父母太早,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人扛,她自己也很不容易。


受制於時代背景,80後的人,多少都有類似的遺憾。


80後的一代,是很苦逼的一代。


發財,趕不上;買房,房價高。


這些都不提了。


城市化進程、社會發展在加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分離成了很多家庭直面的傷痛。


我之所以用傷痛這個詞,因為真的很痛,心理上。


無論是通過進城務工,還是上學的方式,總之,我們這一代人中,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的,不在少數。


考上外地大學的不少吧,考上之後,就留在外地工作生活。


從家鄉,到北上廣深打拼奮鬥的,也不少吧。


進城務工的不少吧……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背景下的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這讓我想到中學時一個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人,是歷史的人質。


在這樣特定的背景下,誰都無法逃離。


分離,年年上演,這為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奠定了一個無奈、悽冷的基調。


我15歲離開父母,去寄宿學校上高中。


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離開,幾乎就是我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終結。


雖然我還是家裡的一個成員,但是,從此之後,我回家,幾乎都是以探望的方式。


當我離開的時候,父母對我開玩笑式地說:


你這一走,我們就永遠失去了你。


直到現在,無論何時何地,想起這句話,都會讓我淚目。


高中,一開始,是一周回去一次,後來到了高三,就是一個月回去一次。


大學,比較叛逆,想遠遠逃離原生家庭,所以,到春節,才回去一次。


工作以後,人在外地,逢年過節才回去。


與父母相隔的,不僅是看得見的路程距離,同時,還有看不見的心理距離


日積月累,久而久之,這距離就成了缺憾。


想要彌補,卻不知從何做起。


所以,多年後,最讓我淚崩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文字,出自龍應臺。


龍應臺說:


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景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需要和父母多溝通。


多進行真正的溝通,而不是我們現在習慣的報喜不報憂式的假溝通


正因我們與父母之間彼此掛念,雙方早已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有好事,著急忙慌地說,遇到壞事,隻字不提。


孩子瞞著父母,不告訴他們在外打拼的辛苦,比如:


怎麼一個人租房子。

怎麼一個人找工作。

怎麼一個人哭的時候,沒有人安慰。

怎麼四顧茫然無所適從的時候,還在一個人還強撐著。

怎麼精神脆弱焦慮抑鬱的時候還假裝知道方向。

怎麼一個人生病的時候,還要強撐著自己照顧自己,

然後還擔心的要死,工作上請假了,會不會被老闆罵。


父母瞞著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外打拼的不易,他們從來不會告訴孩子:


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是不是孤單了。

是不是最近幾年上年紀了,越來越力不從心。

是不是身體不如從前,忽然一下子感覺老了很多。


因為,他們怕拖孩子的後腿,怕孩子分心,怕孩子一個人在外,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惦記家裡。


我們與父母,彼此之間,都只撿漂亮話說。


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漂亮話可說?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竟無話可說。


你們之間,顯得非常客氣。


客氣,就是一種距離,一種心理距離。


從心理學角度說,如果你不能跟對方說當下你最在意的事(你今天跟朋友的矛盾、你老闆對你的意見......),反而說些無關痛癢的皮毛,顧左右而言他......


久而久之,你就不能跟父母分享真實的感受。


你們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越來越客氣,越來越疏遠


而且,正因為你不能表達你的真實情感,不能表達你最近正在經歷的委屈、憤怒或焦慮,時間長了,你的情感,跟父母沒有真實的對接和交流,你會積攢出莫名的敵意。


這敵意,會以跟父母說話不耐煩、脾氣不好、冷漠等方式體現出來。


所以,有的人會覺得,跟父母溝通,三兩句就吵起來。


因為,你們之間的溝通,是假溝通


溝通,只有真實,才會有力量。


很多人愛父母,但同時,又因為深陷原生家庭的魔咒,而怨恨父母。


內心戲反覆上演。


雖然,早已有很多人說,當你18歲以後,你成長的鍋,原生家庭不背。


但是,我們還是會在這愛與怨的糾結中,反覆沉浮。


最後,成了拉鋸戰。


終生與其拉扯。


可是,當你不能走近原生家庭,你就不能走近世界。


也無法走近自己。


我曾經認為,我與父母這一課,是今生註定的遺憾,肯定是來不及做了。


但事實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這門功課,任何時候做,都不晚。


當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已年過而立之年,父母也已年屆花甲。


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如此透徹地理解到:


不晚的,真的不晚的。


畢竟,父母還不算老,她們還算健康,他們還能做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是,父母仍與我們同在,我們此生,仍有機會去同他們和解。


既然此生有機會和解,那就不要讓它成為遺憾。


願我們都能重新回到父母與孩子最初的那個狀態,然後,再次相擁。


相關焦點

  • 又一個不能回家的中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
    01與父母漸行漸遠的我們網上有個問答:」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和父母漸行漸遠答案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其實是:從我們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了。從此,我們和父母開始從無話不談,變成每周通話三分鐘談話的內容也從各種趣事變成:」吃了嗎?"「吃了。」"累不累「「不累!」「注意身體。」「嗯」。從此我們和父母聊天不再是安慰,而是應付任務?兩個世界漸行漸遠。
  • 出身農村,會跟父母漸行漸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或許,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還在計劃著去海邊旅行,跟許久未曾謀面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但是疫情面前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與父母一起「苦中作樂」感受親情的「溫馨」。而現在疫情的浪潮正在漸漸褪去,許多在家賦閒數月之久的人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段生活,但是在反思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開一個問題,那便是家庭關係。
  • 父母的奢望是我們漸行漸遠的腳步
    我們做兒女的都不應該做的如此不近情理,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並用畢生的心血哺育培養了我們,真的有仇恨能泯滅所有的良知與親情?「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我們還有家,每逢節假日我們還能有個心心念念牽掛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成了無根的浮萍,忙忙碌碌無人喝彩,最後只剩下歸往人生最後的歸宿。
  • 父母是今世不斷目送,兄弟姐妹則是漸行漸遠
    龍應臺《目送》中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從小父母耳提面命的告誡我們,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最親的便是你的兄弟姐妹,如果說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那麼兄弟姐妹在,便是父母留給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後的溫情。
  • 漸行漸遠的閨蜜
    那她畢業學校比較好,那時候工資是我們的幾倍。她經常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或者是公司樣衣服給我。我心裡也非常感激。後來她嫁給了一個軍官解決了北京戶口分到了一套房。他們的條件一直優越於我們的。我也經常兩家一起出去玩兒,甚至開玩笑說可以做兒女親家。
  • 鄉愁:回家的路漸行漸遠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離開老家整整25年了。在外工作的這二十多年裡,對家鄉的思念從未停止過,因為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有我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有親密無間的小夥伴,有困苦生活的永恆記憶,更有生我養我的母親存在。
  • 撒貝寧一條微信,戳中40萬人:我們與父母,終將漸行漸遠……
    :這一生,我們終將漸行漸遠。;有人後悔荒廢學業,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有人後悔嫁得太遠,不能盡孝父母膝下。,是漸行漸遠的背影也有人,在時代的裹挾下,任由父母與自己漸行漸遠;在我們面前,他們不被需要。
  • 最後,漸行漸遠
    因為愛就是主動,愛就是急不可待。其實有些人不主動,不過是害怕罷了,怕自己即便主動,換來的也只是怠慢和不重視。有時候人和人錯過就是這樣,我們都在猜著,對方是否會想自己,我們都在心裡,期待著對方先主動。於是,我們各懷心事,就這樣到最後,漸行漸遠。其實吧,誰也沒有多愛主動找一個人聊天,也沒多愛給別人說晚安,只是如果有人願意對你做了這些事,只能說明他很愛你。
  • 我們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
    兒子從東京回國後,找到的新工作要去北京出差,他利用周末順路回家,和我們一起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他已經一年半沒有回家了,東京大學畢業後,因為在國內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他留在東京工作,去年的春節他回家待了一個星期,一直到今年的春節,我和老公去了東京,春節後我們匆匆回國。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很多事情,你已經不想與他爭論了,他愛幹什麼,幾點回家,有沒有及時回覆你的微信,這些都不再重要了。你好像對他失去了期待,也許是因為一次次的失望,也許是因為你一個人付出了太久,累了。其實有時候遠離一個人,並不是不愛了,而是心裡疲憊了,不想再去爭取更多,也不想再去修復一些什麼了。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文:火養 編:Kuange、李強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群裡因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來,當事人只能沉默。只能感嘆下,原來我們如此陌生。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從小認識的一位朋友的言論,真讓人看不下去,我想在下面評論,又怕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就只能把那段話截圖給知道價值觀還相近的同學看看,然後發了一通牢騷。最後還是實在沒忍住,在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相隔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相忘於江湖,才是最好的結局。」
  • 漸行漸遠的父親
    從老人們的目光裡,我看到了他們很尊敬他。我和弟弟也是視他為一片天。因為他識字,時常給我們講故事,做玩具。朦朧記得,父親一次農活回來,挑著兩個筐,弟弟坐一邊,我坐一邊。傍晚的餘暉,灑在他的笑臉上。我也記不清什麼時候,父親不做牧師,開始修理電器,附近鄰裡的電器壞了,都拿來找他修。那時,父親在我心中,他真的無所不能。
  • 當一段感情,漸行漸遠
    其實有時候遠離一個人,並不是不愛了,而是心裡疲憊了,不想再去爭取更多,也不想再去修復一些什麼了。聽過一句話說:在一段漸行漸遠的感情裡,沒有人是無辜的。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如果兩個人吵架了,那就冷靜下來再好好溝通。這個天底下,沒有人絕對的懂你,所有的懂得,理解,都是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你不說,我不問,關係就遠了。
  •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父母子女的緣分,是漸行漸遠的目送
    董卿: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一夜間刷屏!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 長大後,讀懂「漸行漸遠」這一詞的含義
    長大後,我終於明白樸樹在《那些花兒》裡唱的「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啊,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的含義。——寫在開篇之前以前覺得,父母變老,自己長大,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後來才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長大後,我們或為理想或為生存或者其他的原因在其他城市生活,即使與父母呆在一個城市,也往往見面的機會相較之前變少。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隨之而減少。
  • 我們也漸漸的漸行漸遠
    上了大學後,因為我們忙於各種事物,老同學們漸漸地就失去了聯繫,曾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隨著時間和距離漸行漸遠;常常結伴旅行的那個哥們兒,也就漸漸沒有了話……圖片來自網絡,但我們每天去上課、放學、吃飯都似情侶間的關係一樣形影不離,互不嫌棄,我們幾乎每個周都會把作業完成後,然後找一地方,一起高談快論。也許這就是讀高中那會釋放壓力的「不二法門」吧!
  • 致我們漸行漸遠的友誼
    可能是緣分使然,正巧我們的名字有著相同的字眼,正好我們被分配到一個班級,恰好班主任換座位調換了我倆的位置。就這樣,一切都來的剛剛好,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高中時期的友誼就是那麼簡單純粹。手挽著手去操場,夕陽下映出的那個常見的背影是我們;跨越食堂的人海,為飯飯衝鋒陷陣只見後腦勺的是我們;熱鬧非凡的集市,興高採烈東買西買胡吃海喝的是我們;平凡淡然的日子,一言不合就開懟難辨輸贏的也是我們。生活中,身邊總會有這樣一位朋友,第一次遇見的時候斯斯文文,熟了以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不知道是從那個精神病院放出來的。
  • 成年人的生活狀態:我們在望著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漸無書
    那個離開漸行漸遠的背影,竟然是我。1 兒時畫面依然記憶猶新躺在床上,咳嗽聲已經震得肚子生疼。可是依然不止,在身邊,年輕卻又熟悉的身影,在忙碌,只是面色有些憔悴不堪。「這是第三天了,還沒見好,要輸液幾天呀?」聽到了媽媽在問醫生的聲音。有一些恍惚,這是少年時代的自己,這個畫面太過熟悉,以至於在我如今三十而立之年,久久無法忘懷。
  • 你有沒有意識到,從上學到工作,始終走在與父母漸行漸遠的路上
    奶奶在的時候,在外工作的六十歲的叔叔說,有娘才有家,卻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無法挽住時間的腳步,那一天終還是來臨了。父母與兒女最好的光陰是童年,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朝夕相處,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就和父母有了漸行漸遠的分離。
  • 漸行漸遠的父子關係
    想當年他們不幸被卷進在飢餓、爭鬥、批判的生活漩渦裡,每天徘徊於生死邊沿,隨時隨地都有喪命的可能。之後物質極度匱乏,飢一頓飽一頓那種心酸悲苦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懷。因為,他們沒有體會貧困飢餓打砸搶略的浩劫,只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生活體驗去思考去行動。我們部分年輕人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