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評論他人,是人的基本修養

2020-09-10 我的天然工坊





當今社會,媒體異常發達,許多的新聞一夜之間全國人們都知道了。


網絡上有許多所謂的「噴子」,總是會第一時間站出來,以正義之名,站在道德的高點去評論和議論。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已經給對方下評語了。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殊不知,有時保持沉默其實是另外一種善良。


日久見人心,真正了解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隨意評定他人,保持口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孔子的弟子顏回要到了一些白米。


飯煮熟後,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起了疑心,但裝作沒看見,也沒有責問。

只是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老師,不可以,不可以,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著臉說:


「剛才在揭開鍋蓋時,不小心有一些灰掉進去了,染了灰的白飯丟了可惜,我只好抓起那一點吃掉了,但我不是故意偷吃米飯。」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當初的懷疑,反而心生愧疚:


我平常對顏回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人的內心是最難確定的。


弟子們請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連孔聖人也會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況我們呢?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孔聖人可以當下就用智慧,了解真相,用包容心消除誤會,可是我們呢?


有一項調查表明:


兩個人在交流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

這裡邊會有多少誤會,多少誤解?


所以,我們的判斷和感覺,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而語言的表達有時也很局限。


靜坐常思己過,閒時莫論人非。


少評價他人,多關注自己,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成熟。


看不慣這個世界,看不慣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這就是不懂得保護自己,反而是一種自我傷害。


以前,我居住在老家的時候,有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性格。


她與周圍的人都相處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看別人的差處,以自己的標準來評論他人。


遇到性格比較冷淡一點的,她就說這人高冷,沒有人情味。


遇到性格熱情一點的,她又說對方沒事獻殷勤,肯定有所求。


而且,特別喜歡對這個人說那個人的不是。


院子就那麼大,幾年下來,街坊鄰居都被她得罪光了,所以人緣特別差。


有一回,她家遭了賊,她半夜大喊抓賊,愣是沒人起床去幫忙。


她嫌棄院子裡的人人情淡漠,就搬走了。


後來,來的這個新鄰居就大不一樣了。懂得感恩,也從不去說誰誰誰怎麼樣。


一來二往融入得很快,十幾年下來,她一直都說:這個院子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都特別好,感覺住在這裡很幸福。


同樣的一個院子,同樣是那一群鄰居,但因為心境和為人不同,世界就變了。


是非天天有,不看自然無。這才是真智慧。


尤其在網絡時代,負面的新聞時常有,就像有晴天有雨天。


我們看完就無需再傳播,謠言止於智者。世界越複雜時,我們獨守的那個世界越需要簡單。

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上的人,在生活上過得也會很不如意。


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少去議論他人的不是,我們的內心才越來越澄淨。


我們的心是一個容器。你裝滿了什麼,它就是什麼!


這個世界缺陷確實是特別多,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

何況我們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在言行上也有令人難以忍受的缺點。


所以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孔老夫子的心法,總結成兩個字就是「忠、恕」。


我們自己就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我們一百次的犯錯,可以一百零一次的原諒自己,為什麼老是逮著別人的過錯不放?就是沒有「恕」。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業中的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第一段話是說:


我們若是以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來作標準的話,那麼天下還會有人格圓滿的人。


因為舉止動作,別人都看得到;嘴巴所講的話,別人也都聽得到,是可以感知的,也是可以偽裝的。


但是,如果是以意業作為標準,就是心裡的所思所念,沒有說出口,別人不能聽到,也不能看到。


如果是以這個來作為標準,天下就找不到一個人格圓滿的人了。

言滿天下無口過,聖人都很難做到。


我們凡夫俗子,少關注負面少評論他人。


守住口德,也就守住了最基本的修為,其實也就是在築建自己的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人最大的修養就是:不隨意評論別人,不隨意幹涉別人
    人,最大的修養就是:①不隨意評論別人。②不隨意幹涉別人。【一】決定一個人的最大修養在於他能不能容忍。能夠容忍的人應該是心胸寬廣、豁達開朗之人,同時也是容易讓人親近之人。有道是「宰相肚裡可撐船」,氣大量大。
  •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認同也不要輕易妄下結論。03 知人不評人,做好自己。作家海明威說過:「人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能夠看清楚一個人是一種聰慧,選擇閉嘴更是一種修養。曾國藩即使看破也沒有輕易評論,用留下的字避免了雙方的尷尬。知人不評人,看破不說破,給別人留了面子,體現的是自己的品德。
  • 【品德修養】不隨意責怪別人,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作畫主張師古而不泥古,更重師法造化。能再現一草一葉瞬間動態特點,而不似靜物之拘板。隨意指責別人,就是一種偽善有句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看待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沒有經歷過相同的遭遇,很難有相同的感受。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責怪任何人。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善良,更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 不要隨意評價別人,學會閉嘴,有時也是一種修養
    他們不知道真相,僅憑一個表面,就肆意中傷他人。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在未知全貌之前就肆意評論。我們無權幹涉他人,但我們有過好自己生活的權限。學會閉嘴,有時也是一種修養。不要總是擺出一副我很明白、我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在你看不見的角落,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 夜讀 | 不遷怒,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但在憤怒之下還能保持禮貌和理性,不亂發火,不遷怒,是利人利己的安全保障,也是悅人悅己的基本修養。 真正有修養的人,懂得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他人不應該是我們的發洩目標,也沒有義務去承載我們的怒氣。 學會妥善地安放自己的怒氣,也是一種修養。
  • 不隨意評價他人,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真相往往與猜測相悖,這才是最讓人寒心的地方。女孩哥哥在文中悲痛地說:「我妹妹被他這麼殘忍地傷害,這麼痛苦地走了,而你們關注的焦點卻是彩禮。我們不需要你們的同情,但也請不要在不明白情況下去惡意中傷我的家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每當這種惡性事件發生之後,人們總會揣測一定是受害者哪裡不好,才會有如此的遭遇。
  • 不隨意評價,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冬蟲不知夏暖,春花不知秋冷。不隨意評價,就是對他人最好的體諒,也是一個人最深的修養。01人與人之間存在冰山效應,很多時候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一個同學發的朋友圈。她說,最討厭那些微商,天天發朋友圈,這些人肯定很閒,他們的人生必然很廉價吧。
  • 夜讀 | 不隨意責怪別人,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有句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看待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責怪任何人。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善良,更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我很喜歡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模一樣的。」人也是一樣,你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遭受了什麼呢?不了解實情就隨意指責,這是最讓人受傷的。在一輛公交車上,有個母親帶著自己的兒子上車。
  • 不要隨意評價一個人
    生活的壓力也曾讓小莉苦不堪言,但她會偶爾放空自己,給自己留一些休息娛樂的時間,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沒想到卻被不知情的人隨便貼上「自私」的標籤。小莉覺得挺憋屈的,朋友看不到她為人母所盡的責任,卻只嫉妒她的幸福,甚至想直接關閉朋友圈,不想再收到類似讓人看了如此窩火的評論。
  • 不隨意評價別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做人的最高修養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站在自己的視角,來推斷一件事情,以為全世界就自己是對的。其實,樓底與樓頂的風景,永遠不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沒必要評頭論足。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
  • 請不要隨意評價他人
    殊不知,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有人不做辨別,人云亦云,隨意評價別人。有人不了解事件全貌,只憑一句話、一個鏡頭就斷章取義。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口沫橫飛,對人對事大做價值評判。有人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強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人做事。
  • 不要妄自揣度他人,知人不評人,是最高級的修養
    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觀念,和自己的價值。別用你的自以為是,作為評價他人的利器。不久後就有很多流言蜚語傳出來:有人說她被人「包養了,是小三」,有人說:「看她平時穿的,一個學生哪來那麼多錢買那些名牌啊?原來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呀」。還有人說她:「道德敗壞,枉為一個大學生」……幾乎一時間,很多人都把那些對女生最壞的詆毀,用在了她身上。我問她,「你為什麼不反駁呢?」
  • 最高級別的教養,是從不隨意評價他人
    我一直覺得,不說話的人比話多的人更有魅力,尤其是在評價他人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現欲,評價他人從而顯得自己高明其實是愚蠢的。
  • 學會在歲月裡靜心修養,心靜如水,遇事不卑不抗,坐懷不亂。
    什麼是修養?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唐 呂巖《憶江南》詞有云:「學道客,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裡。」一個人的修養,體現在ta的待人處事上。看一個人的修養,不是看歲月靜好的時候,表現得多麼儒雅,而是看遇事的時候,能有多大的作為。
  •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第一修養
    畢竟,這句話說的也是真話,是不是魯迅先生說的已經不重要了,即便魯迅先生活著,我想他老人家也會付諸一笑,原諒那些後輩;畢竟,尊重他人這句話在理,也確實是人生的第一修養。尊重都是相互的。尊重,不僅僅是人生修養,同時也是在向他人釋放內心的善意。
  • 借錢的基本修養
    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很能體現修養的事情是,遞給別人剪刀時要拿把手給對方自己拿著尖銳的一方。而張口借錢,就像遞剪刀的過程,張口的人反正沒什麼損失,而瞬時把張口的對象至於兩難境地。 經過這麼多事情,終於想明白,還是不要輕易借錢給別人。因為回報和風險完全不成正比。有回報嗎?能跟你借錢的,本來就是朋友親戚,你借給他錢能關係更好嗎?他借了錢會感激你嗎?
  • 不輕易評價別人,是最高級的修養
    簡單一句話,卻道盡了人際交往的基本:沒經歷過他人苦,就不要勸他人大度,不了解他人,就不要輕易評價他人。1前幾天,鞏俐和老公被拍到一組街頭照。別人的生活如何,是好還是壞,身材如何,都輪不到我們去評論。把一些要求強加給別人,說得難聽些,就是有偏見。站在個人優越感上去隨意評論別人,其實是一種沒教養的表現。
  • 不隨意評論別人,是最高級別的尊重
    上帝很公平,又不公平。公平的是每個人都無法改變出生,這就造成了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而不公平的是每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有人歡喜有人悲傷。 所以,人各有歷,即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而我們不能拿自己的那一套來對比評論別人啊。 你的父母健康,不需你付出,不用你操心家裡的大小事。那是一種幸福,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像你這般幸運。而你也不一定會一直這麼幸運下去。畢竟生老病死誰都會有,當我們發覺別人衣衫襤褸,垂頭喪氣時候,忙得不可開交時候。真的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
  • 《完美的他人》:別去評論他人,因為自己也不完美
    韓國版的《完美的他人》無論是人物設定,還是劇情發展,甚至是臺詞的順序,幾乎無一例外都全部都照搬了原版。當然,在一些細節上,比如美食,討論的話題,對話內容的地域性等方面,都呈現出了韓國特色。而在開頭與結尾,它也較之原版略有細微改動,給整個故事增添了些許溫度。
  • 最高級修養是看誰都順眼,不隨意評價她人
    中午我們經常一起吃飯,知道以前她上班所有知識點都是靠著自己學習而來,沒有人教她,今天自己都是自己給予的,我告訴她我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但是我不覺得我們可以把自己受到不必要待遇強加在她人身上,我們應該友好的對待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