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媒體異常發達,許多的新聞一夜之間全國人們都知道了。
網絡上有許多所謂的「噴子」,總是會第一時間站出來,以正義之名,站在道德的高點去評論和議論。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已經給對方下評語了。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殊不知,有時保持沉默其實是另外一種善良。
日久見人心,真正了解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隨意評定他人,保持口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孔子的弟子顏回要到了一些白米。
飯煮熟後,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起了疑心,但裝作沒看見,也沒有責問。
只是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老師,不可以,不可以,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著臉說:
「剛才在揭開鍋蓋時,不小心有一些灰掉進去了,染了灰的白飯丟了可惜,我只好抓起那一點吃掉了,但我不是故意偷吃米飯。」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當初的懷疑,反而心生愧疚:
我平常對顏回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人的內心是最難確定的。
弟子們請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連孔聖人也會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況我們呢?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孔聖人可以當下就用智慧,了解真相,用包容心消除誤會,可是我們呢?
有一項調查表明:
兩個人在交流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
這裡邊會有多少誤會,多少誤解?
所以,我們的判斷和感覺,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而語言的表達有時也很局限。
靜坐常思己過,閒時莫論人非。
少評價他人,多關注自己,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成熟。
看不慣這個世界,看不慣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這就是不懂得保護自己,反而是一種自我傷害。
以前,我居住在老家的時候,有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性格。
她與周圍的人都相處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看別人的差處,以自己的標準來評論他人。
遇到性格比較冷淡一點的,她就說這人高冷,沒有人情味。
遇到性格熱情一點的,她又說對方沒事獻殷勤,肯定有所求。
而且,特別喜歡對這個人說那個人的不是。
院子就那麼大,幾年下來,街坊鄰居都被她得罪光了,所以人緣特別差。
有一回,她家遭了賊,她半夜大喊抓賊,愣是沒人起床去幫忙。
她嫌棄院子裡的人人情淡漠,就搬走了。
後來,來的這個新鄰居就大不一樣了。懂得感恩,也從不去說誰誰誰怎麼樣。
一來二往融入得很快,十幾年下來,她一直都說:這個院子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都特別好,感覺住在這裡很幸福。
同樣的一個院子,同樣是那一群鄰居,但因為心境和為人不同,世界就變了。
是非天天有,不看自然無。這才是真智慧。
尤其在網絡時代,負面的新聞時常有,就像有晴天有雨天。
我們看完就無需再傳播,謠言止於智者。世界越複雜時,我們獨守的那個世界越需要簡單。
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上的人,在生活上過得也會很不如意。
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少去議論他人的不是,我們的內心才越來越澄淨。
我們的心是一個容器。你裝滿了什麼,它就是什麼!
這個世界缺陷確實是特別多,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
何況我們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在言行上也有令人難以忍受的缺點。
所以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孔老夫子的心法,總結成兩個字就是「忠、恕」。
我們自己就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我們一百次的犯錯,可以一百零一次的原諒自己,為什麼老是逮著別人的過錯不放?就是沒有「恕」。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業中的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第一段話是說:
我們若是以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來作標準的話,那麼天下還會有人格圓滿的人。
因為舉止動作,別人都看得到;嘴巴所講的話,別人也都聽得到,是可以感知的,也是可以偽裝的。
但是,如果是以意業作為標準,就是心裡的所思所念,沒有說出口,別人不能聽到,也不能看到。
如果是以這個來作為標準,天下就找不到一個人格圓滿的人了。
言滿天下無口過,聖人都很難做到。
我們凡夫俗子,少關注負面少評論他人。
守住口德,也就守住了最基本的修為,其實也就是在築建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