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加拿大知名的滑鐵盧大學發布了一項心理學調查報告,說是他們的研究人員,通過對845名志願者進行的4項測試發現:那些特別喜愛「心靈雞湯」並常常轉發到朋友圈裡的人,智商普遍比其他人低…呵呵。這個結論挺有意思,那黑白先生就這個話題吐槽幾句。
什麼是心靈雞湯?我覺得心靈雞湯其實就是一些類似於佛教理論、勵志名言等堆砌的碎片化的句子。純粹是一種精神安慰和麻醉劑,對如何解決問題無一點實際指導意義,但人們往往會被其貌似玄妙的言語,莫名的感動。心靈雞湯,好聽點叫清淨內心。難聽點叫麻醉靈魂,久而久之,讓人失去獨立思考,不變傻才怪!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是對這些雞湯文情有獨鍾。為什麼呢?因為年齡越增長,人生,道德,家庭方面事業等方面壓力也隨之增大。很多人生活事業都不盡人意,再加上平時不愛思考,又找不到好的方式來排解壓力。於是產生三種路徑。一、信佛教。二、看心靈雞湯文。三、喝酒興趣愛好等轉移注意力。
所以說, 一旦人感受到內心的痛苦煩惱焦慮恐懼時,心靈雞湯給這些人描繪出一個假想的世界。如畫餅充飢的幻想。比如---你若怎麼樣,生活便不辜負你。等等。所以說,心靈雞湯,不教給你如何解決問題,只是帶著詭辯讓人自我麻醉和逃避。打個比方,於丹說: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並由此告誡人們:「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換句話說,只要一個人內心的精神感覺幸福就幸福了,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啊。
於丹的心靈雞湯告訴大家,「對於霧霾可以關上門窗,儘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儘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這種不管世界多醜惡,我堅持心裡美的腔調,是最常見的心靈雞湯模式。遇到問題,不是讓你反思問題的本質,讓你尋找解決之道,而是讓你學會在苦難中隱忍。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這種麻醉式的思維讓國人深受其害。在皇帝的專制統治從來不跟民眾講理,且一直在扼殺民眾獨立思考的自由,於是民眾逐漸失去了講理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幾千年來,中國有倫理,沒哲學。重傳承,輕反思。擅寫意,拙寫實……說理需要邏輯思維,需要理性,這個咱們不擅長。傳統文化感性居多,嚴重缺乏一個「真」字。所以心靈雞湯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黑白先生看來,心靈雞湯是一種偽哲學,因為它的特點是面對苦難選擇逃避與麻醉,是心靈創傷的潤滑劑,最終讓你失去獨立思考。靈魂萎靡不振,最終整個人甚至整個群體變傻。例如文革後傷痕文學曾經風行一時,它不是對文革的苦難進行反思而是對傷痕記憶的虛偽和矯情。看似心靈雞湯是一劑靈丹妙藥。但是由於沒有對文革徹底的反思,現代社會依然深受其害。網絡、生活中,到處是這種有文革思維的腦殘...
香港有位學者叫梁文道,他說「我總告誡年輕人,在你事業落敗的時候決不能讀太多勵志書籍,讀勵志書有時候會把一個人讀傻。因為此後你會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正確,即便遭遇失敗,也會視其為一時的困惑,堅信最終還是會贏。這樣的人其實很可怕。」——在雞湯勵志理財書籍泛濫的年代,這真是一個警醒啊!
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呢?一、是直面生活上的苦難。二、直覺上的驚奇(對自然奧秘)。直面生死是哲學的開始。識破生死,是哲學思考的開悟。所以真正的哲學讓人能夠獨立思考最終得到智慧,讓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清醒。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美學隨筆》作者叔本華。是哲學的一位大家。書裡寫道:所謂人生,不過是搖擺於痛苦與無聊之間的一座鐘擺,或者因欲望的不能滿足而痛苦,或者因滿足後的空虛而無聊……唯一的救贖是誰也逃避不了的死亡——永恆的黑暗。死亡是真正激勵哲學、給哲學以靈感的守護神,或者也可以說是為哲學指明路向的引路者。正因為這樣,蘇格拉底給哲學所下的定義就是:「為死亡所作的準備」。的確,如果沒有了死亡咋回事,也就很難再有哲學的探討。這種血粼粼的面對真實,才能夠深入思考。
還有一位華人,名字叫木心。他在《文學回憶錄》裡也說過: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憑這個,憑這樣一念,就產生了宗教、哲學、文化、藝術。可是宗教、哲學、文化、藝術,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煞有介事,莊嚴肅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樣子,其實都是毀滅前的景觀。---這才是哲學的深入。不是心靈雞湯文可比擬的。
哲學的魅力在於否定、思辨和批判,人類原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後又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現在說不清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人對世界的認識隨著科學的新發現在變化。這才是真正的哲學,這恰恰和心靈雞湯相反。「哲學」這個詞希臘文原義是「愛智慧」。希臘人所說的「智慧」,是包括一切科學和技藝的知識的。希臘哲學開始主要是研究自然哲學的,到公元前5世紀,隨著雅典民主制度的興起,智者和蘇格拉底在「認識你自己」的號召下,轉向研究人和社會的問題。
西方人自哲學誕生後一直在探尋社會的平等,科學的真相。英國有兩個哲學家,一個是洛克,一個是休謨,前者由於對人性的懷疑發明政治均衡,後者由於對理性的懷疑,推動了實驗科學及分析邏輯。可見現代民主制度與科學技術都是基於哲學上的懷疑、否定,即對人的道德與理性的懷疑。哲學的運用一個是探究宇宙起源,另一個是構建民主制度。世間沒有不變的真理。
哲學和宗教,宗教扮演肯定、信仰、感性同一的力量,哲學科學扮演否定、求真、懷疑、解析、理性同一的角色,都是一種精神增長極,如同坐標系上的相反相輔運算,是人類文化進步的兩翼,是人類登天的梯子和臺階石。
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人生觀,而中華儒家文化的鼻祖孔丘卻沒有,思考的圈子一直限制在血親倫理的基礎上。這確實讓人很遺憾。孔丘的服從綱常和等級觀念最終是華文明逃脫不掉皇帝的專制統治,孔丘並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他只一個庸俗的高級知識分子,了無尊嚴的世故人格。孔丘的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上千年的專制歷史造就國人的偽善,這是根源。中國儒家文化的道德哲學,是將一切複雜的人性與生活簡化為道德問題。但人性絕對幽暗,因此中國人集體走向了偽善。以至今日成就了一個「沒有心靈只有雞湯」的神州。
魯迅說:「中國文化應為自己的蒙昧狀態負責。這種文化不是對痛苦的拯救,而是對痛苦的消解。正是這種活在當下的哲學,造成了幾千年的被專制主義。每個國家都曾有過專制的歷史,但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根本原因卻是這種被專制主義的精神。它使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顯得有智謀而無靈魂,缺乏對苦難的感覺。」讀讀魯迅先生這些句子,猶如夏日一陣冰水澆頭,讓人清醒透徹啊。
很多人煩魯迅,把魯迅當成負能量。而人類文明的進步恰恰來自哲學的不斷否定,直面真實苦難的思考與清醒。再反過來看看社會上流傳的雞湯文,充滿著俗家化的佛語、空洞無物的人生哲理、馬屁式的讚美、看似陽光正能量,可是它無形中模糊了真理的界線、混淆了正義與邪惡、麻痺了人的心靈,最終讓人變成很白痴。
來源:三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