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時代現象的一些思考

2020-08-03 孫宇辰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相比十年前,人們的交流、娛樂方式以及戀愛模式,是否在逐漸同化?什麼是「人設」?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思維是否更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變差了嗎?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沒有變得更加理性?這個社會有沒有變得更加溫暖?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待流浪動物,給它們更好的生存環境?

這些問題時常浮現於我的腦海。雖然自己並不擅長表達與寫作,但我一直希望能寫出一篇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或許會有些意義。

今年下了好多雨。上周的大雨過後,放晴了兩天。今天又下起了雨。關於雨,我有兩段特別的記憶。大學入學那天,天空中下著小雨。那時我十分幼稚,懵懵懂懂。從來沒有獨立生活過的我第一次踏入大學校園。站在細雨中,排隊領軍訓服。最近一年裡,很多個夜晚,我躺在床上難以入睡,腦海中都是這樣的場景。四年的時間,我收穫了很多。離校那天,突降暴雨,令人措手不及。在我上計程車的時候,鞋子踩在水汪裡,溼透了。

在我的學生時代,十幾年的時間裡,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網際網路變得空前發達,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變得觸手可及。人們每日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社交圈也進一步擴大,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通過網絡,隨時可以取得「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社交軟體是當代年輕人交友、溝通、獲得信息的主要工具。在社交網絡上,人們時不時地發布近期的動態,或是對某些事件的見解,並在好友的點讚和評論中,獲得認可,尋找共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

當今時代,很多人的戀愛,似乎落入了固定模式的俗套中。在社交網絡上,一些年輕的戀人們,將彼此的新歡「公布於眾」,並從中感受彼此之間的「坦誠」。在一段感情中,許多情侶們往往用網絡上流行的「新時代標準」來衡量另一半對自己愛的程度。一些男孩女孩們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情感「經驗」,彼此交流,用屬於他們的網絡詞彙,總結出不同類型的男友、女友。隨著網絡的不斷發達,年輕人的社交圈越來越大、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當下很多人的感情生活似乎也變得不那麼穩定—「渣男」、「渣女」等詞彙時常躍入我們的眼帘,面對性,面對誘惑,一些人放下了道德的約束。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秉持性開放的觀念,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選擇了「快餐式」的愛情。

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更願意相信他們所看到的那些,未必是真實的,事物。許多人寧可選擇相信他人的「人設」,也不願去發現他們真實的樣子。在購置汽車的時候,有不少人寧可花二三十萬元,選擇一款豪華品牌的低級別產品,也不願選擇一臺級別更高、配置更豐富,甚至質量更為可靠的普通品牌車型。因為他們明白,高端品牌能給自己帶來「有錢人」的人設,讓自己更有面子。說到「人設」,又不得不提到當下無比繁榮的娛樂產業—相比普通人,一些娛樂明星似乎更加重視自己的人設,因為他們與粉絲之間少有直接的接觸,粉絲們幾乎只能通過明星的「人設」來了解自己的偶像。因此這些偶像們便會愈加小心,因為人設一旦崩塌,自己的前程將會受到巨大影響。

「高顏值」也可以成為一種人設。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形象當作一張極其重要的「名片」。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更加強烈了。可是我愈發覺得,這種追求變得越來越不自然—整容越來越風靡,整出來的造型卻變得千篇一律。曾經我們所追逐的自然、清新的風格,似乎也已被人們所不屑。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發布精挑細選的照片,配上歲月靜好的文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人設」。許多女孩用帶有美顏功能的拍照軟體,精心修飾自己的自拍照,扮演著不那麼真實的「仙女」形象。近年來,輿論不停地鼓吹「變美」的重要性,整容行業、美妝行業越來越火爆的背後,也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變得更加浮躁了?讓自己「變美」,究竟是為了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在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把修養、德行這種「內在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看待事物時,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先入為主」,越來越容易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某一個方面,面對網際網路上紛繁錯雜的信息,我們仿佛欠缺一些理性,正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我們面對事物時,經常會根據自己片面的了解,過快地下定結論。我認為,看待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因為不論是人還是事物,往往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同時應該學會質疑,我們看到的觀點,未必就是正確的。追尋真實,探索事實,而不應被虛假的表象蒙蔽雙眼。

消費主義盛行。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各方面的消費能力都有所提升。伴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表現出了極強的購買能力。物慾橫流的時代,不少人被欲望蒙蔽了雙眼,消費觀念逐漸失去理性。這導致了許多人的金錢觀變得畸形,一些人為了金錢,做出了不理智,或是不道德的事情。

也許,這些時代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相關焦點

  • 網絡現象思考
    對現象的思考。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也會經過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馬哲告訴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事物,我個人的實踐證明,這確實是對的。尤其在網絡空間裡,各種信息雜亂而又具有迷惑性,單一和片面地看待問題,很難提煉出有用的信息,也會影響個人的思考。當有人說,某個群體有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不能簡單代入自身,而是要跳出預設的條件重新審視這段話。
  • 對生活中現象的一些思考,你們怎麼看呢?
    2.記得小時候村子裡每次有喪事或者喜事都會請村子裡的一些毛筆字寫的好的年紀大點的人去寫喜帖或者是輓聯。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講到另外一個現象,現在的孩子從小上各種特長班的越來越多了,據我了解,上吉他、鋼琴等一些非傳統文化特長班的要比學習書法、圍棋這些傳統文化的孩子要多的多。
  • 對於仇富這一現象及其根源的思考
    富有本來不應當是人們仇視的東西,它本來應當是人們嚮往的美好的事物,那麼現實當中,為什麼又會有仇富的現象產生呢?仇富這種現象的產生,我的理解是人類的所有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而對有限的資源的爭奪。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個人或團體必須具備一定的實力或能力,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能力——專注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你有嗎?
    後來隨著我年齡的增加,讀書越來越多,忽然有一天我意識到,他跟我絕大部分的朋友相比,他一直在加強他原來就有但不像現在這麼突出的能力——專注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在我本來認識也不太多的朋友中,具有的人鳳毛麟角。可能跟這個時代有關吧,自媒體轟炸如此厲害的今天,想專注和深入思考,好像不太容易。原來如此!
  • 我對浙大鄭教授講演評論後,出現了一些現象,有必要再寫一篇文章
    網上對我寫的文章的評論,什麼樣的都有,但真正對我認知世界方法進行思考的卻是少之又少。這也不奇怪,原因是人類提出這種認知世界方法的,我是第一個人們情緒化思維方式或評論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人們分析事物的思考方式,本來就是與我相反的,我是從來不會把一個我不認知的東西當成我思考問題的基礎的,我是從本質到現象,人們卻是從現象到本質,在我看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力已快喪失殆盡。
  •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我們從來不缺信息,大到國際政治,科學發現。小到個人恩怨,柴米油鹽。我們每天通過不同的通道去接受信息。每天也在遇見各種不同的事情 。我始終在問自己。有哪些是真實的,有哪些是有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面對今天的熱搜不斷,面對明星的風流韻事,面對處在輿論的各種人性事故。我們接受的信息是否對我們生活是真正有幫助的。
  • 低欲望現象下的思考
    而韓志成與李倩婷的故事,也讓濟世我對低欲望現象這個話題由此產生了不小的興趣。同時內心當中也由此產生了些許的疑問:低欲望現象究竟緣何產生?它的產生究竟是某種程度上的偶然,還是一定程度上的必然?而在低欲望現象產生的背後,到底又折射出了當下某些人怎樣的深層心理呢?所以今天濟世就和大家一起來暢聊一下,低欲望現象究竟緣何產生。
  • 新時代青年的愛情觀思考
    隨著新時代中國青年婚戀觀的價值多元化和愛情關係形式的多樣化的日益凸顯,不僅僅折射出這個時代婚姻價值取向的基本特徵,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婚姻家庭的相應狀況。因此,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和疏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婚戀問題,對於青年朋友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對寫作的一些思考
    寫文章這麼久以來,總結起來基本上寫的是一些大而深的主題但凡大而深的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與死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去一直思考,還需要強大的邏輯支撐,不然就有可能變成碎碎念了。而且一旦不去思考,就會陷入空洞。這是其一。
  • 數字時代的思考(二)
    事實不同於真相事實不同於真相數字時代讓我們感受最刻骨銘心的痛徹是可能是因為前者總在事實和真相的思考探尋之中,而後者不懼真相、不辨事實,只講行動。他們從思考辨析、事實投影的虛幻世界中掙脫了出來,勇於創造真相,成就自己。
  • 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感悟
    人們制定的各項制度,本質上都是對人的本能的約束機制,約束機制的好壞,或者是否有效力在社會上呈現的現象會立竿見影。而道德或說精神層面的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對社會的影響會更加深遠,這是人們必須要清楚的,否則人們對社會的管理本質上就是盲目的。所以,人們要管好一個社會,首先制定的各項制度,必須要抓住本質,本質就是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就是對人本能的管控。
  • 《獨立思考》的幾個步驟
    我們為什麼很難獨立思考? 一是由於個人的成長經歷、社會環境、教育背景等等的影響,我們在感知信息的時候,很容易犯自我為中心的錯誤,選擇性地關注那些我們關心的信息,而自動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叫「選擇性直覺」。 我們不會去關心真相到底是什麼,只關心自己想看到的信息。
  • 男性「女性化」現象引發的社會性思考
    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內心真實想法,因此,對男生「女性化」現象也應該辯證地分析無論何時,媒體宣傳、綜藝娛樂也不應放大和宣傳「二次元文化」、「偽娘」以及「女裝大佬」現象。另外,男性網紅或者演員,也應該履行公眾人物的責任,在形象設計和藝術表現時應該注重品位與格調,不應為了迎合市場而刻意娘性包裝。
  • 黃曉陽:官場小說多是就現象寫現象
    在我看來,萬歲這個詞,並非過去某個時代所特有,相反這是一個伴隨著整個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特有的詞。它代表著人類一種特別的期望,也就是對於永恆的期望。直到今天,我相信幾乎所有的人仍然期望愛情永恆。 而事實上,並非人類期望愛情永恆,愛情就真的永恆了。相反,愛情是易碎品。在精神層面,愛情是永恆的,而在現實層面,愛情卻經不起兩棵小白菜的衝擊。
  • 有種冷清孤傲的美讓人過目不忘,從一些微妙的生活現象中得到啟發
    遮肉又舒適的效果讓大家愛的深沉,將豐富多樣的系列元素自由混搭,選擇的飾品、鞋包都很關鍵,由喧囂歸於靜謐,有種冷清孤傲的美讓人過目不忘,從一些微妙的生活現象中得到啟發,硬朗的線條,修身的款式還非常凸顯身材,這呼應雖然微妙卻有著更大的魅力,看見此人以後將單純的線,時裝也更是奔放,修身剪裁加之彈力面料與刺繡針織
  • 《七年不癢》一些關於婚姻的思考
    如果我的婚姻是那種萬裡挑一的幸福婚姻,那麼我想我不會去思考關於任何婚姻的話題,相反的一個自認為是失敗的人,自認為婚姻很難的人,或許可以聊聊如何面對婚姻的種種問題,我不會高高在上的分享經驗,因為我覺得我還沒有成功,如果婚姻的成功是相守相愛一生,那麼我們還沒有度過一生,所以談不上分享成功的經驗,至多只是一個同路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思考,感悟,或者可以彼此慰藉。
  • 人工智慧時代對生命的意義的重新思考
    但一些原因使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有確定答案的。實際上對每個人都有唯一確定的答案。主要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我長久以來對機器人非常感興趣。另一個原因,是我在大學期間有一段失眠,輕度抑鬱的經歷。這兩個方面其實有內在的聯繫,因為你要不斷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如果機器達到強人工智慧,那就是一個獨立意識的個體,它存在著生死。而抑鬱並發的失眠,很多時候會讓你有瀕死感。這些都逼迫你思考。
  • 2020年10月的一些思考
    每個月,在月底或下月初我會把當月的一些思考整理成文,分享給大家。不管怎樣,思考與記錄這事,我會長期堅持下去。只要不是太忙,每月還是會繼續分享出來。你是要一個不主動思考,只聽話的下屬,還是一個會主動思考和你並肩戰鬥的戰友?如果是後者,我建議你,要反對,而不是批評。
  • 關於「十三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意義與戰略思考
    本研究分析了中國創新的現狀與問題,認為創新發展謀劃需要針對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進行綜合設計,政策出臺需要面對多元創新模式實現精準發力,中國創新系統多年頑疾需要積極予以解決。本文指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從確保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強創新政策學習、有機結合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確保經濟產業全面整體創新,完善科學治理體系等五個方面發力。
  • 最美聊城 | 總有一些感動 讓我們熱淚盈眶——見義勇為「聊城現象...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瞬間,觸動我們心底的柔軟。  當我們停下腳步回眸,那一張張面孔、一個個瞬間、一幕幕場景,都讓我們為之感動,為之熱淚盈眶。這種內在的認同,像葉脈紋理一樣沉澱於640萬聊城人的精神基因中,轉化為聊城文化軟實力的「內核」,並為新時代的見義勇為「聊城現象」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  多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將平安和諧社會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市委政法委、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持續推動見義勇為工作深入開展,讓見義勇為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匯聚成鮮活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