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相比十年前,人們的交流、娛樂方式以及戀愛模式,是否在逐漸同化?什麼是「人設」?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思維是否更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變差了嗎?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沒有變得更加理性?這個社會有沒有變得更加溫暖?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待流浪動物,給它們更好的生存環境?
這些問題時常浮現於我的腦海。雖然自己並不擅長表達與寫作,但我一直希望能寫出一篇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或許會有些意義。
今年下了好多雨。上周的大雨過後,放晴了兩天。今天又下起了雨。關於雨,我有兩段特別的記憶。大學入學那天,天空中下著小雨。那時我十分幼稚,懵懵懂懂。從來沒有獨立生活過的我第一次踏入大學校園。站在細雨中,排隊領軍訓服。最近一年裡,很多個夜晚,我躺在床上難以入睡,腦海中都是這樣的場景。四年的時間,我收穫了很多。離校那天,突降暴雨,令人措手不及。在我上計程車的時候,鞋子踩在水汪裡,溼透了。
在我的學生時代,十幾年的時間裡,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網際網路變得空前發達,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變得觸手可及。人們每日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社交圈也進一步擴大,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通過網絡,隨時可以取得「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社交軟體是當代年輕人交友、溝通、獲得信息的主要工具。在社交網絡上,人們時不時地發布近期的動態,或是對某些事件的見解,並在好友的點讚和評論中,獲得認可,尋找共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
當今時代,很多人的戀愛,似乎落入了固定模式的俗套中。在社交網絡上,一些年輕的戀人們,將彼此的新歡「公布於眾」,並從中感受彼此之間的「坦誠」。在一段感情中,許多情侶們往往用網絡上流行的「新時代標準」來衡量另一半對自己愛的程度。一些男孩女孩們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情感「經驗」,彼此交流,用屬於他們的網絡詞彙,總結出不同類型的男友、女友。隨著網絡的不斷發達,年輕人的社交圈越來越大、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當下很多人的感情生活似乎也變得不那麼穩定—「渣男」、「渣女」等詞彙時常躍入我們的眼帘,面對性,面對誘惑,一些人放下了道德的約束。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秉持性開放的觀念,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選擇了「快餐式」的愛情。
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更願意相信他們所看到的那些,未必是真實的,事物。許多人寧可選擇相信他人的「人設」,也不願去發現他們真實的樣子。在購置汽車的時候,有不少人寧可花二三十萬元,選擇一款豪華品牌的低級別產品,也不願選擇一臺級別更高、配置更豐富,甚至質量更為可靠的普通品牌車型。因為他們明白,高端品牌能給自己帶來「有錢人」的人設,讓自己更有面子。說到「人設」,又不得不提到當下無比繁榮的娛樂產業—相比普通人,一些娛樂明星似乎更加重視自己的人設,因為他們與粉絲之間少有直接的接觸,粉絲們幾乎只能通過明星的「人設」來了解自己的偶像。因此這些偶像們便會愈加小心,因為人設一旦崩塌,自己的前程將會受到巨大影響。
「高顏值」也可以成為一種人設。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形象當作一張極其重要的「名片」。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更加強烈了。可是我愈發覺得,這種追求變得越來越不自然—整容越來越風靡,整出來的造型卻變得千篇一律。曾經我們所追逐的自然、清新的風格,似乎也已被人們所不屑。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發布精挑細選的照片,配上歲月靜好的文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人設」。許多女孩用帶有美顏功能的拍照軟體,精心修飾自己的自拍照,扮演著不那麼真實的「仙女」形象。近年來,輿論不停地鼓吹「變美」的重要性,整容行業、美妝行業越來越火爆的背後,也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變得更加浮躁了?讓自己「變美」,究竟是為了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在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把修養、德行這種「內在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看待事物時,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先入為主」,越來越容易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某一個方面,面對網際網路上紛繁錯雜的信息,我們仿佛欠缺一些理性,正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我們面對事物時,經常會根據自己片面的了解,過快地下定結論。我認為,看待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因為不論是人還是事物,往往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同時應該學會質疑,我們看到的觀點,未必就是正確的。追尋真實,探索事實,而不應被虛假的表象蒙蔽雙眼。
消費主義盛行。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各方面的消費能力都有所提升。伴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表現出了極強的購買能力。物慾橫流的時代,不少人被欲望蒙蔽了雙眼,消費觀念逐漸失去理性。這導致了許多人的金錢觀變得畸形,一些人為了金錢,做出了不理智,或是不道德的事情。
也許,這些時代現象,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