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著實有些魔幻。
起因是三天前剛剛失戀對著我哭的一塌糊塗睫毛膏眼線液糊成了熊貓眼的我的好閨蜜小N,今天帶著挽著新男友的胳膊眼睛亮晶晶的站在我面前對我說:「介紹一下,這是我男朋友哦」。
????????
「喂,你不剛分手嗎?」當終於找到獨處的機會時,我趕快拉著她問道,「這麼快就好了?愛上別人了?」
「嗯…」小N嬌羞又遲疑了一下,悄悄對我說,「其實不是。難過還是難過的,也說不上喜歡他,但是就是喜歡戀愛的感覺,單身太難受了。」
小N這樣不能單身一分手就必須找新歡,時刻處於戀愛狀態的人在我身邊不是少數。
她的病症可能都是輕度,我的另一個朋友,小K,甚至必須同時擁有多個男友。
同時交往三四個人不在話下,她最精彩的一段故事,是那天她和正牌男友在家,門鈴忽然響了,而男友打開一看,哇哦,是抱著一束玫瑰花的魚塘裡的一條魚。
「因為如果只跟一個人在一起,分手了怎麼辦?」小K嘆了口氣說,「那如果分手了,我不就單身了嗎?」
單身…有那麼可怕嗎?分手後的單身期,有那麼難熬嗎?
時間與新歡,是分手最好的良藥,好像是很多人失戀後的信仰。
那如果每一次分手,時間都不夠長,新歡都不夠好,我們的感情,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為什麼?為什麼你就是不能接受單身?
為什麼分手後應該單身一段時間?
要聊為什麼不能單身是種病,就要從為什麼分手後應該單身開始說起。
如果要深度討論分手後保持一段時間單身的好處恐怕我能寫出一本書。
真的,數不清的好處——哦,當然,前提是保證你不斷遇到新的身心健康的性伴侶,別在這方面憋壞了/狗頭。
但是真的,分手後保持一段時間的單身是每個心理諮詢師從專業的角度都會給出的建議。
因為分手後的痛苦與反思才能使我們開始成長。
心理學研究認為,分手後我們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首先是拒絕,我們會拒絕接受這段感情以及結束了,並會處於防禦狀態,我們可能會試圖掩蓋自己很難過,或者對提出分手的對方表示極度的憤怒。
第二個階段是崩潰,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和自信全面崩盤,我們會有一段時間的極度痛苦。
第三是分散,我們會逐漸情緒平和,開始尋求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和朋友出去玩,拼命工作等等。
而只有經歷了這三個步驟,我們才能夠到達最終的一步——接納與反思,而這一步我們的情緒都已經結束,我們可以客觀理性的看待這段感情,並從中獲得自我的成長,從而在下一段感情中更加成熟,距離長久的幸福更進一步。
2015年的心理學研究也證實,在分手後的階段,我們會與親朋好友重建更深層的在談戀愛時失去的連結;因為戀愛時另一半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他們的角色,而分手也給了我們與他們加深關係的機會。
同時,單身時我們也會更多的把精力從另一半身上轉移到自我上,從而更可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獲得更多成就,比如職場上的成功,習得新技能,去了從沒去過的地方等等。
總結來說,最重要的是分手的創傷只有經歷了完整的上述四個階段才能徹底恢復,否則它們會深埋在你的潛意識裡逐漸內向化,導致你不僅無法成長,這些陳年舊傷也會導致你陷入越來越痛苦的循環。
不能單身是種病——
戀愛成癮症(Love addiction)
為什麼戀愛還能成癮呢?這個話題就有趣了。
心理學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種聲音,而這個聲音近來被越來越多專業人士認同—「戀愛本身是一種精神疾病」。
2016的一篇研究指出,浪漫關係就是一種自然的成癮。
比如,戀愛中的人經常會體會到的極度的歡喜和極度的痛苦,渴求,依賴(比如得不到就極度難受),情緒化等等都像任何其他的成癮症症狀一樣,比如酒精成癮甚至吸毒。
這是因為戀愛關係可以激活你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就像毒品和酒精的激活作用一樣,而多巴胺就是使你情緒起伏的最大原因。而一段健康平等的關係裡,一些成癮症狀比如渴求會自行消散。
這從某個角度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明明很有毒的關係卻讓人極度上癮,因為不平等的愛情反而會激化這種渴求。最重要的知識點是——分手會極大促進這種大腦的成癮反應。
2010年的神經科學研究更是檢測了15個最近剛剛失戀的受試的腦區反應,結果發現了他們的腦區幾乎是處於古柯鹼成癮症患者的狀態。
所以說,戀愛本身就是具有強烈成癮性的。
然而,一個健康完整的人格,應該具備戒斷的能力—就像酒精一樣,雖然具有成癮性,但是大部分人都可以控制在合理範疇。
可是有一些人卻對戀愛這些「精神疾病」式的體驗極度渴求甚至不能接受沒有,這些人比如前文中我的姐妹,到底是為什麼呢?
值得一提的是,戀愛成癮症在嚴格的臨床心理學上是沒有診斷標準的,但是這種對戀愛或者另一半狂熱的痴迷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是任何心理諮詢師都會認為不健康的。
而「戀愛成癮症」這個詞是對這種不能單身必須不斷的保持在浪漫關係裡的狀態最好的形容。
研究發現,有10%左右的人群都患有這種戀愛成癮症,而有些群體比如大學生,可以達到25%的戀愛成癮症比例。
我們普遍認為,這種對於戀愛的依賴往往是由其他的心理問題引起的。
這些戀愛成癮症患者潛意識裡真正尋找的其實並不是愛,而是由第一次浪漫關係帶來的情緒逃避體驗,也在心理學上稱作Limerence, 意思是個體對迷戀對象(Limerent Object)產生不由自主的、全身心的愛慕以及依戀之情,在一起時你的情緒高漲而分開時心痛的難以呼吸。
當一段感情處於limerence的階段,所有的潛在問題比如矛盾,爭吵,各種性格不合等等都可以輕易的被那種對對方由新鮮感帶來的興奮愉悅所掩蓋,甚至心生「他/她就是我命中注定的那個人」的感覺。
儘管大部分人都明白感情並不只是limerence,且這種感覺會隨著時間消失,有一部分人卻決定活在limerence之中,他們依託於這種神經化學體驗來逃避一些負面情緒,例如壓力。
悲傷等等,就像很多人分手會遇到不順心時會去喝酒,賭博,甚至性體驗等等。
這種limerence的體驗會幫助他們麻痺其他人生負面體驗帶來的痛苦,而保持一段時間的單身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他們失去了這種逃避手段,必須去面對失戀帶來的痛,甚至人生其他各方面的失意;
而在不明白前文提到的這段痛苦的好處的時候,這些戀愛成癮症自然就無法忍受單身這件事,因為在那一刻看起來單身真的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同時,很多不能單身的人心理上還有依戀障礙,也就是依戀共生(codependency)。
有時這個概念也被理解為討好需求。它指的是將他人的需求持久的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結果也就是導致有這個問題的人他們將自尊和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也往往就是他們的另一半。
因此,他們也會恐懼單身,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會認為如果自己足夠好就不會沒有人愛,因此單身說明他們自身一定有問題,他們無法分離他人與自我。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會吸引具有暴力傾向的對象,因為這樣的人需要的就是不斷的被討好。
而這樣的結果勢必是被傷害拋棄,他們也會繼續逃避進下一段有毒的關係裡,甚至形成「愛情本來就是痛苦的」,「本來就沒有無條件的愛」這樣負面的愛情觀,從而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如何才能變得可以從容單身?
想從戀愛成癮症裡恢復好其實可能是個略顯漫長的過程。
這些不能單身的小夥伴可能人生大部分時候都處於不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戀愛關係中,改變起來自然也不是一兩天的失去。
但是也許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不能單身的病就已經開始了治癒的過程——因為明白這是不正常的,且願意接納和承認這個問題是所有心理諮詢中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對戀愛成癮症往往會集中於以下四個方面:
1.建立對健康戀愛關係的認知。
戀愛成癮症的人往往根本不知道一段健康的戀愛是什麼樣的,因此才逐漸願意安定於有毒的關係裡面。所以重建戀愛觀是最重要的一步。
2.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前文說過,很多人將自我價值建立於他人的認可之上,所以他們最需要的也是將自我與外界分離,明白自己的價值,建立健康的自我對話。
3.學會自我認可。
緊跟上一步,戀愛成癮症的人也要學會認可自己,以及如何正面處理負面情緒,儘管有時候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忍受一段時間的情緒不適。也因此我們才能建立自尊感。
4.建立邊界感。
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其實也是學會建立情緒邊界。我們需要明白我們與他人是平等的,要明白在什麼時候需要在感情中對對方說不,什麼時候需要健康的溝通。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以後擺脫這個有毒關係的惡性循環,獲得健康的戀愛。
小N和小K這樣的人其實一直都讓我很心疼。
無縫銜接,海王渣女…這背後有多少人其實是得了戀愛成癮症?
有多少這樣看似渣的人,其實一直活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中呢?
不能單身,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不能獲得幸福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