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來源於我多年工作經驗中對接觸到的人和事的觀察,並非科研文章。
泱泱大國,14億多的人口,沒有任何一個理論可以適用於所有人。
僅以此文章希望能給你對於「聊得來」這件事,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僅此而已。
很多來找我諮詢的人,對另一半的人都會有一個「聊得來」的要求。
「聊得來」,在很多人的擇偶觀念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在一段長期關係裡,如果讓一個人整天對著一塊木頭,估計可能很多人都難以接受。
但是,在和不同來訪的溝通中我發現,
有的人會把「聊得來」明確提出要求,為了方便表述,我把這類人稱為「A類人」;而有的人卻沒有把「聊得來」當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提出來,雖然她們也需要,但是兩者的需要程度卻是不同的,我把這類人稱為「B類人」。
接著,我又發現「A類人」經常會和我吐槽,和異性聊不來;而「B類人」卻很少和我吐槽,和異性聊不來。
接著,我又發現和我吐槽的「A類人」,她們所給我的聊天記錄來看,其實大多數的異性都很正常,只是這些異性無法get到「A類人」的點,緊接著「A類人」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而少有的「B類人」給我的聊天記錄我來看,這些異性的確很奇葩,很極品。
緊接著,我就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造成兩者完全不同的感受。
然後,
我就發現了為什麼說「聊得來」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它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
這其中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如果兩個人的經歷非常的相似,那麼他們在同一件事上就很容易「聊得來」。
但是,絕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有過一些稀有的經歷,大部分人也都是普通人,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經歷非常的稀有,那麼可能在這件事上「聊得來」的人就越少。
言歸正傳,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聊得來」其實是個能力問題,它的意思就是:
當你的聊天水平,處於平均水平之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和大部分人都能聊的來,除非遇見極少數的奇葩極品。
那麼,當你都可以和大部分人都「聊得來」的時候,你就不太會把「聊得來」當成一個擇偶標準;
但是,當你只有和少部分人「聊得來」的時候,你就會把「聊得來」當成一個擇偶標準,你需要別人能get到你的點,如果對方get不到,你就會憤怒,這裡就會有一個「需求認同」的問題,這點我們放在後面講。
而「聊得來」的底層邏輯核心,我認為就是3點:
原生家庭和諧(內心的缺失)、心智模式成熟(理解、溝通、不情緒化等等)、個人觀念符合大眾審美水平(價值觀、人生觀、消費觀、事業觀等等)
當你的人生閱歷,社會地位,人生經驗越往上走,你就越能體會在自己層次之下的人的需要和想法,也就越能和他/她「聊的來」。
我舉個例子來說,
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年入1000萬+,他每年過年都會回家和發小,同學聚餐,他和這些發小聚餐的時候,從來不會聊自己的公司,自己收入多少,去過哪些國外,商業邏輯等等。
他只和發小聊家裡長家裡短,房價,生活費等等這些非常樸實的東西,而且他每次都主動買單,對他來說雖然沒多少錢。
但是,他的這些發小和同學都覺得,自己和他很能「聊得來」。
而我的朋友卻不在意自己是否能他們「聊得來」,而且他和這些發小在一起喝酒聚餐,自己也的確很開心,因為這個過程也依然滿足了我朋友內心的一些的需要。
但是,我朋友的那幫發小,同學之間的內鬥和攀比之風還比較嚴重,他們卻都很喜歡和我的那幫朋友聊天。
也許有人要說,這只是朋友,並不是伴侶,不是一個對等的比較,他並不需要和同學過一輩子,只是表面的交往。
而我認為,這個邏輯依然是對等的比較。
首先,
我就見過很多男人並不會和老婆聊自己的事業,但是卻會在生活和玩的其他方面都能「聊得來」,人生不僅僅只有事業,人生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在任何一方面都和自己「聊得來」的伴侶。
也許這個男人和老婆在自己的事業上能「聊得來」,但卻在生活和玩上面聊不來。
而且層次越高的人,越會知道自己要什麼,越清楚自己需要拿「聊得來」去交換什麼,而這樣的行為也並不會讓他感到委屈自己。
兩人聊不來並非一定是聊天內容上聊不來,也可能是聊天意願、目的、自身價值、能力等等。
比如,
有的人覺得和對方聊不來,可能是看不上對方價值,導致的聊天意願很低。
這類問題我不認為是聊不來,我更覺得是沒有動力聊。
再回到我那個朋友的案例,
他和發小就只聊過往的趣事和家長裡短房價之類;
他可以和同事或者事業上有幫助的人聊事業前景投資選擇;
和好基友就聊聊女人和感情;
和老婆就聊聊孩子,生活,旅遊等等。
這些不同的群體會滿足他不同的需求,但並沒有哪一個可以滿足他的全部需求。
我的觀察中發現,只要一個人處於我上面說的3個底層邏輯的大眾審美水平,那麼他/她在長期的婚姻感情經歷中,相處個5,6年,用心去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喜好和價值觀,通常對對方都能有一個很好的了解,也就會創造出所謂的心有靈犀。
反過來說,聊不來的話,要不然就是一開始選錯了人,明明不合適的兩個人硬扯在一起。
而「A類人」所說的「聊得來」,我的理解來看,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尋求認同,而沒有get到點就憤怒,也是因為「A類人」覺得對方不認同自己,這就或許是原生家庭成長中的某種內心缺失。
也許有的人要說,又是原生家庭的鍋。
但其實我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解是,雖然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過去,但卻無法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潛力創造出豐富的內在資源來改寫自己的人生。
尋求認同是每一個人內心中都會有的需要,但是過度的尋求認同,就會變成能力不足的「A類人」,他們對「聊得來」就會非常的看重。
「A類人」會覺得聊不來,就很憤怒。
而「B類人」和「A類人」的區別就在於,
「B類人」聊不來也不會憤怒,他們不會期待對方要和自己每一個點都「聊的來」,如果這個點聊不來,那就聊聊別的能聊的來人。
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一定能和對方在工作,家庭或吃喝玩樂上找到可以「聊的來」的點。
「B類人」可以把聊不來的程度區分出來,不會像「A類人」非黑即白的思維,「B類人」會把程度分為「詆毀→聊不來但可以接納→聊的來」,而大多數人和人的差異是可以被接納的,這個世界上也絕不存在沒有差異的人。
在中間接納的程度上,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自我認同」的問題,A類人或許正是因為缺乏了自我認同,所以他/她們才會對「聊不來」感受到憤怒。
比如,
我寫在網上的文章,一樣會收到有些罵我的評論,但我並不會因此感到憤怒,因為我並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同我,我的內心具備了充分的自我認同。
我可以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我不同,我也並不會想要去說服所有人認同我的觀點。
所以我發現,我在生活中,能和絕大多數人都「聊得來」,而「聊得來」也不會是我非常看重的擇偶標準,但卻會成為我篩選「奇葩和極品」的一種手段。
所以,最後再回到文章貫穿的主旨,
我認為在長期關係中,「聊得來」重要,但「聊得來」更是一個自身的綜合能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