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11~追逃

2020-08-29 葫蘆島堂主

當親密關係出現矛盾的時候,如果雙方都習慣主動表達指責和憤怒,就容易出現爭吵的溝通模式。而如果一方傾向於主動出擊,另一方傾向於被動逃避,那這兩種人就會形成追逃的溝通模式。這一講,我們就來講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追逃。

你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

妻子指責丈夫說: 「為什麼你總是忙忙忙,從來不關心我和孩子!」丈夫卻默不作聲。

妻子繼續說:「你又來了,每次都這樣,連說話都不會了嗎!」妻子越說越大聲,而丈夫卻越來越沉默。

在這樣的情境中,一方因為得不到對方的回應而指責他。而另一方通過沉默來逃避對方的指責。就好像在情感的賽道上,一個人在拼命追,而另一個人在拼命逃。兩個人的耐心就這麼被消耗掉。

如果你去問追的人為什麼追,追的人會說,因為他在逃。如果你去問逃的人為什麼逃,逃的人會說,因為她在追。兩個人形成了一種相互加強的循環。這就是追逃。

追逃組成了伴侶的關係模式

在追逃的關係模式中,追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粘著對方,希望對方多跟自己在一起;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或者用沉默和眼淚讓對方多關注自己。

無論哪種形式,追的本質,就是希望對方能有更多的回應,希望能在情感上和對方更靠近。

同樣,逃的形式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迴避和沉默。無論哪種形式,逃的本質,是通過迴避對關係的討論,來迴避情感的矛盾。

不同「追」和「逃」的組合,形成了伴侶之間的關係模式。

我見過一對夫妻,丈夫在外面忙生意,妻子在家裡照顧孩子。妻子平時在家裡不開心了,就會默默流淚。看到妻子流淚,丈夫不會去安慰,反而會把妻子的眼淚當作是對他的指責。他會說:

「現在不都挺好的嗎,你不要哭,你不要這麼作。我工作很忙,你就不能自己找一些事情做嗎?」妻子也默默地不辯解,就在一邊哭。

我問丈夫:「你妻子在哭什麼?」丈夫說不知道。妻子卻說:「他總是忙自己的事,從來不關心這個家。」

丈夫為自己辯解說:

「你看我工作這麼忙,也在為家努力操持。我的工作需要保持頭腦的理智和清醒。你說我沒有主動關心你,沒有給你打電話。可是你也可以給我打電話啊,你給我打電話,我也會接啊。」

聽丈夫這麼說,妻子好像又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她好像覺得丈夫說得有道理,但心裡又不是那麼願意接受,於是又默默地哭了。

妻子的眼淚,就是一種追的方式。而丈夫看起來說了很多話,其實在情感中,他是逃的。

很多丈夫用工作當擋箭牌,會說:「因為工作太忙,所以顧不到你。」、「我這麼做,也是為了這個家。」這當然有道理。

可是有時候,我覺得相反的順序也有道理:因為不願意去面對親密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才讓自己這麼忙,才可以有理由不用顧及對方。這也是一種逃。

追逃反映不同的矛盾防禦傾向

追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原因。

從個人的角度,「追」和「逃」反映了伴侶各自不同的防禦傾向。當情感出現矛盾時,一方希望離得更近,通過接近和融合來緩解關係帶來的焦慮。而另一方希望離得更遠,通過迴避和疏離來緩解關係帶來的焦慮。

而從關係的角度,夫妻之間的追逃是兩個人相互配合的結果。正是因為一方的緊追和控制,才有另一方的不願意回應、不敢回應。也正是因為一方總是不回應,所以另一方才要不停追問。

很多時候,追逃是從爭吵的模式發展來的。一般剛戀愛的情侶或者新婚的夫妻,還有力氣去爭吵。吵著吵著,就有一個人怕了,覺得這樣吵實在太讓人心累了,於是就開始迴避和沉默。

可是一個人越迴避和沉默,另一個人就越會指責他。越指責,就越躲避,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人們常常認為追的人是強勢、控制、缺乏安全感,卻忽略了他們是害怕失去這段關係。而同時人們常常認為逃的人是木訥、不體貼、不解風情,卻忽略了他們心裡怕的是「不被接受」、「沒法成為一個合格伴侶」。

溝通的責任需要兩人共同承擔

怎麼才能停止這種追逃的模式呢?答案很簡單,可是要做到卻不容易。那就是,追的人停止追,逃的人停止逃。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你是一個追的人,那你要明白,很多時候追其實是沒法奏效的。因為你無論怎麼追,都沒有辦法強迫對方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而你的追,只會把對方推開。

而如果你是逃的人,那你也要明白,關係的難題是沒法逃開的。你越逃,這個矛盾只會越大。

聽起來簡單,可做起來為什麼難呢?是因為追逃背後,有人們更隱秘的願望。

我見過一對新婚夫妻。在諮詢室裡,妻子就抱怨丈夫說:「你什麼時候都是自己悶著,我想跟你說話,你卻總是有話不肯直說。」這個妻子在用指責的方式「追」。

而丈夫特別配合地說:「好的,以後我要多跟你說說話。」

妻子繼續說:「就像上次我跟你說我們公司裡的事,你還給我提很多意見。我不是需要你提意見,我是需要你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你應該多站在我這邊。」

丈夫欲言又止,想了想說:「好的,那我以後多支持你。」

看起來丈夫很配合,其實他一直在說的是:「不要討論了,快讓這個話題結束吧。」他在用他的配合逃。

看到這兒,我就問丈夫:「你怎麼這麼快就同意妻子了呢?如果你這麼同意你妻子,你怎麼又經常在家不說話呢?」

丈夫很無奈地說:「我是想配合我妻子。可是我也不敢說太多,如果說得不對,她又會不高興。我都有點怕她了。」

我就問妻子:「你是想讓老公怕你嗎?」

妻子說:「當然不想了。我當然希望家裡的氣氛輕輕鬆鬆的。」

我又問:「可是,那如果你老公說的跟你想的不一樣,你能接受嗎?」

她又說:「我不能接受,他是我老公,我當然覺得他應該無條件支持我。」

妻子的回答,揭示了「停下追」很難的原因。表面的原因,是我們想要親近自己的愛人,不想他遠離。可更深的原因,是人們放不下理想愛人的樣子,很難忍受現實中的愛人跟自己想像的不同。

這個妻子需要丈夫能敞開心扉跟她交流,可是她又希望丈夫跟她想的一樣。她希望對方回應她,可是,她也希望對方能夠按她想要的方式回應她。不然,她就會一直追著對方,直到對方給出她想要的回應為止。

但妻子沒看到,這其實是一種悖論。這種相互矛盾的要求,讓丈夫不知所措,他只好用假意的屈服和照顧來平息妻子的抱怨。

可是,妻子也分得清什麼是迴避矛盾的息事寧人,什麼是真正的交流和關心。所以她就一直表達不滿。就好像,她不僅是跟丈夫較勁,也在跟自己理想中的丈夫較勁。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妻子是一個不講理的人,這個丈夫像是一個受害者。可是換個角度想想,當丈夫說「我不知道怎麼回應」的時候,他好像是把所有溝通的責任都推給了妻子。

丈夫的這種回應,也揭示了「不逃」很難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太難面對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矛盾了,有時候甚至更願意自己有個不講道理的伴侶,好證明「我實在沒辦法了」,逃了是很合理的選擇。

這時候,我就問丈夫:「那你想跟你妻子溝通嗎?你需要有一個能跟你說話的妻子嗎?」

他說:「我也需要啊。」

我說:「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要學著,不要那麼怕你的妻子。不要怕說錯話,不要怕她生氣。你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她,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總是這麼生氣呢,我就會縮回來。如果你想聽我的想法,那你就要容忍有時候,我跟你會不一樣。」

解決關係的難題,就需要兩個人都承擔起溝通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都甩給對方。無論內心有多害怕衝突、多厭惡對方的指責,都要試著跟對方好好說。

停止追和逃,也許矛盾還在,但卻為雙方營造了重新對話的空間。一旦雙方能夠重新對話,那新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被打開。

相關焦點

  • 11種接吻方式(看穿親密關係)
    從接吻的方式,透露出這對情侶之間的關係。
  • 親密關係~12~冷戰
    在親密關係中,有時候伴侶會陷入一種這樣的溝通狀態:兩個人都不再主動追求情感回應了,都選擇被動逃避的時候,看起來既不吵架,也不追逃。語言的交流停止了,但是情緒的交流還在繼續。這時候就進入了第三種不良的溝通方式:冷戰。這一講,我就來講講冷戰。冷戰會變成控制對方的手段我猜你肯定經歷過冷戰。冷戰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是說到底就只有一種:我不跟你產生情感的聯結。
  • 親密關係~10~爭吵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總是圍繞「依戀」這個核心議題進行的。如果溝通是以促進彼此親密的方式進行的,兩人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他們的依戀關係會越來越鞏固。可是,如果溝通是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進行的,兩人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和誤解。歸納起來,不良的溝通方式有三種:雙方都主動攻擊,就會爭吵;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逃避,就是追逃;兩個人都被動逃避,就成了冷戰。
  • 親密關係~14~分享脆弱
    而這種失控,又強化了人對關係的怕。我們在前面的課程裡學習過,對愛的渴望,讓人想靠近親密關係,而對被拋棄的恐懼,又讓人想遠離親密關係。當親密關係中的一方對關係感覺到安全的時候,對愛的渴望讓人想要向對方敞開心扉,尋求聯結。相反,當親密關係讓人感覺到不安時,內心的怕就會讓人陷入到防禦的狀態,封閉自己,以免再次受傷。
  • 婚姻吵架中的追逃遊戲(505)
    而逃到那一方,在他自己的內在逐步富足之後,他的內在有了足夠的愛之後,他有能力給對方想要的愛之後,那麼這種追逃的模式就可以打住了。他們可以站在平等的地位,互相關注,互相給予,更加有效的互動,為彼此的情感帳戶充上更多的錢,讓情感帳戶出現巨大的盈餘,或者說,幸福感。從追逃模式到平等對話,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是,絕對值得。
  • 別再追逃,試試這樣做突破困局
    通常人的成熟度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成長,但有些事情上不一定遵循這原則,譬如一些中年人在親密關係裡卡關,備受與父母、伴侶、子女關係惡化的苦人是感情的動物,在親密關係裡,自然有著被愛、被照顧、被支持、被需要、被理解、
  • 愛情遊戲要怎麼玩,才能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01分離個體化完成的不到位也就是獨立性不足以玩愛情遊戲雖然親密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這時會發生三種情況:分離個體化完成到位的兩個人即擁有了完全獨立的個體,關係將會在平淡期再度綻放——這是我們的目標,是這篇文章的目的;第二種情況是一個獨立已分化,一個未獨立未分化,這樣就會產生追逃模式——未分化的貪戀融合,渴望共生,是追的那個;一個快要窒息,試圖擺脫;第三種情況是都未分化、未獨立,這樣就會產生持續的融合共生狀態
  • 慶兒讀書~《親密關係》02
    是的,進入親密關係,第2章月暈現象。月暈代表不實的光彩,因為是反射光,讓我們並沒有看到真正的光源。親密關係的找尋是來自於自小未被滿足的需求。帶著這樣滿滿的期待,滿滿的祝福,肥皂泡也會閃著金光,月暈有它的美,肥皂泡有它的亮,折射出來的都是人內心美好的嚮往!親密關係是源自愛與被愛,構成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這種強大的磁場,能夠包容更多瑕疵。
  • 親密關係~13~如何正確的吵架
    我們學習了爭吵、追逃、冷戰,這三種不良的溝通方式,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只有相敬如賓的夫妻才是一對好夫妻。是這樣嗎?其實,夫妻之間經常發生一種特別的互動。這種互動非常激烈,充滿激情和能量;在互動的過程中,伴侶不僅自己變得非常敏感,同時也去觸碰對方的敏感點;他們會全神貫注;兩個人都變得情緒激昂,會熱烈地回應對方,且具有攻擊性;在互動結束以後,他們會有一種激情褪去後的疲憊和平靜。
  • 19日11時騰訊首映·《親密敵人》之親密對決
    騰訊娛樂訊 12月19日中午11點,徐靜蕾將攜賀歲大片《親密敵人》主創黃立行、鍾麗緹、李治廷做客騰訊首映,同時還將邀請跨界神秘嘉賓。他們將共同組成對決陣營,圍繞賀歲檔、職場、情感等熱門話題唇槍舌劍,將騰訊娛樂的獨家活動「親密48小時」掀起高潮。屆時,騰訊視頻、騰訊微博將同時直播。
  • 《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裡,為什麼會覺得不夠親密
    在生活中,同事關係,情侶關係,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這些關係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一些問題,從而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對親密關係感興趣,那麼一定要好好的看這篇文章,這或許能幫助你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找到一些解決辦法。
  • 先婚後愛文:《撒旦總裁的契約新娘》《暖婚蜜愛:首席帝少追逃》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時,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先婚後愛甜文,《撒旦總裁的契約新娘》,《暖婚蜜愛:首席帝少追逃》高甜撒糖,希望你們喜歡。1.《重生千金:傍個總裁來復仇》作者:夏花顏先婚後愛文,再次見面。她站在他面前,請求!」
  • 親密關係: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7個要素
    有很多人渴望更多地了解人際關係的本質,以及與他人建立牢固而親密關係的基礎。那些已經有了自己的戀愛關係的人總是在尋找不斷接近伴侶的方法;加強聯繫,鞏固彼此關係的基礎。而這篇文章將試圖闡明一個非常具體,但也非常重要的分支——親密關係。
  • 相見歡——淺談親密關係2
    [這是美好研習社的第11期文章]Music recommendation by aody03近日的諮詢中,親密關係變成了一個主要課題。有一個姑娘,漂亮。10有這樣一個親密關係的情感模型,保護層之下是創傷,創傷之下是真我。在保護層的下面,其實有一層非常強烈的能量,那是憤怒,是挫折,是拒絕,和擁有能說或者想說「不」的能力。
  • 黃菡講座:建設親密關係的心態與技巧
    11月11日晚,《非誠勿擾》嘉賓黃菡老師作客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公益講座,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人際溝通協調中的實踐問題,尤其關注戀愛情感關係的發展和維護,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建設親密關係的心態與技巧》的報告。
  • 克裡斯多福·孟 | 《親密關係實操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溝通(二)
    在《親密關係實操篇》裡,各位可以看到我們有一個話題,叫做「自以為是:堅持對錯只是你在自衛」(註:話題#11
  • 讀《親密關係》有感——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
    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加拿大學者克裡斯多福在1999年結合自己與其妻子之間的關係的感悟而寫作的一本關於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一本書。花費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感覺其中內容有些難以理解,我所獲得是以下的幾個方面。
  • ...課堂「婚姻家庭關係」系列講座(四):心理類型(MBTI)在親密關係...
    幸福女性課堂「婚姻家庭關係」系列講座(四):心理類型(MBTI)在親密關係中的應用 2019-09-19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親密關係》讀後感
    我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報名學習的,是想讓自己在一個體系和規則中多讀些書,多聽一些知識,把平時零碎的時間過得有意義一些,果然,不聽不看不知道,一聽一看真受教,對於親密關係這四個字平時還真沒有去體會,就是好唄,但如何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親密關係還是相當有學問的。
  • 慶兒讀書~《親密關係》03
    今天由我來繼續講述親密關係這本書! 我想權力爭鬥是為了防止自我預期的幻滅,其實是不願意去承擔幻滅之後的結果的。 我認為這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不去選擇幻滅,也不用去選擇幻滅帶來的結果,自己用自己的經驗以為的不好的結果,或者是不利於自己的結果。為什麼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的多?因為生氣是我們可以接納正常發生的事情。生氣還是具有歸屬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