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密關係出現矛盾的時候,如果雙方都習慣主動表達指責和憤怒,就容易出現爭吵的溝通模式。而如果一方傾向於主動出擊,另一方傾向於被動逃避,那這兩種人就會形成追逃的溝通模式。這一講,我們就來講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追逃。
你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
妻子指責丈夫說: 「為什麼你總是忙忙忙,從來不關心我和孩子!」丈夫卻默不作聲。
妻子繼續說:「你又來了,每次都這樣,連說話都不會了嗎!」妻子越說越大聲,而丈夫卻越來越沉默。
在這樣的情境中,一方因為得不到對方的回應而指責他。而另一方通過沉默來逃避對方的指責。就好像在情感的賽道上,一個人在拼命追,而另一個人在拼命逃。兩個人的耐心就這麼被消耗掉。
如果你去問追的人為什麼追,追的人會說,因為他在逃。如果你去問逃的人為什麼逃,逃的人會說,因為她在追。兩個人形成了一種相互加強的循環。這就是追逃。
追逃組成了伴侶的關係模式
在追逃的關係模式中,追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粘著對方,希望對方多跟自己在一起;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或者用沉默和眼淚讓對方多關注自己。
無論哪種形式,追的本質,就是希望對方能有更多的回應,希望能在情感上和對方更靠近。
同樣,逃的形式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迴避和沉默。無論哪種形式,逃的本質,是通過迴避對關係的討論,來迴避情感的矛盾。
不同「追」和「逃」的組合,形成了伴侶之間的關係模式。
我見過一對夫妻,丈夫在外面忙生意,妻子在家裡照顧孩子。妻子平時在家裡不開心了,就會默默流淚。看到妻子流淚,丈夫不會去安慰,反而會把妻子的眼淚當作是對他的指責。他會說:
「現在不都挺好的嗎,你不要哭,你不要這麼作。我工作很忙,你就不能自己找一些事情做嗎?」妻子也默默地不辯解,就在一邊哭。
我問丈夫:「你妻子在哭什麼?」丈夫說不知道。妻子卻說:「他總是忙自己的事,從來不關心這個家。」
丈夫為自己辯解說:
「你看我工作這麼忙,也在為家努力操持。我的工作需要保持頭腦的理智和清醒。你說我沒有主動關心你,沒有給你打電話。可是你也可以給我打電話啊,你給我打電話,我也會接啊。」
聽丈夫這麼說,妻子好像又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她好像覺得丈夫說得有道理,但心裡又不是那麼願意接受,於是又默默地哭了。
妻子的眼淚,就是一種追的方式。而丈夫看起來說了很多話,其實在情感中,他是逃的。
很多丈夫用工作當擋箭牌,會說:「因為工作太忙,所以顧不到你。」、「我這麼做,也是為了這個家。」這當然有道理。
可是有時候,我覺得相反的順序也有道理:因為不願意去面對親密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才讓自己這麼忙,才可以有理由不用顧及對方。這也是一種逃。
追逃反映不同的矛盾防禦傾向
追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原因。
從個人的角度,「追」和「逃」反映了伴侶各自不同的防禦傾向。當情感出現矛盾時,一方希望離得更近,通過接近和融合來緩解關係帶來的焦慮。而另一方希望離得更遠,通過迴避和疏離來緩解關係帶來的焦慮。
而從關係的角度,夫妻之間的追逃是兩個人相互配合的結果。正是因為一方的緊追和控制,才有另一方的不願意回應、不敢回應。也正是因為一方總是不回應,所以另一方才要不停追問。
很多時候,追逃是從爭吵的模式發展來的。一般剛戀愛的情侶或者新婚的夫妻,還有力氣去爭吵。吵著吵著,就有一個人怕了,覺得這樣吵實在太讓人心累了,於是就開始迴避和沉默。
可是一個人越迴避和沉默,另一個人就越會指責他。越指責,就越躲避,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人們常常認為追的人是強勢、控制、缺乏安全感,卻忽略了他們是害怕失去這段關係。而同時人們常常認為逃的人是木訥、不體貼、不解風情,卻忽略了他們心裡怕的是「不被接受」、「沒法成為一個合格伴侶」。
溝通的責任需要兩人共同承擔
怎麼才能停止這種追逃的模式呢?答案很簡單,可是要做到卻不容易。那就是,追的人停止追,逃的人停止逃。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你是一個追的人,那你要明白,很多時候追其實是沒法奏效的。因為你無論怎麼追,都沒有辦法強迫對方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而你的追,只會把對方推開。
而如果你是逃的人,那你也要明白,關係的難題是沒法逃開的。你越逃,這個矛盾只會越大。
聽起來簡單,可做起來為什麼難呢?是因為追逃背後,有人們更隱秘的願望。
我見過一對新婚夫妻。在諮詢室裡,妻子就抱怨丈夫說:「你什麼時候都是自己悶著,我想跟你說話,你卻總是有話不肯直說。」這個妻子在用指責的方式「追」。
而丈夫特別配合地說:「好的,以後我要多跟你說說話。」
妻子繼續說:「就像上次我跟你說我們公司裡的事,你還給我提很多意見。我不是需要你提意見,我是需要你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你應該多站在我這邊。」
丈夫欲言又止,想了想說:「好的,那我以後多支持你。」
看起來丈夫很配合,其實他一直在說的是:「不要討論了,快讓這個話題結束吧。」他在用他的配合逃。
看到這兒,我就問丈夫:「你怎麼這麼快就同意妻子了呢?如果你這麼同意你妻子,你怎麼又經常在家不說話呢?」
丈夫很無奈地說:「我是想配合我妻子。可是我也不敢說太多,如果說得不對,她又會不高興。我都有點怕她了。」
我就問妻子:「你是想讓老公怕你嗎?」
妻子說:「當然不想了。我當然希望家裡的氣氛輕輕鬆鬆的。」
我又問:「可是,那如果你老公說的跟你想的不一樣,你能接受嗎?」
她又說:「我不能接受,他是我老公,我當然覺得他應該無條件支持我。」
妻子的回答,揭示了「停下追」很難的原因。表面的原因,是我們想要親近自己的愛人,不想他遠離。可更深的原因,是人們放不下理想愛人的樣子,很難忍受現實中的愛人跟自己想像的不同。
這個妻子需要丈夫能敞開心扉跟她交流,可是她又希望丈夫跟她想的一樣。她希望對方回應她,可是,她也希望對方能夠按她想要的方式回應她。不然,她就會一直追著對方,直到對方給出她想要的回應為止。
但妻子沒看到,這其實是一種悖論。這種相互矛盾的要求,讓丈夫不知所措,他只好用假意的屈服和照顧來平息妻子的抱怨。
可是,妻子也分得清什麼是迴避矛盾的息事寧人,什麼是真正的交流和關心。所以她就一直表達不滿。就好像,她不僅是跟丈夫較勁,也在跟自己理想中的丈夫較勁。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妻子是一個不講理的人,這個丈夫像是一個受害者。可是換個角度想想,當丈夫說「我不知道怎麼回應」的時候,他好像是把所有溝通的責任都推給了妻子。
丈夫的這種回應,也揭示了「不逃」很難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太難面對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矛盾了,有時候甚至更願意自己有個不講道理的伴侶,好證明「我實在沒辦法了」,逃了是很合理的選擇。
這時候,我就問丈夫:「那你想跟你妻子溝通嗎?你需要有一個能跟你說話的妻子嗎?」
他說:「我也需要啊。」
我說:「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要學著,不要那麼怕你的妻子。不要怕說錯話,不要怕她生氣。你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她,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總是這麼生氣呢,我就會縮回來。如果你想聽我的想法,那你就要容忍有時候,我跟你會不一樣。」
解決關係的難題,就需要兩個人都承擔起溝通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都甩給對方。無論內心有多害怕衝突、多厭惡對方的指責,都要試著跟對方好好說。
停止追和逃,也許矛盾還在,但卻為雙方營造了重新對話的空間。一旦雙方能夠重新對話,那新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