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共識

2020-09-06 吵鬧實驗室



引子

認知,就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過程。

認知的結果,自然就是習得了知識。

由於知識在我們人類發展史上愈加重要的作用,使得「認知」成為很關鍵的要素:當我們開始做任何事情,認知能力往往決定了我們的選擇,隱藏於認知中的高下,直接決定了事情最終格局的高下(也決定了我們受人尊重的程度,當然,是除了出身之外),這就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做正確的事」。

當然,僅僅認知到位還是遠遠不夠的,行動能力決定了我們能否真的達成目標,但是不得不承認,認知是根本、是方向、更是戰略,如果認知都發生了偏差,可能更好的行動能力帶來的是更壞的結果,或者如果缺乏足夠的認知,那麼行動也就只是如無頭蒼蠅、原地打轉而已。

既然認知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建立好的認知呢,可能最關鍵的就是「教育」——廣泛意義上的教育,不僅僅包含正統的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朋友、社會、甚至自己對自己的所有影響的結果。(教育是個很大的話題,但不是今天我想討論的重點。)

每個人都會經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並形成各種各樣的認知體系,這時,就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共識」。

所謂共識,就是大家都一致的認知。

共識已經成為當下無數社會研究領域被高概率提及的單詞,其最有魅力之處在於:共識不關心對錯,只關心最多人的認可

所謂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關鍵詞:「名正言順」,其核心就是共識,而且這個共識關注點在於「名正」,既不是「德正」,更不是「理正」,的確極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常說,傻子的共識也是共識,錯誤的共識也是共識。

與此同時,正確的認知未必是共識,反而由於社會的迭代發展,正確的認知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也就不是大多數人的共識,那麼一個經常發生在歷史中的矛盾出現了:你掌握著正確的認知,但人們的共識卻站在對面,你該怎麼辦?


做正確的事

「做正確的事」,前提就是清醒判斷你的認知和共識的相互關係和演進。

剛剛說到儒家所謂「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應該也是這個思路,之所以名正,其根本就在於這個「名正」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所以當你行事有「名正」為前提,那就自然容易成功。

但是名不正的事情卻時常發生,也就是所謂「認知與共識失調」,這是我們行事經常會遇到的狀況,此時,你的認知與共識之間,無非這幾種情況:

  • 你的認知超越了共識,但是站在了共識發展的方向上,只是距離比較遠。這是非常容易產生悲劇的時刻,因為正確認知者往往不肯放棄自己的夢想,而大眾又顯得十分愚昧不可理喻,衝突就此發生,但是少數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面對茫茫烏合之眾,失敗是必然的;
  • 你的認知超越了共識,而且也是站在共識發展的方向上,而且只是稍有領先。那麼恭喜你,時代的浪潮選擇了你,去做好「風口上的豬」吧,好好享受天上飛翔的快意;
  • 如果你的認知沒能超越共識,甚至落後於共識。那麼當個普普通通的人也不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凡夫俗子也能忙忙碌碌過完一生;
  • 當然,如果你有獨特的認知,但是卻與共識發展的方向相背,這樣就麻煩了,

看清楚了這個,就容易判斷很多了,順便說一句,這幾種情況之間的差別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最關鍵的是對尺度的把握。


正確就是認知略超共識

很顯然,所謂正確的事,就是:讓自己的認知站在共識發展的前端(不可太遠,也不可太近)。

有了這個結論,似乎一切都變得簡單了,真的嗎?

顯然不是,成功哪有那麼容易!讓我們回頭再仔細看看這句話,其中關鍵點分別是「認知」、「共識」和「距離」。顯然,我們要對這幾個關鍵點進行控制,粗略看下來,似乎認知最好控制(畢竟是自己的)、其次是距離(一半在自己這裡)、最難是共識(因為在無數個別人的腦海裡,似乎是個客觀事實),接下來就分別聊一聊:

先看認知,一個人的認知,看似往往不能自己完全決定的,它缺乏相應的控制機制,而且既有的知識也未必都正確,還極其缺乏判斷依據。

但實際上,認知恰恰是最自我的東西,每個人的認知都有一個「根」(認知根),其核心或許就是DNA,但很顯然早期家庭和環境、以及早期獲取的知識和獲取方式都對這個認知根的形態有巨大的影響。隨著個人的成長,每個人的認知根開始發展,成為一顆認知樹,它有這麼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有源、漸進、成系統,跟自然界的大樹類似,認知會發生分化(枝杈)和改變,但是很難被劇烈改變的,後續的樹枝一定是延續著前面的趨勢去發展。

有些人的認知樹成長的非常奇怪,極有可能是自身DNA的變異或者受到環境的刺激和影響,這樣往往發展出病態的人格,或者更為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認知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是處於每個人的大腦之中,你未必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卻時時刻刻在指導著我們的行為。而且到了一定年齡,它的規模也不小了,往往需要藉助一些記錄的手段,我們才能把自己的認知樹描述一小部分出來,時時作為參考。

甚至,每個人也可能未必只有一顆認知樹,但這個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

再來看共識,這個看似很難控制的東西,其實卻暗藏玄機,共識的潛臺詞是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人,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反而人數的增長與群體能力是呈現反比的,中國古話就有三人無水喝的故事,而系統性闡述這個成果的,當推《烏合之眾》,細節就不多談了,其結論我剛才已經揭示。

延續前面的認知樹,很多人會想當然認為共識就很像認知林,甚至認知森,由無數的認知樹構成,其實不然,共識也是一顆認知樹,只不過規模龐大很多,那些被幾乎所有人認可的部分,就構成了極為粗壯的樹幹,而那些前沿的、正待人類探索的領域,就成為最細微的小樹尖,居於其間的,自然就成為了盤根交織的樹枝網絡。當然,還有一些格格不入的認知想要以很奇異的角度嫁接上去,往往不大會順順噹噹,遇到這種情況,總是需要更大更強壯的大樹枝枯死,而新的大樹枝重新長上來,才有其一席之地。

而我們每個人的小認知樹,如果能夠投影到大認知樹上的話,可能只是其億萬分之一。

大認知樹更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它位於我們所有地球人的集體記憶之中,一個人甚至一群人乃至一個國家的滅亡,都會造成這顆大樹的一部分樹枝的枯死和消失(所以人類才想方設法,通過宏偉的雕塑、建築和偉大藝術作品,來幫助人類記住這些共識),隨著語言的發展、以及人類互聯的發展,這顆大樹成長的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龐雜。

最後來看看距離,很顯然,由於大小認知樹之間的投影關係,已經不能使用距離這樣的單一維度詞彙來描述這其中的區別了。

大多數普通人的認知樹,往往比較簡單,可以投影到樹幹上,以及那些已經定型已久的樹枝,但是缺少差異,也沒有觸及到正在或即將蓬勃生長的地方。與之相反,傑出的人才往往擁有對大認知樹的洞見,尤其是在那些蓬勃生長的區域。


創造共識

「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放在共識的大認知樹上也依然成立。

比道路更為有利的是,認知樹是虛擬世界的,只要掌握了信息學的知識,就能很好的構建「無中生有的認知樹叉」。

全球最負盛名的營銷戰略家之一艾·裡斯,他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論就是「定位理論」,定位理論到底說了什麼呢?簡單說,定位理論,定義了商業競爭的終極戰場,這個戰場,就是用戶的心智。定位理論認為,不管企業有多優質的商品,多悠久的品牌,最終的購買決定,都是由顧客的心智做出的。所以,商業競爭的最終目的,不是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品牌,而是佔領顧客的心智。換句話說,你本來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顧客心裡是什麼?商業競爭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認知就是事實。

作為一顆具有生命力,不斷變化中的人類共識大認知樹,對其未來進行精準的預測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是粗略的方向性的東西是可以預見的(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就是大家經常說起的戰略吧……),只要你對接下來的成長方向有所判斷,而且這樣的成長也對整棵大樹有益,那或許就找到了自我認知構建的基礎了。

回看歷史,那些偉大的領袖、軍事家、徵服者、企業家,更不用說那些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無一不是創造共識的高手。

前面提到的孔子,就看出「禮崩樂壞」的世界,給出了「恢復禮制」的方案,這給那個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來講,簡直是一盞明燈般的存在,甚至由此而來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數千年來牢牢的寫入了中國人的基因。

再比如賈伯斯,其實在被蘋果驅逐之後,短短幾年的時間,他的認知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只不過計算機產業本身的發展,以及他個人性格的成熟,使得他的認知和繁榮的共識之間有了轉化的橋梁,他所設想的未來也得到更多人的追隨,從而逐漸發展出來Mac、iPad、iPhone這些超級成功的產品。

當然也有希特勒這樣的狂人,當德國人陷入一戰戰敗後的賠償爛攤子無法自拔之際,社會共識是需要極其強調民族自尊的強人領袖,然而卻註定無法與人類走向文明的現代社會大趨勢相左,最終只是給大共識樹留下了不光彩的負面印記。


結語

每個人認知的種子以及成長環境的不同,帶來個體認知樹的巨大差異;

社會共識這棵大認知樹,是由所有人的認知共同作用而形成;

創造共識,就是以個體的認知,引領社會共識的成長;

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讓自己的認知生存下來,並且成為社會共識中牢不可破的關鍵枝幹。

相關焦點

  • 中年夫妻相處的底層規律:消除模糊認知,建立清晰共識,合作生活
    溝通只是一種手段,本質的原因是他們對「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建立認知上的共識,行為上就會互相不理解、看不慣,再好的感情也會在這種「看你不爽」中磨滅了。 男方如果把自己想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和計劃說清楚,財務自由實現後,會使這個家庭成員獲得什麼好處?
  • 夫妻想要白頭偕老,這2個原則問題,必須達成共識
    接下來,我們就說一說想要白頭偕老,夫妻倆必須要達成共識的2個原則性的問題。01問題一,你們倆覺得承諾是什麼?一般而言,承諾代表一旦結婚了,就必須要忠誠、不能有任何曖昧和欺騙。「承諾」這個問題,是夫妻倆首先要達成共識的問題,看看雙方對婚姻的中心思想和價值觀是否一致。
  • 為什麼說共識有時是危險的?
    該圖片由mohamed Hassan在Pixabay上發布01—團體迷思當一個團體意見一致,沒有人唱反調達成共識並作出決策時如果我不同意,會掃了大家的興致吧,也許會被團體排斥這是權威說的,我相信權威不會錯的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那就這樣吧我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那應該沒問題團體壓力會壓倒人類的理性,一個團體共識或多或少都摻雜著其它因素
  • 人只能賺到認知以內的錢了,那如何擁有超越大多數人的認知呢?
    ,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那到底什麼是認知?你需要知道什麼是眾人的共識,什麼是你與眾人共識不一樣的地方。千篇一律的地方,大家只能維持一般的收益,在獨一無二的地方,才會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認知越高的人,越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和人,認知低的人,只能隨大流。
  • 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窮人也有自己的思維,但沒有賺到錢是心病,於是產生了困惑,當所有的困惑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共識: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近幾天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賺認知以外的錢呢?因為在我們的認知內賺不到我們想要的大錢,做不到我們想要的暴富,就想著去認知外看看有沒有機會,這都沒有錯。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重磅發布,中藥終於「揚眉吐氣...
    前言:在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的支持下,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於2016年組織國內專家首次撰寫了《中國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2020中國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為2016年共識的升級版1。
  • 「九二共識」永遠不會過時!鬱慕明:蔡英文也曾向孫中山宣誓
    鬱慕明知道大眾和媒體關心的內容,對此,鬱慕明表示「九二共識」永遠不會過時,而且不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孫中山信徒!而且當時的蔡英文也曾向孫中山宣誓。鬱慕明是誰今年已經65歲的鬱慕明,是「國防醫學院」藥學系的學生,他原以為自己會走上醫學的道路,怎麼也沒想到最後從政了,曾經的他更是擔任了臺灣新黨的主席。
  • 聽善友教授說群體共識
    人類認識論的誤區之一就是把群體間共識當成絕對真理。日常生活中,從眾效應會使得個體身處群體當中,很難保持獨立判斷;即便群體信念錯了,個體也幾乎無法看出群體在犯錯;即便能夠看出『群體信念的錯誤,個體的反對意見在洪流中也微不足道。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判斷和行動,就是為了跟周圍的群體保持一致,叫從眾效應。
  • 交友"九二共識"在臺灣上了谷歌熱搜 高雄搜索量排名第1
    九二共識"在臺灣上了谷歌熱搜)海外網11月27日電臺灣地區24日舉行「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在辯論會中公開承認「九二共識」,並在當選之後宣布將建立「兩岸工作小組」,而「九二共識」一詞也隨之登上臺灣Google搜索的熱門話題,其中高雄市的搜索量更是排名第一。
  • 認知與認知思維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範圍外的錢。】這句話大家不陌生吧?今天我們來嘮嘮這個話題未來,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那麼,認知是什麼?一堆人為一塊金子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有人拿起一塊鑽石走了。搶金子的那幫人並非沒有能力搶鑽石,而是:自始至終,就根本就沒人告訴他們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這就是認知能力高低的區別。
  • 正確溝通的三個要素:目標、渠道和共識,你學會了嗎
    正確溝通的三個要素:目標、渠道和共識儘管有效溝通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許多人並沒有掌握溝通的基本要素。從字面上看,溝通指彼此的相連相通。在人際交往中,它具體體現為個人和群體之間信息、思想和情感的傳遞。既然是彼此,就說明溝通至少有兩個主體,需要一來一回,讓兩條或多條信息、思想、情感的「溝」相「通」。
  • 現代婚姻的常見誤區——所有的不幸,來自認知不足
    愛情是婚姻的前提,這似乎成為大家普遍的共識,沒有愛情怎麼能結婚呢?其實,這樣的認知,真的是很現代的產物。學習愛情的首要任務,就是讓我們走出認知誤區。結合我的研究案例,在婚姻中,有愛情困擾的人,主要有以下認知誤區:誤區一:婚姻是美好的
  • 讀《認知商:如何認清現實與錯覺?》
    「 圍繞認知與現實展開的爭論眾所周知。我們通過自己的認知過濾器來感受現實。兩個人聽到相同的對話,對後來發生的事情卻有迥然不同的理解,他們都確信只有自己才是正確的。來自立場不同的政黨的人,觀看同樣一場電視政治辯論後,對結果有截然相反的看法。12名陪審員花費幾個星期時間參加刑事審判,面對相同的證據和證詞,他們對被告是否有罪仍然存在分歧。
  • 「老公說要麼在家宅著,要麼出去賺錢包小三」:好的婚姻需要共識
    《令人心動的offer》中,楊天真說:「兩個人走到婚姻的一步,一定是對你們的家庭,對兩個人的人生有共識。」很多夫妻過不好,就是沒有達成共識。想要穩定、健康的婚姻,需要找個能和你達成共識的人,這樣你才能充滿動力。
  • 《認知覺醒》:了解認知的底層邏輯,喚醒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周嶺提出了「元認知」這個概念。元認知的「元」,和國家元首的「元」一樣,都是最高、最大的意思。因此,元認知,顧名思義,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元認與普通認知的區別在於,它能夠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通俗來講,元認知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反思能力。但是,元認知人人都有,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還是那麼大呢?原因在於,普通人一般只會被動的進行元認知,比如在別人批評他們時,他們才會來反思自己的行為,但是只要生活上還過得去,他們並不會主動讓元認知發揮作用。
  • 愛情,真誠的人才能談出真愛,習慣認知的相似決定著長久
    但對於想找個真心愛的人還是有共識的。真愛是多少人遙不可及的感情夢想。那是認知不夠啊!多少人苦苦尋找著真愛,往往缺少正確的認知。談戀愛找個真心的,這句話聽的最多。相似的習慣和認知決定著感情的長久性。相愛容易相處難,多少人感嘆為什麼會如此?為什麼不讓相處容易些呢?多少矛盾在相處中暴露出來磨合著心酸?多少矛盾吵到心累想要放棄?愛情有相似的性格加上互補的能力,也有不同的性格搭配互補的能力,只有前者相似的類型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因為矛盾和磨合最少才最容易相融。
  • 從起源到共識,心形符號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熟知的愛意象徵的?
    今天,心形成了大家象徵愛情的普遍認知。在現代社會,這個符號無處不在。它掛在項鍊、耳環和手鐲上。它出現在無窮無盡的情人節卡片中。它被印在T恤上,被塗鴉在牆上,塗上紛繁多彩的顏色,來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喜愛,迷戀,浪漫或者欲望。
  • 認知與賺錢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除非靠著運氣但是憑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
  • 拍拖結婚20年享受二人世界 敖嘉年揭與妻共識不生孩子原因
    今年1月敖嘉年宣布離開服務了24年的無線,他近日接受電臺訪問時,分享當演員的經歷,亦提及與拍拖結婚20年的太太,共識不生孩子、享受二人世界的原因。他又透露與太太共識不生孩子的原因,坦言「香港小朋友好辛苦」,跟以前讀書不一樣。他分享朋友的真實情況︰「見到朋友的小朋友每日放學溫書補習到夜晚10點幾,跟住瞓覺,第二朝6點幾又返學,星期六日又有好多課外活動。」媽媽贊成不生孩子對感情事一向低調的敖嘉年,最近受訪時不時答謝太太。
  • 認知升級|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當然了,這些思慮和警惕,無外乎格局、心胸、視野,也即認知力。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創業也是如此。認知力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別,一家企業也只能在企業家的認知空間裡成長。如果由此來審視現實世界,就會發現,誰擁有高水平的認知力,誰就能脫穎而出。 古往今來,關於認知力有很多說法,但是偏重的方向大多都與創業沒有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