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善友教授說群體共識

2020-11-05 吉光每日新語

人類認識論的誤區之一就是把群體間共識當成絕對真理。日常生活中,從眾效應會使得個體身處群體當中,很難保持獨立判斷;即便群體信念錯了,個體也幾乎無法看出群體在犯錯;即便能夠看出『群體信念的錯誤,個體的反對意見在洪流中也微不足道。

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判斷和行動,就是為了跟周圍的群體保持一致,叫從眾效應。所謂真理就是絕大多人相信的就叫真理,從眾效應像一個黑洞一樣,你無法逃逸,這個黑洞的中心就是群體信念。

辯證的角度看,從眾效應肯定也有好的一面,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統一價值觀和員工思維的時候,不正是利用了這種從眾效應麼?商家做品牌營銷,打造爆品,不也是充分抓住了這一人性弱點麼?

要不受從眾效應影響,除了需要有思維模型的加持,充分調動系統2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對抗作為少數派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既然選擇了這條孤獨的道路,那麼就放下安全感,走出控制,試著擁抱孤獨,學會享受孤獨就好了。

正如尼採所說:當你經過七重的孤獨,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強者,我們的世界也由此而生。七重孤獨對應的是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

七重是虛詞,這裡的孤獨是指在經歷的過程中自我的超越和孤立思維的一種習慣和享受。凡事在經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自我冥想的過程,例如學歷生造,事業的突破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挑戰自我。

不用心者不孤獨,善用心者雖孤獨而無害。孤獨可以使人自省;孤獨可以使人自強;孤獨可以使人神清氣旺;孤獨可以使人完美如初。

任何人都是在孤獨中成長,沒有獨立的個體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所以,享受孤獨,識別群體陷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共識有時是危險的?
    我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那應該沒問題團體壓力會壓倒人類的理性,一個團體共識或多或少都摻雜著其它因素。正當大家準備結束會議時,斯隆說:「是不是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同意採取這樣的行動?」經理們說:「是的。」斯隆接著說:「那麼我認為,我們應該擱置這個議題,不要在今天作出決定。等到下周,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直到出現反對的意見。因為在沒有經過徹底爭論前,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所做的決定究竟意味著什麼。」 斯隆認為,公司需要聽到多元化的聲音,才能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 正確溝通的三個要素:目標、渠道和共識,你學會了嗎
    正確溝通的三個要素:目標、渠道和共識儘管有效溝通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許多人並沒有掌握溝通的基本要素。從字面上看,溝通指彼此的相連相通。在人際交往中,它具體體現為個人和群體之間信息、思想和情感的傳遞。既然是彼此,就說明溝通至少有兩個主體,需要一來一回,讓兩條或多條信息、思想、情感的「溝」相「通」。
  • 認知與共識
    每個人都會經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並形成各種各樣的認知體系,這時,就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共識」。所謂共識,就是大家都一致的認知。共識已經成為當下無數社會研究領域被高概率提及的單詞,其最有魅力之處在於:共識不關心對錯,只關心最多人的認可。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有待商榷的「群體免疫」  那麼「群體免疫」是指什麼?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重磅發布,中藥終於「揚眉吐氣...
    前言:在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的支持下,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於2016年組織國內專家首次撰寫了《中國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2020中國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為2016年共識的升級版1。
  • 在中國同性戀群體到底有多少人
    目前,科學界尚未就性取向原因達成共識,不過大部分科學家相信,性取向與一個人的基因、出生順序、母親產前壓力、所處環境有關。可見,一個人的性取向會隨著個人經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我們知道,張國榮前期是談過幾位女朋友的,比如被大家較為熟悉的毛舜筠。毛舜筠是張國榮唯一承認想要娶的女人,並且曾正式求過婚,可惜當時毛舜筠被張國榮的求婚給嚇到了,拒絕了張國榮的請求。
  • 辯論|道德只是低等群體用來阻礙高等群體的虛構事物?
    作者│必加思索用戶來源│必加思索平臺辯題:道德只是低等群體用來阻礙高等群體的虛構事物?正方「用戶1363」:一點不同看法,而且我認為這句話簡直是真理,而大多數人意識不到,或者說不願意認可這個觀念。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道德,卻不一定能明確指出道德是什麼? 第二,低等人群的道德與高等人群的道德有何不同,低等人群的道德多數趨於自利(這裡的自利是蠅頭小利);而高等人群的道德往往更傾向於整個群體的道德準則,也更傾向於整個群體的利益,同樣是自利,高等人群想要更大的利,低等人群則只看重眼前的利。
  • 打破「教授終身制」激辯背後:評價缺位致現實版「天鵝、梭子魚和蝦」
    從職稱結構上看,有4名教授、16名副教授五年內沒有產出核心期刊論文,甚至有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五年內沒有發表過普刊論文。「不能說沒有產出論文就一定代表著教師的不作為,但如果長時間沒有任何科研或教學產出,這就能說明一定問題了。」包萬平說。 至於這類教師在高校教師群體中的比重,在採訪中,有教師基於自己的觀察給出了一個判斷:「三成左右吧。」
  • 管理:群體與群體的特徵
    所謂群體是一個介於組織與個體之間的人群集合體。具體說,就是指在組織機構中,由若干個人組成的,為實現組織目標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規定其成員行為規範所構成的人群集合體。可見,群體不是個體的簡單集合,幾個人乘坐一輛車或幾十個人圍觀某一事件都不稱其為群體,群體應該是一個整體。
  • 群體對立?群體共存!
    剛剛看到一個頭條大粉屢次闡述了和cp群體的相處方式,歡迎理智的果子。這個想法的最終目的我說穿了就是想要讓她們轉唯,這個想法用一句總結就是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為什麼會有這兩個不同群體的,因為他們的訴求不一樣,唯是只要正主好就行,cp本質呢就是只要兩個人的cp感在就行,這是我觀察我小姑子所得,阿基米德她也知道,但是無所謂啊,她只要看到剪輯視頻姨母笑就行了啊。
  • 「老公說要麼在家宅著,要麼出去賺錢包小三」:好的婚姻需要共識
    法國作家安東尼·伊格修勃利說:「愛不是關切地對望,而是朝著一個方向的共同凝望。」《令人心動的offer》中,楊天真說:「兩個人走到婚姻的一步,一定是對你們的家庭,對兩個人的人生有共識。」很多夫妻過不好,就是沒有達成共識。
  • 7成網友認為社會對同性戀群體認同和包容度不夠
    25.37%網友認為「同妻」們應該對騙婚者予以相關法律制裁,同時呼籲完善相關立法保護「同妻」群體。6.2%的網友認為可以在選擇維持婚姻的前提下,互不幹涉彼此生活。  你認為全社會在對待同性戀問題上是否存在遲滯?62.99%搜狐網友認為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認同度和包容度遠遠不夠。27.45%搜狐網友認為社會應該對同性戀群體的否定態度要一以貫之。
  • 臺教授:兩岸良好互動的障礙,在於民進黨和蔡英文
    臺教授:兩岸良好互動的障礙,在於民進黨和蔡英文。兩岸協商以反「獨」為基礎近日,有外國媒體與蔡英文進行了對話,在交談中蔡時將臺灣稱作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強調臺灣所謂的「主權」問題。蔡英文的此番臺獨言論,再次引發臺灣輿論的不斷發酵。對此,中國大陸也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兩岸之間的協商以反「獨」為基礎。
  • 日本小學教科書首次加入介紹「性少數群體」相關內容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近日針對2020年4月開始使用的教科書進行了審查,其中兩家教科書編制公司在小學教科書中首次記載了關於性少數群體(LGBT)的相關內容。 據日本NHK電視臺3月28日報導,日本的兩家教科書編制公司在小學的保健體育課教科書中首次記載了關於性少數群體(LGBT)的相關內容。
  • 中央黨校教授稱黨自身利益存在 不同於特殊利益
    、人民利益混淆在一起有關…[網友有話說]   新華網北京5月5日電 由中央黨校主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534期刊登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王長江教授的文章《黨有自身利益是一種客觀存在》,以下為原文內容:  編者按:4月12日本報刊發了《黨沒有自身利益應成為全黨共識》的文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引發不同觀點的爭議
  • 抑鬱症正在學生群體高發
    吉林省長春市第六醫院抑鬱障礙診療中心主任燕利娟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接診的案例中,有一名研究生得了抑鬱症,自殺前跟母親說「想要跳樓,又感到害怕」。但是母親認為孩子情感方面沒有任何不妥,就沒有理會,最終該生跳樓身亡,這對失獨父母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 老教授邂逅移民女,刺激過後,是更深的空虛
    《人生訪客》說的是一個難民問題引發的系列問題,然而本質內核還是孤獨感與人生的種種交集。一個大學教授,20年來一直教授同一門課程,教授早就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本片表面上說的是一種與難民有關的生活以及美國社會對於難民的態度問題等等。然而實際上,本片中著眼點卻是一種生活狀態上的孤立無援。教授就是這種生活狀態上的孤獨的集中體現。
  • 日本修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引入校園欺凌及彩虹群體內容
    日本修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引入校園欺凌及彩虹群體內容 近日,日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修訂完成。8家出版社都將校園欺凌寫入教科書。此外,有4家出版社的教材中還引入了關於科普LGBT、性別認知等內容。
  • 復旦教授陳果:從「網紅」到被「趕下」講臺,理想終究幹不過現實
    最為出名的當屬她對於愛情觀念的分析,當時的學生,並未理性的分析陳果講述的愛情觀念正確與否,反之大家推崇,當時國內對於「網紅」的審美傾向還停留在美貌或獵奇的表面程度,而陳果教授的愛情觀點瞬間與「網紅」天壤之別,久而久之,陳果教授的課聲名遠播,隨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網紅教授。
  • 韓劇裡的大學教授出軌門:《第二次二十歲》
    》講的也是一個大學教授婚內出軌引發的故事。二十年過去,丈夫成了頗有建樹的教授,河露拉安穩盡職照顧家庭養育孩子,但是某天丈夫突然跟她提出了離婚,覺得和她在一起的生活「沉悶到讓人透不過氣來」「我說的話你全都不能理解」(丈夫這邊的視角敘述是早已經找到了能說得上話又合適的情人)——為挽回婚姻,河露拉偷偷報名高復,和兒子考上同一所大學。她堅信只要自己上了大學,多讀點書,和丈夫就有溝通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