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姜軍旗 劉天紅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網絡流行熱詞背後暗含的是對核心家庭中夫妻、親子這兩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與求之不得的失望。當下,我國家庭正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呈現出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類型多樣化和代際結構簡化的特徵,家庭親密關係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兩會期間,如何助力建設家庭親密關係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愛」需要學習
根據民政部數據,2017年我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37.4萬對,比上年增長5.2%。從2010年的2.0‰上升到2017年的3.2‰,我國離婚率持續攀升。「不善溝通」「缺少共同話題」「性格不合」正在成為婚姻的隱形殺手。
3月12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披露了一系列司法大數據,已審結的全國一審離婚糾紛案件顯示,婚後3年至7年為婚姻危機的高發期。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婚後3年至7年往往是婚姻產生問題的時間段,夫妻雙方應加強溝通、理解,度過感情脆弱期,減少離婚糾紛發生率。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長期缺少關於情感表達與愛的相關教育,仍在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泉市市長雷健坤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愛是需要學習的,婚姻是需要經營的,親密關係的構建同樣需要技巧。」
在山西陽泉,成立一年有餘的新婚夫婦學校開設「幸福家庭啟航第一課」,通過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老師,向新人揭示夫妻相處之道,讓年輕夫婦們明白和諧婚姻的維繫要有愛、理性、智慧與責任。目前新婚夫婦學校通過婦聯、民政、婦幼保健機構的合作,整合了婚姻登記、婚前檢查、婚前輔導、孕前輔導四個環節的職能,提供四位一體的一站式服務。「通過常態化婚前教育和婚姻輔導,引導新人樹立責任、忠誠、包容、溝通等婚姻核心價值觀念,幫助新婚夫婦建立、經營好親密關係。」雷健坤代表說。
為親子關係建設搭建平臺
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及懲戒教育觀念影響,加之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與交流的現象凸顯,隔閡甚至誤解已經成為影響親子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
「北大學子拉黑父母六年,寫萬字長文痛斥父母」的新聞引發關於如何建立基於溝通與理解的親子關係的討論;在「豆瓣」上,曾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十年間吸引了十餘萬人參與。
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張雪《關於給家長提供個性化指導,開展精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提案》備受關注。
這份提案源自北京市「模擬政協」的活動,北京一零一中學6名同學經過調研發現:身邊很多同學因為家長教育的失當而導致學生不能健康成長;88.19%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問題;72.22%的受訪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想要得到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該提案建議在幼兒園、中小學校建立家庭教育諮詢室,以諮詢室為依託,整合學校、社會各方資源,解決家長對於家庭教育指導的迫切需求。為保障諮詢室的長期健康運作,建議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以形成諮詢室建設的充分社會需求;同時培養家庭教育的專業人才,以滿足諮詢室運營的人才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一定要有耐心,應該善於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要鼓勵與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懲戒與指責。「農民莊稼種不好,農民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看是不是水多了,還是肥少了。但孩子一旦出問題,家長往往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戴秀英委員憑藉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經驗,認為「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大多是因為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拿成人的尺度要求孩子。應該尋找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
相對一般家庭來說,留守兒童家庭親密關係建設極為特殊,也成為社會的一大痛點。據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謝茹提交《切實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發言,呼籲進一步加強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及安全監護,建議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包括心理援助在內的家庭教育服務。
要培訓也要監管
與居高不下離婚率相呼應的,是經營夫妻親密關係付費課程的熱銷;與親子互動不暢相對應的,是家庭教育講座的熱度不減、備受歡迎。市面上推出的「課程」魚龍混雜,部分課程收費高昂,培訓亂象也需要規範和引導。
「總體上來講,還是要鼓勵親密關係培訓課程、培訓班的創辦和發展,藉此引起社會對於親密關係建設的關心與重視,提升人們經營親密關係的意識。」戴秀英委員說,同時她也表示,對於培訓機構還需要規範和引導,「儘快出臺家庭教育法」。
記者注意到,為數不少的代表委員提出了關於家庭文化、家風、家庭教育的議案提案與建議,其中不乏關於家庭親密關係建設的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丁梅提交《讓家庭文化之花處處綻放》的發言,建議「以精準服務為抓手,滿足群眾需求」「著重以街鎮、村居為主要陣地,開設親子類藝術課程、家風講堂、國學誦讀公益講座等集思想性、引導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相信這些項目的實施也將為家庭親密關係的構建與發展提供價值引導,為親子、夫妻溝通和交流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