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首先,「婚後的今生摯愛」這個詞,和單純的「今生摯愛」相比,有什麼區別?它多了個阻礙,也因此顯得更無奈,更悲壯,好像還平添了一絲絲背德的刺激感。多出來的這些分量和糾結,是哪裡來的?不是「今生摯愛」給的,而是前面的那個「婚姻」,以及婚姻裡的伴侶給的。這就跟羅密歐與朱麗葉情結一樣,可能本來就是普通的喜歡,因為被全世界反對,才變成了山無稜天地合的喜歡。已經有了自己的婚姻,和「今生摯愛」沒法在一起,這個時候,面對「摯愛」才會尤其掙扎,痛苦,也反襯出對「摯愛」的感情尤其濃烈。同時,婚內伴侶還有可能會給「摯愛」一個無意間的助攻,在於很多情況下,婚外的「摯愛」,往往都是被婚內伴侶「比較」出來的。舉個例子,著名的「婚外今生摯愛」電影,《廊橋遺夢》。女主角的婚姻和她居住的小鎮一樣,一潭死水,毫無波瀾,直到出現了一位雲遊四方的攝影師,給了她短短幾天浪漫激情的回憶。於是,攝影師成為了女主角婚後遇見的今生摯愛,直到她離世都念念不忘。、,在這個故事裡,女主角的婚內伴侶和今生摯愛,是完全不同,甚至兩個極端的性格。她有一個不解風情,老實木訥的老公,就要遇到一個善解人意,浪漫風趣的摯愛。這看上去是浪子打敗了老實人,但我也想了一下,如果把兩個男人的身份顛倒——女主角嫁給浪蕩不羈,讓她經常沒有安全感的老公,在她為了維持婚姻身心俱疲的時候,邂逅了一個真誠單純,滿眼都是她的暖男,她會不會移情別戀,覺得自己遇到了今生摯愛?同樣有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說,絕大多數的出軌,「第三者」只是個引子,核心問題在於,出軌方對伴侶已經產生了嚴重的不滿,以至於想要用另一個人把ta頂替掉。當我們論及「婚後的今生摯愛」,往往都帶著一句潛臺詞:婚內的那位,就不怎麼愛了。換句話說,在這一刻,當事人腦子裡,只有「摯愛」的優點,來比較婚內伴侶的缺點。
這麼一說,你就會感覺到不太公平了。
如果是用別人的優點和伴侶的缺點相比,那沒懸念了,伴侶怎麼比都是輸。
有些人可能會說,但我的伴侶就是有缺點,我就是難以忍受,剛好又出現了另一個人,剛好沒有他的這個缺點,我還不能愛上新人嗎?
這事兒要分情況討論。
你伴侶身上的缺點要是出軌家暴黃賭毒,那別說你已經遇到摯愛了,就算你下半輩子都沒人愛,我同樣強烈建議你離開。
但多數情況下,伴侶身上的缺點,我們在結婚前就已經大概知道了,只不過當時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接受,甚至還把它當優點。
《廊橋遺夢》裡面有一個類似的暗示。
女主角的「摯愛」問她,你老公是個什麼樣的人?
她說: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他工作努力,體貼,溫和,愛乾淨,是個好父親。」
女主角非常清楚,這就是自己伴侶的優點,一個老實,顧家,有責任心的男人,事實上,她曾經也一定是看中了他的這些優點,才願意和他一起定居到這個小鎮,生兒育女。
那麼這些優點的背後,可能也就隱藏著,缺乏情趣,不浪漫,無法持續地給她精彩刺激的情感體驗。
這二者,就像是硬幣的一體兩面,互為表裡。
在《外遇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正反因素」,就是形容這種狀態:
當一個人的優缺點是一體兩面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你曾經欣賞的優點變得稀鬆平常,不再具有吸引力,反倒是他的缺點越來越刺眼,他不具備的優勢讓你無比嚮往。
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和伴侶完全不同,似乎「彌補」了他所有缺點的人,我們可能都很難不動心。
深陷其中的時候,我們可能以為這是愛。
但是,如果真的因此就拋棄了伴侶,選擇「摯愛」,才會發現「摯愛」的優點背後,同樣有一體兩面的缺點。
《廊橋遺夢》的女主角在這件事上還是清醒的,她迷戀「摯愛」的浪漫情調,但她知道,他的浪漫和瀟灑,絕不僅僅給自己一個人。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當然,我並不是說結了婚就得忍受伴侶的缺點,忍無可忍也不能離婚,反正換個人也一樣。
就像我前面講的,缺點和缺點不一樣,有的缺點必須零容忍。
但沒有人的婚姻是完全沒有缺點的。
首先我們自己也不完美,我們是普通人,找到的伴侶也只能是和我們一樣,優缺點並存的普通人。
另一個原因是,婚姻是把兩個人一起揉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結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婚姻裡的不完美,就是生活本身的不完美。
戀愛期間,我們和伴侶保持一定的距離,ta算不上「生活」的一部分,但結婚後,伴侶就是和我們一起面對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人。
這很容易導致的結果是,我們會習慣性地把生活本身的問題,轉嫁到伴侶身上。
單身的時候沒有錢,大多數人只會抱怨自己窮,結了婚沒有錢,很多人就會轉過頭抱怨伴侶不上進。
是生活的坎坷放大了伴侶的缺點,甚至會覺得「我現在這樣都是因為選了你」。
可是說句比較現實的話,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本來就是一個坎接著一個坎,選了誰,這些坎都得過。
這才是我真正想表達的——
既然我們不可能擁有極致的完美婚姻和完美生活,那麼在結婚這件事情上,不管選誰,都必然有缺憾。
說得再誇張一點就是,選了誰你都有可能後悔,覺得自己選錯了。
我們能做的只是,首先,在能力範圍內,儘量選擇你認為更能接受的伴侶——包括選擇他身上你更能接受的缺點。
然後,放棄對「完美婚姻」的追求,接受眼前你選擇的這個人。
不要認為放棄就代表妥協,懦弱,認輸,相反,如果拼命追逐永遠達不到的「完美」會讓你身心俱疲,那麼放棄的那一刻,反倒是停止了無止境的自我損耗。
放棄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更大的勇氣。
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談「完美婚姻」,更合適的態度也許是,不要去「尋找」和「追求」完美的婚姻,而是去「趨近」它。
起初我們可能都只是60分的伴侶,但終其一生去趨近滿分,最終達到了80分,就已經是婚姻的成功了。
這一路上多出來的20分,就是今生的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