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雖然我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2021-01-12 騰訊網

每年諾貝爾獎的評選都讓國人十分牽掛,因為在莫言之前就一直沒有中國籍的人拿過獎,像楊振寧、高昆等人拿獎時都是美國籍。2012年,莫言一舉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麼一來,中國也打破了0獲獎的尷尬紀錄。正因莫言的成功意義重大,所以他也瞬間紅了,其作品一下子也被各大出版商蹭著熱度大賣了一把。

當然也有人對莫言得獎不屑一顧,甚至還有人覺得那不過是「政治行為」而已。畫家陳丹青就曾公開說道:「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那麼莫言拿獎的原因真的就靠的「政治原因」嗎?

陳丹青,1953年出生於廣州,是我國近代知名藝術家和畫家,同時也是作家與文藝評論家。客觀來說,他在繪畫方面沒太大的驚豔表現,不過經常在公共場合說一些很犀利的評論,而他也靠著各種評論「揚名立萬」了。按他的原話來看,意思已很明顯了:我雖然沒看過莫言的作品,但我知道莫言能拿諾貝爾獎不是靠的文學水平,而是因為評委們給中國面子,換誰去都可得獎。

其實有不少的人都這麼認為。不過有個道理似乎陳丹青忘記了,評價1件事物或人,先應對其了解一下,然後指出其中的不足,這樣說話才有說服力。打個比方,你很討厭1個明星,那麼就得先去了解下這人的基本情況,以及他的生平經歷,這樣才能從中找到別人的不足。

同理,陳丹青壓根兒沒看過莫言的作品,你怎麼知道他得獎是靠的不是自己的作品呢?用他的邏輯來看,評委為了討好中國才選的莫言,不過為何別人不選其他人要獨評莫言呢?這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只有你了解莫言與其作品,這才能夠說出讓人信服的話來。

客觀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有點不大公平。外國人當評選,他們不懂中文,所以中國人的作品就要經過翻譯後再來給他們閱讀。大家知道,中華文化精深又博大,漢語十分豐富,經過翻譯就容易失去原有的精美語言。也因如此,國內很多與莫言水平相仿的作品可能因為翻譯問題而無法被外國人賞識,結果莫言可能「得益於翻譯」而獲獎,這也可能就是陳丹青說的「莫言獲獎與作品無關」。

但即使如此,陳丹青也應事先好好了解下莫言的作品,再找出「比他水平高」的作品,雙方對比,然後指出來其中的所在,這麼做才有理有據。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像陳丹青這樣的名人說話最好慎重些才對。像劉震雲說的話就非常聰明。記者問他怎麼看莫言獲獎這事,而他直接打了「就像哥娶嫂子洞房一樣」的心情:替別人高興,不過自己沒有半分錢關係。

同時他還特地表示,莫言能拿獎,中國至少有10人可拿獎,其中閻蓮科就是1個。這麼一來,他給足了莫言面子,也闡述出了觀點,更沒得罪人,同時還給自己的好友閻蓮科幾分薄面。其實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確還有不少像莫言那樣的優秀作家,不過評論別人之前最好做好功課去了解一番,這樣評論才有說服力。

相關焦點

  •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最初很功利
    有時候,他會說自己是個寫小說的,他甚至不太願意用小說家這樣的字眼。「如果說我的作品在國外有一點點影響,那是因為我的小說有個性,思想的個性,人物的個性,語言的個性,這些個性使我的小說中國特色濃厚。我小說中的人物確實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起來的。我不了解很多種人,但我了解農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莫言說。
  • 從餘華到莫言,從長篇到短篇:2020年的閱讀與寫作
    20年照例讀了一些書,加上看的一些電子書,算起來有二十餘本,算是基本完成了年度閱讀目標。這20本書除了一本是送的,其他多是原價買的。以前書非借而不能讀,現在書非買而不能讀。買多了也是負擔,沒地兒放,就放在眼能看到手能夠到的地方,一有時間抓來就讀,一年下來也能讀個超過平均量。奇怪的是,那些電子書讀了多沒印象,反而這些紙質書,讀了良多感觸,概因寫寫劃劃,時不時翻來翻去的緣故。看來,書還是應該買。
  • 莫言《晚熟的人》,真我假我自如切換,高中生作文素材
    對此,莫言曾說:「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在莫言的文學作品中,除了《酒國》等為數不多的幾部,其他大多發生在「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以故鄉為原型,用文字構建的一個虛擬世界。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 中國圖書勢力榜回顧 莫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當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後搬上大銀幕,張藝謀和鞏俐紅遍世界,面對影視的榮光,影片背後的莫言,站在了光榮的邊緣。多年後,當他與郭敬明同在廣州籤售時,他仍然是「小眾」作家,但他淡然地表示:「大眾、小眾都是『眾』,只要是『眾』就應該受到尊重,誰都不應該勉強誰」。如今,諾獎風暴來襲,他那些「小眾」的小說幾乎佔據了各大圖書排行榜前幾位。
  • 露易絲·格麗克在家發表諾獎演說:我被哀傷或渴望的孤獨的人類聲音...
    全文已在諾獎官網上刊登。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以下是全文。露易絲·格麗克展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
  • 這套諾獎得主的經典繪本,再不買,就買不到了
    封面人物:Bob Dylan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總是試圖想要去挽留那些無法挽留的東西,總是試圖去關注那些沒被人關注到的事情。雖然依然在銷售的經典繪本還有很多,可當昨天得知Bob Dylan這套詩歌繪本即將版權到期不再銷售的時候,我破天荒地第一次聯繫出版社去主動申請代理。
  • 破除光環,拿自己「開涮」 莫言散文作品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的《莫言散文全編》主要通過對莫言散文寫作時間和內容的梳理、編排,分成三冊,在時間跨度上既收錄了莫言早期創作的經典華美的散文代表作《馬蹄》《會唱歌的牆》等,也有新近創作的風趣幽默的作品《馬的眼鏡》等,可以一定程度感受到作家風格的變化過程。
  • 陳丹青:我非常想說上海的好話,但其實有點嫉妒|上海明日談話
    Q:我記得你在與上海作家吳亮關於他的作品《朝霞》活動上,說起上海人至少是上海男人的正牌氣質是流氓氣,關於這流氓氣請再談談,今日的上海男人是否還有此氣質?  A:弄堂拆了,流氓沒了。我小時候,每條弄堂都有流氓,很野蠻,很好玩。那是前現代半現代的社會。現在到處小區,你能想像每個小區流竄幾個流氓嗎?
  • 莫言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
    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你羨慕我的工作,我羨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正羨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風的草屋;當你羨慕別人坐在豪華車裡,而失意於自己在地上行走時,也許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羨慕你還可以自由行走……有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身邊朋友,都知道阿城一身雜家功夫,他做木匠,教鋼琴,閒暇之餘研究青銅器、義大利歌劇、陶瓷、大鼓,只要他感興趣的,都去研究。
  • 人生必讀的10本書,除了《紅樓夢》,莫言的這本也厲害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第一次讀《紅樓夢》,當時只覺得這本書很美,裡面的判詞很令人難忘,我知道我讀不懂它。直到上大學,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這種魅力,非你親自認真讀一遍、感受書中人物的人生經歷,而不能體會。這是悲劇,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也正是因為這悲劇,才令人難忘、讓人心有遺憾。如果你還很年輕,你適合讀《紅樓夢》,因為那裡有你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有你不曾體會過的悲傷遺憾。
  • 讀過的書忘記了怎麼辦?
    讀過的書忘記了怎麼辦?我說,那就再讀一遍。為什麼這樣做呢?孔子說了,溫故而知新。我想說,讀了兩遍還記不住,那你就再讀兩遍,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至於浪費時間,是你太過偏見,正是因為你不懂,記不住,你才需要多讀兩遍。讀書,是讓你漲知識,學本領。不學習,你怎麼會有長進呢?
  • 李安獲奧獎感言:今年夏天是我和太太結婚三十周年
    談到第二次競逐奧斯卡,李安說:「最新鮮,看什麼都很好玩;我正在做《理性與感性》,還從英國飛來。但那次比較黯淡,不像《喜宴》時很熱鬧。《飲食男女》呼聲還蠻高的,因為生意(指票房)很好,結果沒得獎,有記者洩氣地跌坐地上,我還說:『對不起,沒能得獎。』」之後《臥虎藏龍》入圍10項獎,歷來沒有外語片入圍這麼多,李安表示當時很忐忑:「難免擔心沒得獎很沒面子。」
  • 拿自己「開涮」、追憶故鄉……莫言的散文寫了啥?
    《莫言散文全編》共含三冊,包括《會唱歌的牆》《月光如水,馬身如漆》《感謝那條秋田狗》,全面收入莫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新世紀以來的散文創作近200篇。資料圖:莫言。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據出版社介紹,這也是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大規模結集編選。在時間跨度上既有其早期寫成的《馬蹄》《會唱歌的牆》等,也有新近創作的風趣幽默的作品《馬的眼鏡》等。
  • 北大天才在美國讀博,坐在車裡等女友被槍殺,諾獎得主惋惜不已
    北大天才在美國讀博,坐在車裡等女友被槍殺,諾獎得主惋惜不已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一句放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行之有效的道理,在中國更是如此。兒子也很爭氣,不僅考上了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又拿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錄取通知書。之後,還獲得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如今,距離博士畢業只剩下一年時間,全家人都已經勾勒出一幅未來美好的藍圖,卻沒想到這位身在美國讀博的北大天才、一家人的希望,坐在車裡等女友時,突然遭遇槍擊,不幸罹難,年僅30歲。
  • 陳丹青:我最怕看見年輕人自卑,可我們的教育就是讓你越來越自卑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文聖人孔子就提出過這樣的教學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雖然我們的教育目前已經做到了有教無類,但是因材施教卻並沒有得到重視。,他1953出生於上海,父母的收入在當時可以算得上中等偏上的水平了,因此陳丹青從小的生活還算過得愜意,除了每天學習之外,還可以有時間來支配自己的興趣愛好,陳丹青在童年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
  • 諾獎得主愛德華·莫澤在西北大學作學術報告—新聞—科學網
    愛德華•莫澤(Edvard Moser)馬騫  攝影 9月26日下午,西北大學「諾獎論壇」第四講——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著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科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愛德華
  • 有獎徵文|詩人劉長虹作品入選《百家詩詞鑑賞》
    獨遺我現世追痕。處處魂枯心甚恐。深慟。夢到生前千萬重。 浣溪紗·悟道 滄海等閒是巨瀾。始終萬物意先遷。空身俯仰度坤乾。 大業隨滔寰宇嘯,憾生悔步命途殘。待機尋跡破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