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尤其對於80後90後的年輕一代來說。
剛畢業面臨找工作,低收入,找對象,養對象,結婚,買房,生孩子,養孩子......這個階段,應該來說對男人是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即便是每個月收入有一萬或者兩萬。
另一方面,信息紛飛,每個人似乎都離不開手機,吃飯,坐車,走路,甚至開車都在玩手機。
除了工作就是休息,有學習充電的心思,卻沒有這樣的行為。
浮躁,內心非常浮躁。
功利,行為非常功利。
對於金錢,人脈,捷徑有一種偏執,希望花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多的收穫,最好能夠一勞永逸。
人脈重要嗎?
確實重要,這點毋庸置疑,你想成就點什麼事,肯定是需要有人指點,提供幫助的。
《人脈》這本書為什麼暢銷,確實是因為點出了關於人脈的不少秘密。
但是年輕一代的浮躁,導致了思考問題不成熟,不獨立,對人脈沒有正確的清晰地認識,盲目地接受信息,甚至是錯誤的信息。
第一個大的誤區就是:朋友就是人脈。
普遍有人認為,人脈就是關係網,認識的朋友多,就是人脈廣。
認識這是非常膚淺的一步,一起吃過飯,留過電話號碼,這些都不足以使對方把你列入他的人脈,而只是能夠作為吹牛逼的談資而已。
酒場,飯局。任何兩個人都可以稱兄道弟。
酒後,飯後。大家客客氣氣各走各路。
如果只是一次酒場飯局的交情,後續很難發生更多聯繫。
我們為什麼看中人脈?
因為我們需要幫助,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為什麼要幫助我們?
我們需要別人的時候,我們會把對方列入我們的人脈,但是不代表別人把我們列入他的人脈。
除非我們對對方也有價值,或者我們得到了對方情感的認可。
所以真正能成為人脈的是,我們自身存在對別人有益的價值,我們能夠與對方同頻交流。
利用這個詞可能不好聽,說相互幫助可能更容易接受一點,不過本質是一樣的。
一個收破爛的,一個做生意的老闆,你更願意和哪個做朋友?
答案肯定是老闆,因為他對你來說更有價值。
問題來了,如果你跟老闆的差距就像是收破爛的跟你的差距一樣大,那麼他是不願意和你交朋友的,就像你不願意跟收破爛的做朋友一樣。
如何讓老闆把你列入他的人脈圈,這點是很關鍵的。
只有這樣,你才算建立了人脈,反之,不管收穫了多少飯局,多少電話號碼,都是無效的人脈,都只能算是人數,不叫人脈。
怎麼去操作呢?
主要是還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從外觀到內心,不斷地提升,不斷地發現問題。這樣,很多人數就會逐漸成為你的人脈,而不用去刻意積累人脈。
提升自身價值的方式有很多很多種,很多人也都清楚,這是比較難以堅持下去,這個以後具體再講。
關於人脈的第二個誤區:人脈要多用,越用越活。
這個純屬意淫,但凡實際操作過幾次,你就會發現,完全就是相反的。
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假如你的朋友經常找你幫忙,跟你的關係一直都是索取的狀態,很少有付出的狀態,那麼你對他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
實際上,人脈是需要養的。
養,是很難的,跟功利是恰恰相反的。
就像一個國家的兵役,在和平年代,每年的軍費花了不知道有多少,建國以來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花在養兵上的資源加起來可能讓人震驚,但是國家為什麼一直在養?因為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
經營人脈需要保持一個付出的姿態,這樣的人脈關係才會越來越深刻,關鍵時刻才能派上用場,保證不掉鏈子。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這句話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刻意解讀就會出現錯誤的認識。在外靠朋友,並不是值得依賴朋友,而是有朋友作為保障,關鍵時刻能夠拉我們一把。
頻繁的使用人脈,其實是一種消耗,如果缺少維護保養,只用不修,人脈慢慢地就會斷掉一部分,在最需要的時候發不上力。
為什麼我在做戀愛培訓這個行業的時候,使用的一直都不是推銷模式,而是保持在公眾號和朋友圈釋放價值的付出模式?
因為我在付出的時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能為別人提供價值,這樣雖然我們不曾謀面,其實我已經在對方的人脈圈了。
泡妞也是一樣的,怎麼才能讓女人願意跟我們交流溝通發生更多關係?就是價值,包括外在價值,內在價值,各個方面,各個點,都能體現。
悲劇的是很多人不注意自身的建設,盲目地去搭訕、聊天、邀約、表白......
這就跟盲目地擴展人脈是一樣的,看似很努力,其實是無用功。
這一點跟大家共勉,人這一生,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堅持學習,並不是為了做到最好,而是為了不掉隊,不被這個社會淘汰。
我是@PUA韋爵爺 .歡迎關注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