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人的90%的煩惱是因為人際關係引起的。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們和別人的關係,也間接的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時常為一些人際關系所累,然而你卻無能為力。比如:
女朋友想要個好看的包,但是你覺得有點貴,有那錢買點實用的家電會更好。但是女朋友放話了:「你不給我買,就是不愛我!」
帶著孩子去超市,他看中了一個挖掘機玩具。但是家裡已經有好幾輛了,你不想給他買,他就躺在地上,哭著鬧著不肯起來。
同事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來探聽你家的情況,然後又把這些消息傳播出去,現在全公司都知道你家的八卦消息了。
其實這些都是收到外部的信息控制了我們的思維,我們很多人受到外部控制而不自知。不論是以愛的名義買包,還是以為你好的名義探聽八卦,這都不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經常感到心累,其實就是這些不好的人際關係在消耗你內心的能量。
有些人際關係我們能夠輕易割捨,比如在公司遭到故意的排擠或孤立,辭職就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有的關係是我們很難割捨的,比如和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理念不同,而引發的親子矛盾。當人際關係變得難以處理時,迴避或者是切斷都不是最好的出路。
同樣不好的人際關係也能影響我們的健康。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長時間的焦慮、恐懼、抑鬱都會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那些為抑鬱等精神疾病所困擾的人,深究原因也都是不好的人際關係。
傳統的外部控制理論常常要我們面對這些難題,結果往往是揠苗助長。例如對付不聽話的孩子,一時的懲罰可能會起作用。但是長時間的懲罰只會讓孩子和你越來越遠。而一種新型的理論——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選擇避開和這些難題迎面碰擊,直擊問題表面的核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選擇理論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格拉瑟所開創,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心理諮詢生涯中,威廉·格拉瑟發現了傳統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由此也開啟了創建選擇理論的路程。
和傳統精神分析不同的是,選擇理論是內部控制心理學。它不注重患者過去的心路歷程,選擇理論注重實際行動,注重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和他人的關係。
選擇理論認為,一個人是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的,關鍵是你要學會如何去選擇。選擇如何開始構建自己的優質世界,選擇讓哪些人出現在你的優質世界,選擇怎樣處理衝突。
和外部的世界不同,這個優質世界是自己的。根據選擇理論,優質世界中可以有這些:
所以說,每個人的優質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滿足了優質世界中的一幅畫,就會快樂無比,反而會有無盡的痛苦。在網癮少年中,他的優質世界就是網絡,如果不讓他上網就會生不如死。同理在購物狂的優質世界中,購物也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如果我們想要和一個人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走進他的優質世界中。現在很多父母都會煩惱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要想改掉孩子這個習慣,我們就要學會和手機爭奪孩子的優質世界把遊戲從孩子的優質世界中擠出去。這其實也不難辦到,平時多關心孩子,經常和孩子來幾次親子遊都是不錯的辦法。
有句老話叫「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惺惺相惜的人總是容易走進對方的優質世界。選擇和自己相近的人進入優質世界,總是容易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有最基本的五種基本需求、愛和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我們對著五種需求的渴望程度,決定了我們應當尋找什麼樣的人。
基本需求是一個人行動和思維的基礎,當兩個人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需求差異,那麼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容易產生障礙。只有了解自己的需求,才會找到與自己需求接近的人。
如果你不喜歡冒險,那麼你就有較高的生存需求。如果你總是希望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事,那麼你的權利需求很高。如果你無法遵循規則以及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那麼你有較高的自由需求。如果你很喜歡學習,那麼你有很高的樂趣需求,反之亦然。
如果我們想要和一個人發現一段比較親密的關係,那麼評估這五種需求強度是很有意義的。最好的婚姻是分享一般的生存需求,高度的愛和歸屬需求,較低的權利需求以及高度的樂趣需求。
在《選擇理論》中,涉及婚姻的篇幅比較多。這也是因為夫妻關係算的上是最重要、最親密的關係了。但是放眼周圍,我相信很難找到完美的典範,這與我們喜歡使用控制理論有關。
一直以來「妻管嚴」、「耙耳朵」都是很多女性比較喜歡的名詞,男主外女主內,在家裡一切都應該由女人說了算。但是凡事要有個度,一般主動承擔和過分掌控就不是一個概念了。我身邊有朋友極端到丈夫用什麼牌子的洗髮水穿什麼衣服都要說了算,這恰恰是很多男性都受不了的。當婚姻出現問題時,她們或許還忿忿不平,覺得自己為家庭操碎了心,卻得不到回報。
選擇理論教會我們把目光遠離他人,轉向自己。人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即便是最親密的人也不行。對權力有高度需求,有控制欲望可以放在工作上,這還是一個優勢。我們每個人沒有錯的優勢,只有用不對的優勢。
在基本的需求中,還有一個是樂趣需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人際關係不好的人很少有自己的樂趣。當然樂趣需求不是刷手機視頻和逛淘寶,而是喜歡主動學習,主動接受自己局限以外的知識。一個人有高樂趣需求的人,是不會將太多的心思放在無聊的事情中去的。同樣他也不喜歡那些低樂趣需求的人打發時間的方式的。
世人都說查爾斯王子魚目混珠,不懂喜歡漂亮大方的黛安娜,反而喜歡又老又醜的卡米拉。但是個中緣由只有當事人能體會。查爾斯王子喜歡讀書,閒暇時光喜歡閱讀一本深奧的哲學書。而黛安娜喜歡交際,不喜歡讀書,常年和演藝圈人士保持良好的友誼。當查爾斯遇到卡米拉時,能和她侃侃而談,這就是黛安娜無法做到的事。當我們衣食無憂時,樂趣或許就成為了最重要的需求。
改變一段痛苦的關係不是靠忍耐,或者是對方有所改變,而是自己要做出具體的行動。
很多人走進婚姻後才知道,打敗婚姻的不是房子和車子,而是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今天誰洗碗?明天吃什麼?千裡之堤毀於蟻穴,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積少成多總有一天也會變成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傳統理論總是教我們用控制理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打著愛的旗號行控制之事。如果對方不為你做什麼事,就是不夠愛。然而無數的事實向我們證明,這通常是治標不治本。無論是誰,長時間的被人控制,都會感到窒息。
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毫無疑問,這樣的關係是令人痛苦的。威廉·格拉瑟也在《選擇理論》中不止一次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讓我們痛苦,只有自己。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也只有自己,雖然他人可能會做出改變,但是我們不能依賴他人。
對於走進婚姻的人來說,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愛,那麼就要付出更多的愛來交換。如果希望對方改變行為,不如改變自己的期盼。在選擇理論中,愛最重要的概念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我從來不羨慕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我羨慕那些拿著一手爛牌逆襲的人。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當你開始自己把握人生的選擇權時,屬於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