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付出那麼多,對方還不領情
周日逛商場,碰到一對小夫妻在吵架。妻子不滿丈夫總是看手機,不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丈夫則埋怨妻子不理解自己,周末陪逛街還要一邊發郵件,聯繫業務。兩人爭執了半天,丈夫一生氣走了,邊走還邊說:「我那麼忙還陪你逛街,看電影,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就一點不領情呢?」
明明付出很多,但對方卻不領情,是不是覺得很心塞?其實,生活中這種不領情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有些父母為陪孩子寫作業,不看電視不上網,甚至連應酬都推了,就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可孩子卻不領情:「我又沒讓你們陪,你們自己決定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
再比如有的兒女怕父母孤單,花一兩千元錢買條狗送給他們解悶,可老人卻不領情:「花這錢幹什麼,我們自己都懶得做飯,養上它還得餵它,真多事!」
還有,工作中你幫同事忙,同事不但不說聲感謝,還埋怨你愛表現,出風頭,這也是不領情的例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付出那麼多,對方還不領情呢?
這幾年,「媽媽覺得你冷」一度成為家庭教育流行語,說的是有些中國父母喜歡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冷不冷是其次的,父母覺得冷你就得多加衣裳。這樣的做法對嗎?
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對世界的認識的。你覺得冷,或許是你對溫度比較敏感,也或許是你身體的耐寒能力比較差,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需要從自己身上解決,而不是把這種感覺強加在孩子身上。
再回到上面的例子,你覺得陪妻子逛街看電影,她就得忍受你看手機;你覺得推掉應酬不看手機不上網,孩子就得好好學習;甚至,你覺得給父母買條狗,他們就不會孤單。
這些「我覺得」都是建立在「個體化視角」的基礎上,「個體化視角」就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他們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卻忽略了別人的需求。這就是造成「不領情」的根本原因。那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通過合作,彼此提供合適的商品,完成行為的交換,進而達到雙贏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我們只需把「個體化視角」轉變為「合作視角」就可以了。
比如我們看中了一件衣服,但價格有點貴,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對老闆說:「老闆,能不能便宜點,幫個忙。」
你肯定不會對老闆說:「老闆,我就要這個價格,你快點賣給我,你要不賣給我,你真是笨死了。」估計老闆聽你這麼說以為遇到個神經病,更不會賣給你了。
上面第一種是合作的態度,第二種就是從個體化視角來看問題。你可能會問,這是在買東西,是在交易,當然得好好商量,和領不領情有什麼關係?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和熟悉的人也採用合作的態度,那雙方更有可能得到雙贏。
同事小李的女兒高一時候數學很差,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她心裡一急,便給孩子報了數學補習班,還有一個夏令營。她覺得,孩子成績差,一方面是底子不好,另外就是學習方法有問題。
沒想到孩子補了一個學期,成績非但沒有提高,心理上還很牴觸,每次一說補課就跟小李生氣。小李的做法人家非但不領情,還落下一堆埋怨。
後來小李問孩子還需不需要補課,孩子說,補習班老師和學校裡老師講的都差不多,她只是因為學校老師講得太快,自己接受的慢,所以成績上不去。而且補習班作業很多,她連複習其他科目的時間都沒有。
了解了她的想法,小李便不再強迫孩子去補習,轉而讓她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到了高二,孩子的成績真的慢慢就提高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行動就是在跟對方做交易,通過交易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而交易就是合作的最初模型。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李提供了尊重理解這一件商品,而女兒付出的代價就是她的真實想法;女兒提供了提高成績這件商品,小李付出的代價就是不要瞎安排她的學習。她們在合作的基礎上實現了雙贏。
所以,當我們把視角從「個體化視角」轉變為「合作視角」,我們就能很好的改變彼此間的關係。通過合作,互相提供合適的商品,完成行為的交換,進而達到雙贏,這樣,你付出的還怕對方不領情嗎?
有些事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想不到,改變一下思維方式,你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