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付出,越不快樂?
「你看看她的照片」。Jerry眼中的她說的是婚姻中的第三者。照片上的女性看上去四十多歲,耳朵脖子手上的首飾一樣也沒有缺,畫著淡妝,雖然長相併不是那麼突出,但因為打扮得體,人顯得很精緻。
「我就不明白了,她哪點比我好?」Jerry的確比第三者年輕,學歷也更高。但是因為多年心思主要在家裡,疏於自我形象管理,人比實際年紀顯老。還不止於此,因為她看不上丈夫幹活,大小事情都包了。但因為長期的過度勞累和透支,丈夫回家也得不到什麼好臉色。
Jerry的故事幾乎遍地都是。妻子為一家人操碎了心,但是男人貌似不是那麼領情,反而和家外面那個「自私自利」的女人好了。
就拿這個第三者來說,社交圈廣泛,有空就去跳舞,Jerry的丈夫不僅經常陪她玩,還給了她十萬塊錢。而Jerry為了給孩子省學費,不僅沒向老公要錢,還讓自己的爸媽在貼。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能理解Jerry的苦瓜臉和怨氣從哪裡來。
「我寧願不要你做我媽媽!」孩子在前幾天一次衝突中說出這種話的時候,Jerry幾近崩潰。她覺得這些年為這個家的付出都失去了意義。
Jerry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妻子,為這個家庭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很遺憾,不僅老公不領情,連孩子們都很叛逆。
她所處的狀態,我們都很熟悉:
—— 「如果不是你,我怎麼可能在這種鬼地方來生活?」
——「你就不會給媽媽省省心嗎?你看看媽媽這麼辛苦為了啥?」
——「狼心狗肺的東西,都只顧自己……」
一個人為家庭去付出難道也有錯嗎?當然沒錯,任何家庭的良性運轉,都是需要用心經營的。但區別在於,你是否因此心生太多怨氣。
我們鼓勵那些愉快幫助他人的人,但如果你為他人付出很多,卻覺得心有不甘和很多怨氣,扎心的真相常常在於:你以為的付出,往往是你的自我表演。
你的付出,真的是對方需要的嗎?
這種喜歡付出,但得不到期待性回報就容易心生怨言的人比較符合心理學上的九型人格中的2號型人格。這類型人的共同特點:
·否認自己的需要;
·渴望被愛,渴望他人對自己有所回應;
·通過幫助他人而得到讚賞,希望自己對別人產生很大影響,進而控制他人。
2號人格人表明上是奉獻愛,但實際上是在尋找愛。而這種類型的人,常常以討好和控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常見之討好——
《半生緣》裡的曼璐,父親去世後,為了養活一家老小,她推掉與心愛男子張豫瑾的婚約,去當舞女,照顧一家人。這意味著這個女人一生都要承受別人的輕視和白眼,還很難嫁一個好人家。曼璐用瘦弱的肩膀拼命地為家人扛起了一片天空,顧奶奶和顧母早已習慣了她的付出,一邊惺惺作態地覺得對不起她,一邊又毫不猶豫地收下她的錢,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她。
她一方面在通過這種單向付出證明自己的價值,討好家人,另一方面她也很享受這種被需要的感覺,這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但是,當妹妹出來工作,自己未婚夫又開始喜歡上妹妹的時候,她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才有了後面她把妹妹拖進她命運深淵之事,讓妹妹為自己的丈夫生孩子試圖留住丈夫。
曼璐這種類型的人內心是缺愛的。他們總是善於忽視自身的需求,而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但長此以往,其心態會失衡,充滿抱怨和不甘心。但如果你真的讓這些充滿抱怨的人停止付出,ta會十分惶恐不安,並且不高興,覺得你不再需要ta了。
因為他們不敢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的愛和關心,只有通過付出來交換,才可能讓其心安。但他們當然是有被愛的需求的,只是因為一直粉飾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敢表達,總是採取為對方過度付出,討好等方法迂迴和傳達模糊的信息,使得他們經常得不到真正需要的反饋和關心。
常見之控制——
美劇《絕望主婦》裡的Bree,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女性。舉止優雅得體,受人愛戴。飲食考究,家裡任何時候都是纖塵不染。正值仗義,危難時刻總能出手幫助朋友。她的魅力真的很強。但很遺憾,她的家庭關係整體比較糟糕。
她為自己的兒女和老公準備精美的飲食,如果他們表現出不愛吃或者不按照規定去做,她就會介意,不接受他們「只需要簡單晚餐」的需求。兒子撞車逃逸,她想盡辦法去替他開脫,卻發現兒子絲毫無悔改之意。她花大量精力來盯女兒的人際,女兒卻未婚先孕。丈夫受不了她在家裡制定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規矩,覺得喘不過氣來,提出了離婚。
雖然Bree是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獨自承受了很多重擔,但是,她的家人們仿佛商量好了一般,一起來反對這種「控制」,紛紛展現出決裂感。
很多家庭中也或多或少存在這種情況。控制的一方有過多的幹預、介入、操控他人的行為,常常表現出佔有欲和入侵性。
妻子常常通過「安排」或決定孩子和丈夫的大小事務,來找到存在感,同時,實現「按照其自我意願運行」的目的,其不良影響就是,對方在甘於聽從安排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一旦對方覺得不再甘心,或者這種「安排」非對方所需,衝突就會產生。
付出的人常常落得「費力不討好」之現狀。同時,因為這種隱含的不信任,對方的力量會被削弱。被操控的一方會顯得越來越「無用」。比方說過於不獨立的孩子,對家庭事務甩手的丈夫。
假如人們對這種付出和需求不回應,那一般狀態下付出者總覺得「別人虧欠自己很多」而且他們的怨恨也會積壓的變多。
出於愛和需要,去做你願意做的事
對於很多付出型人格的人來說,首要的是把目光回到自己身上來,照顧自己的需求。我們沒有必要在生活當中去扮演一個完美的角色,更沒必要託起他人的責任。
1.以主人翁的姿態照顧好自己的需求;
無論處於什麼境地裡,我們是自己身體和情緒的第一責任人,有必要先照顧自己的基本需求。在讓自己開心的基礎上去做事。
新手媽媽們,出於對孩子的愛,經常睡不好吃不好,特別容易希望給孩子們最好的,一旦其他家人做不到全心全意的時候,就很容易指責對方。但其實如果我們一直讓自己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自己的心情不會好,而對家人的怨言和指責也容易產生矛盾。
累的時候給孩子叫外賣不會影響孩子成長,反而會讓孩子開心;讓笨手笨腳的丈夫來幫助做家務,也可以讓他慢慢長大。捨得放手的媽媽容易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偶爾「偷懶」的妻子也更容易得到丈夫的疼愛。
2.在尊重對方意願的基礎上,去為對方做事;
是否要替對方做事,有兩個評判維度,一是對方真正需要的,二是有利於對方找到自身力量。符合這些意義的,可以放心大膽做。
在家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要充當蜘蛛俠馬上就衝上去幫助,哪怕這個事情我們非常擅長。我們需要在關心對方狀態的情況下,稍微緩一緩,選擇信賴對方是有力量解決的。如果對方實在是解決不好,請等待對方尋求幫助的時候再出手。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給予了對方探索自身力量的可能性,並且更容易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
比方說新手爸爸給孩子洗澡手忙腳亂,最忌諱的就是一邊批評他一邊幫助他,比較合適的態度就是一邊鼓勵他,一邊選擇信任他能做好,並在他提出需求的時候給予建議和幫助。
3.帶著愛去表演吧;
有的人或許會說,怎麼辦,我就是喜歡為別人做事。其實這沒有太大的關係,關鍵點在於我們懷著怎樣的心情為他人做事。
如果你真的在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甘於付出、很有愛的人,並常常為自己的這種無私感到感動,只要你不是充滿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或者懷有強烈的目的心,就盡情表演吧。
在公益事業當中,真正收穫最大的人,反而是那些甘心付出的人,因為能付出、樂於付出的人,是精神極度富足的人,而他們在付出的同時,體驗到了愛本身。
當你帶著愛為對方做事的時候,是感受不到「付出」的,「施即是受」,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如果你快樂而輕鬆,接受你饋贈和服務的人也會愉快。帶著愛為他人做事是一種十分愉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