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器官不能決定性別,社會將我們變成男人和女人 | 談自我身份認同

2021-01-22 簡單心理Uni

這篇文章以性別身份和關係形式為例,嘗試闡述自我身份是如何被建構和限制的,同時呈現一些不同的選擇,旨在重新思考我們各個維度的身份認同,乃至整個生活選擇。
 


性別身份認同,是自我認同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人從未停止為此抗爭。從同性戀運動,女權運動,到酷兒政治,都體現了人們對於既定性別規範與體制的抗爭,本質上來說,是對於「我」的身份認同的抗爭。



我個人並沒有參與過任何同性戀運動和女權運動中任何形式的活動,但對於起源於同性戀運動,建立在女性主義基礎上,又進一步「顛覆」了兩者的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我是喜歡和認同的,是目前最能夠表達我個人態度的文化立場。


「酷兒理論」不是一種特定的理論,而是來源於多種跨學科理論的綜合,社會學,心理分析,文學,歷史等。


想要了解酷兒理論,可以讀米歇爾·福柯、朱迪斯·巴特勒、羅麗蒂斯等人的著作,但大部分著述對於不熟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是較難理解的,國內能夠找到的相關內容也不多。


李銀河是將此引入大陸的第一人,她翻譯的文集《酷兒理論》是一個可供閱讀的選擇,只是年代相對早了些,一些新的內容未更新。



酷兒理論涉及的維度還蠻廣的,我在這裡所談到的也只是以我個人的理解和方式,呈現一些個人理解到的核心主張。


在英語中我們用sex和gender來表達性別,這兩個是不同的,sex是指生理性別,gender是指社會性別,還有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在傳統的異性戀霸權的主流文化裡,我的生理性別是女,那麼我的社會性別就是女性,我的欲望對象就要指向男性。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作為建構論和酷兒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雖然我們有一個天生的生理性別,但是我們的社會性別是被建構的,並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社會將我們變成男人和女人



如果我的生理性別是女性,既存的社會性別結構就會將我劃分為女性,我就會去扮演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去展現社會文化所認可的女性特質,且用這個女性身份去愛一個男性。


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性和性別觀念中,我的生理性別決定了我的社會性別和異性戀的欲望。性取向指向生理和社會性別與自己相同的人,被稱為「同性戀」,是不同於異性戀的「異常」。


對於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來說,就要通過變性手術去擁有另一個性別的性器官,要獲得這種生理性別,才可以表達這種社會性別身份。


酷兒理論反對性別二分法,認為男女性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世界上存在一定比例的人,天生就處在兩性之間,他們的生理性別是不能夠被傳統的男-女二分法粗暴劃分的


酷兒們拒絕被定義為「女性」或「男性」。在酷兒主張中,生理和社會性別不需要是一致的,想穿哪個性別的衣服就穿,想過哪個性別的生活就過,性的表達可以按照喜好、意願、感覺來,不需要通過變性手術改變第一性徵,才可以做某種性別的人。



酷兒是一種反對強迫性的性別劃分的方式,儘管性別仍是對社會人群進行劃分的標準之一。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在意無意的打破兩性的界限,不想被傳統文化中默認的性別規則所束縛。這些在影視,時尚,職業選擇等方面都有體現。Facebook也在2014年將性別選項擴充到了58個。


比如無性別者(Agender/gender free) , 這類人對任何性別都沒有歸屬感;性別存疑(gender questioning),這類人還沒想好自己的性別「我還沒想好」;再比如流性人(gender fluid ),這類人也許今天覺得自己更像男人,明天又變得更像女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切換狀態不明確;


而酷兒(genderqueer) 是不認為自己屬於男女兩性定義,挑戰男女兩性定義的人。


酷兒理論反對男女性別二分結構,也反對異性戀和同性戀的二分結構,認為性別身份是被社會文化建構的,是表演性的,可變的,而不是一個靜態固定不變的本質性的身份。異性戀是一種強迫性的性表達,扼殺掉一切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在異性戀傾向的建構過程中,人們認為只有身體的這些部分是用來製造性快感的,社會性別的表演和性活動連在一起:一個具有女性氣質的女人,要通過陰道被插入而獲得快感;而一個具有男性氣質的男人,則通過陰莖的插入體驗性快感」。


對於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來說,就要通過手術植入或切除相應的器官,才可以實現性的行為,因為人們想當然的認為特定的性行為是「天然的」「自然的」,而這要依賴特定的性器官。這反應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欲望,性的形式,獲得快感的方式,已經被異性戀霸權文化所規範化到了何等程度。


我身邊多數異性戀者們,覺得自己不反對同性戀,或是可以包容性少數群體。不同的是,酷兒並不需要被主流群體的「正常人」所接受或是不接受。


酷兒不想要在主流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向傳統主流性制度本身提出挑戰,向建構性身份的知識提出挑戰


酷兒政治提供了一種衝破種族和性別界限的方式。它拒絕了容忍少數族群及代表少數族群利益說話這一邏輯,而用一種包容擴張的邏輯取而代之。酷兒政治表達了一種包容的擴張衝動,它竭力追求的是對規範統治的抵制。

——傑弗瑞·艾斯柯弗(Jeffrey Escoffier )



類似的,一對一的親密關係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同樣是被社會所建構的。在諸如法國這樣的西方國家,人們已經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關係形式,比如多邊戀(polyamory)。



多邊戀可以是一對伴侶,雙方偶爾也和其他人約會;可以是一個三角關係,三人彼此相愛;還有四角關係等等。當然多邊關係中的大家都是相互坦誠的。還有開放式婚姻,不婚,周末伴侶,合約婚姻等等。


傳統的婚姻形式能夠延續,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結構,經濟因素的影響。現在女性經濟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識的覺醒等等很多因素,使傳統的婚姻不再是一些人的第一選擇。


想想看,傳統亞洲婚姻裡的家庭矛盾、婆媳關係等,給人帶來的束縛和煩惱,很可能是大過於帶給人的滿足的。所以對於一些人的狀況來說,是沒有理由要選擇這樣的關係形式的。


去年和一個朋友吃飯,聊起現在國外的「家人再選擇」,如果你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滿意,你的生活中有讓你覺得很穩定、很安全的人,你想與之成為家人,那完全是可以這樣的。和你想成為家人的人,去建立一種家人的關係。一定有人會覺得,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和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怎麼能一樣呢。



但是,為什要「一樣」呢?「一樣」又是什麼意思呢?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是你無法選擇的家人,但你是可以去選擇,你真正想要的家人的。也許對於有的人來說沒必要,但你不能去否定需要這樣的人們,和這些人的需求。
 


我身邊大部分在異性戀霸權和傳統婚姻家庭制度中很適應的人,根本不care這些事情,因為並不感覺和意識到自己的性身份及關係形式是被規範和統治的。


出生起我們就活在這套規範中,覺得理所當然,從未質疑——我就是一個女生啊,我從生理上就是對男生有欲望——我們並不覺得我們所說的「生理欲望」其實也是被規範了的。


這就和對於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沒有意識的人類似,因為並不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有那麼大,自己仍然無意識的無時無刻被影響著,所以並不覺得有必要要看到這些影響。


在傳統性別定義中,我也並不是一個「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跨性別者」?在這個定義下,我應該也屬於主流異性戀們中的一員。


但我對於這種被固定定義下來,規範下來的「本質性」的身份一直有著某種抗拒,我為什麼要以「女性」或者「異性戀」「雙性戀」的身份存在?這些身份真的符合我嗎?


就像是文化給了我5種選擇,而我不得不在這5種選擇中選擇一個,說「這就是我」。不是的,也許這5種選擇都不是我。文化給我提供了這些選項,但有可能我不接受其中任何一個。或許我不想被當作一個男性或是一個女性,一個異性戀或是一個同性戀,那是你們的世界,你們的定義,你們的規則。


你問那我到底是什麼?


這種權利的操控當然不僅僅存在於性別和關係的領域,而是幾乎無處不在。成功上映一部電影所要經歷的種種困難,觀眾能夠看到什麼,不會看到什麼,是經過篩選的。圖書出版也是如此。



擁有權力的人在幫我們決定我們要接受的東西和不會接受的東西,而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嚮往自由的人們是難以平靜接受這一切的,於是有了諸如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彌爾頓在其中明確提出:人們要讀什麼書,不讀什麼書,應該由人們自己決定,而不是由頒發許可證的人來決定


有人問了,如果是「無處不在」的,那這就是現實,現實就是這樣,我們沒辦法,只能接受呀。我非常不喜歡這種「就是這樣」。


如果所有人的態度都是「就是這樣」,那麼一切的哲學思辨、文化討論、政治運動都不會發生了,我們活成了沒有靈魂、沒有反抗精神、沒有骨氣的行屍走肉。


可能能夠成為制度下的學霸、精英,但內核卻是「學習好就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的聽話好學生而已。有人不想只是當一個好學生,因此有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付出思考和行動的人們,有了今天的世界。


到底什麼在定義「我」?如果我們不懂分辨,那任何東西都能定義或塑造我們;反之,我們則可以在最大程度來定義和成為自己。


去「真正的」思考,從質疑開始。


抑鬱   |  安全感  |  焦慮

低自尊 | 人間憤怒 |  情緒症狀 | 人際關係

改變自己 | 諮詢師職業主題


相關焦點

  • 關於性別、性取向、性行為的簡單解釋
    那我就簡單的和大家做一個闡述,方便有人經常問起的時候直接給出答案。首先要明白三個概念,性別、性取向和性行為。一、性別。每個人都有三個性別,即: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社會性別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環境對其性別的認定。
  • 何磊 | 身份認同:霸權禁制的憂鬱產物
    究其根本,身份認同並非可以追溯的歷史性事件。事實上,它只是權力話語規定與塑造的「目標」或「成果」,這一人為本質決定了身份認同無法徹底實現的根本困境——作為權力產物的身份認同自身即包含「挫敗」可能。巴特勒指出,儘管父權律法試圖以符號秩序管控欲望,但身份認同終究屬於「想像界」,它是主體間共存的想像性嘗試。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綜上,我們可以說性別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染色體(X、Y)、解剖結構(內外生殖器官)、心理因素(自我性別認同)以及文化因素(社會的性別期許)。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是跨性別時,意味著他/她的性別認同與身體之間存在矛盾。生物學家認為這種問題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阿姆斯特丹神經科學家迪克·斯瓦柏說:「生殖器的分化始於孕期的頭兩個月,大腦的性分化始於懷孕的後半段。」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就當下種種關於性別的社會議題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簡明的性別理論框架。例如性別並不是由生物學來確定的,性別的生理面向與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共同組成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與實踐。
  • T 真的是性別認同障礙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最初的階段來談,談不到性別認知,而需要談一談大眾主流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在通過自己的感官感受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也不斷吸收著主流文化對思想的一點點灌輸。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模仿別人,最開始在知道自己喜歡女生的時候,尤其早期社會環境更加閉塞的時候,知道自己喜歡女生是很件很痛苦的事情,經歷過痛苦、疑問、認知、認同的階段後,因為女權在當時社會環境中處於弱勢,很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立足,一部分女性在因為自己不能提供給對方和男性同等的依靠而受到傷害後,開始模仿異性打扮,希望自己的異性裝扮能給對方對感情的更多的安全感,開始模仿異性戀的交往模式,因為這部分人總是在女同性戀者人群中更加顯眼
  • 迴避型LGB個體更難完成身份認同||依戀類型與自我接納、自我表露
    總的來說,不安全依戀可能會增加個體在認同過程中對相關恐懼的敏感性,減少可以完成LGB身份認同的積極探索。3,兒童期的依戀表徵個體將父母視為是敏感且有回應的照顧者可能會對LGB的身份認同和身份外露產生間接的影響。如,對父母的表徵通過影響「父母是否對性取向相關事件敏感並予以支持」的感知來對身份認同和外露產生間接影響。
  • 王小波《似水柔情》:對於同性戀身份認同的反思
    警察作為權力機關中的執行者,他們的意識形態代表來社會的主流。同性戀這個群體,即使在我們現在社會中依然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排斥的。  這是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異性戀」霸權下的社會中,人們或者是大部分人的天性是陰陽搭配,「異性戀」作為主流是沒有錯的;但是一旦成為霸權,成為唯一正確的存在,那麼作為「異性戀」的對立面「同性戀」就自然而然變成了「不正確」的,甚至是變態的行為。
  • 你的性別與性取向是什麼?答案可能比你以為的複雜多了
    對於人類來說,性所起的作用遠遠不止生殖,它還是我們在社會中的基本身份之一。Gender,在英文中正式這樣一個詞,它表示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說的是『我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性別』,是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一個生物性別為男或女的人,內心是不是認同這樣的性別。相關研究表明,我們社會性別認同形成的時間大約在三歲左右,過了這個年紀,再想改變它將非常困難。社會性別的形成受到體內荷爾蒙、教養環境以及生物性別的影響。
  •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心理性別 vs生理性別  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和性取向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三種變量。  這三個變量在易性現象的研究中處於核心位置,而生理性別或許是三者中最為簡單直接的一個。我們體內都有一套性染色體,它決定我們是基因雄性(XY)還是基因雌性(XX)。當然,染色體性別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
  • 日劇中日益模糊的性別界限
    《我在麻理體內》並沒有讓演員跨性別演出,而是通過大量內心獨白,展現了一個青春期女生對於性別的困惑,這種困惑甚至讓她產生了不同的人格,原本的自我消失,而變成了平時觀察到的一個廢柴大學生,身體是女生,但是心理認定自己為別的男生,進而在和女同學的交往中產生了一種超越女生之間友誼的感情,故事對於心理和性別認識描寫非常深入。
  • 「人啊,認識你自己」:通過身份認同動機,定位你的社會角色
    在個人的身份建構上,有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李子柒,以及她的中國田園風。李子柒在她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完成了她的自我身份建構,這一種身份建構,就是她的「身份認同」,也是她以自己的創造力建立起來的「文化認同」。
  • 說說澳洲的「性別」教育
    到了一年級,這種教育也會升級,老師會用圖畫等形式,讓孩子了解自身性別都有哪些特徵,平時應該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的學校在性、性別和性尊重等方面的教育並不是統一的,而且根據反歧視法,教會和宗教學校也有權決定如何處理關於性教育的問題。
  • 我們將會成為「無性別」的人!
    在生活中,男人的陽剛之氣越來越弱化,女人的陰柔之氣也變得越來越陽剛,兩者相互作用,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我們都變成了中性人,對性別不再敏感,對性別也不在要求,性別將沒有任何優勢,都變成一個正常的,健全的社會人。
  • 性取向測試:性少數者 (LGBT) 身份自我認同程度評估,少數派 「彎」了以後,你能坦然面對嗎?
    但直到現在,阿木內心仍不輕鬆,每當他面對父母時,他都會因為自己的性取向和欺瞞感到有些內疚。阿木從少年時期就有些不合群,他感覺自己的內向和自卑也與自己的「與眾不同」有關。只有當他和伴侶在一起時,煩惱才會暫時離去。阿木很清楚自己的性傾向,但是他還無法將自己的性傾向身份與自己的其他身份協調好,也還未做好完全的自我接納。
  • ​bdsm中cd和ts是什麼意思
    在圈內有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別人自稱是T或者D,對於剛進入這個圈子的人來說根本不了解其意思,今天就來說說圈內ts和cd是什麼意思?
  • 女子大學將招跨性別男生 生理是男心理是女
    7月2日,日本國立女子大學宣布開始招收男生,將從2020年4月的新學期起,接收「戶籍性別為男性但心理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男學生。有部分人會想通過手術、吃藥來消除或減輕自己的生理特徵,也有部分人可以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就是反感自己的第二性徵,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但不管表現如何,都是跨性別者。  重度跨性別者則反感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生理特徵,強烈希望通過手術來完全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  無論是哪種程度,都是跨性別者,最重要的還是認同自己的跨性別身份,而不是去排斥、掩蓋、牴觸自己是跨性別者的事實。
  • 男人和女人為什麼存在不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思考另一個問題,男人和女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最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都是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在人類的46條染色體中,僅有1條和性別有關。甚至提出「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是因為,但相較於共同,男女差異往往更令我們注目,差異總能激起人們更為廣泛的興趣。男人和女人的差異,除了表現在生理特徵上的外在差異,其更顯著的則是表現為內在的心理和行為差異。
  • 「社會研究」同性戀現狀:認同而不「出櫃」?你也是這樣嗎?
    一、認同:作為結果:自我認同良好的同性戀者顯得自信、積極, 具有強烈的反省意識, 並試圖努力地介入異性戀社會, 以期改變周圍的現實環境。北京同志:梓諾——「我的自我認同用了五年的時間, 我覺得同性戀與非同性戀沒有什麼不一樣。當我們把同性戀的角色換為所謂的「正常人」的角色時, 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會更多, 也會看到問題的本質。
  • 心理學家:性別認同障礙就一定是同性戀嗎?也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問題,同性戀究竟是不是心理疾病,這個問題因為更多的涉及到社會倫理曾經飽受爭議引發了劇烈的爭論。這也包括了雙性戀,跨性別群體,通過在二戰期間破譯了納粹德國軍事密碼的數學天才計算機科學奠基人之稱的圖靈,他的親身遭遇就可以知道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
  • 要想活的更好,就不要認同你現在的身份
    為什麼我們不認同現在的身份,才能生活的更好呢?那是因為我們的評價機制,都是以社會認同的價值來決定的。當咱們看見別人開好車住好房,公司辦的規模很大時,就會認同他是老闆的身份。當一個人顛沛流離以撿破爛為生,我們就會認同他是流浪漢的身份。但這個認同就是我們看待他人或自己的全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