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我心情很低落,可以用難過來形容,兩件事影響著我:
1、3歲的兒子因為在我工作的時候頻繁關電腦,我兇他,他哭了。
2、先生切芒果我吃,結果不小心打翻了電腦旁邊的水杯,電腦直接黑屏,我倆吵了一架。
這兩件事情連環發生,在這短短半小時內,家裡的空氣像凝固了一樣,吃晚飯的時候一家人誰也沒有說過一句話。情緒像傳染病,當你不開心、煩躁、焦慮不安的時候,身邊的人都不敢碰你,因為誰碰你,你會找誰發洩,不但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這是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
吃完飯後我把自己鎖房間,回顧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
兇孩子,是因為他要求我陪他拼圖,而我手頭上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我幫他把拼圖拿出來放我旁邊,跟他講:「寶貝,你先把簡單的拼好,等下媽媽幫你拼難的」。
但他不聽,連著關電腦5次,我最後一次還警告他:「如果再關電腦,媽媽就把你拼圖丟地上,不準你玩兒了」。而我的警告並沒有用,一個3歲的孩子根本不懂我跟他說這話的嚴重性,繼續關電腦,最後我真的爆發了,把拼圖都丟地上,孩子直接哇哇大哭。
跟先生吵架,是因為他把我電腦搞壞了,不但沒道歉,態度還惡劣,說我也有20%的責任,水倒進電腦裡那一刻我瞬間蒙圈了,電腦裡有非常重要的資料,近期的都沒有備份,一旦消失,很多工作都要重頭來。
慢慢地我的心情平靜了下來,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無理的請求和電腦壞掉這兩件突發事件都是自己無法控制好個人情緒,而情緒本身發出了信號,我沒有覺察和接收,最後爆發了,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最親的人。
孩子頻繁關電腦要我陪他玩拼圖,我非但沒滿足他的需求,還警告他,此刻我已經表現出來不耐煩的情緒,根本原因是親子溝通管道堵塞,回過頭來想,哪怕是我停下手頭上工作,陪他玩5分鐘拼圖,再請求家人幫忙帶下,或許就不會出現這種獅子吼、孩子哭的局面。
和先生吵架是因為我覺得他自己做錯了事情,非但沒道歉,安慰我,反而指責我也有20%的責任,我快氣到爆炸,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誘因的,如果我在茶水間喝完水再工作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我拿杯子到電腦前工作蓋子還沒蓋,才致使他把杯子打翻,所以這件事情沒有誰錯誰對,而我把全部責任推向先生。
平時我們經常說情商,其實就是情緒智商,一個人的情商高,並不是說他/她會說話,會取悅別人,八面玲瓏各種人際關係處理的好,而是在當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她都能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根據認知金三角,一個人的情緒會直接引導他/她的行為,當一個人有積極情緒時,那他/她會產生正能量行為,當一個人懷有消極情緒時,那他/她一定是負能量行為,所以你當下表現出來的行為,直接反應你當下的情緒和能量。
這樣一想,我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想談下對情緒的認識:
1、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沒有情緒的是機器人。
因為人不是孤立的,是社會所有關係總和,自古以來人類就是群居高級動物,所以我們需要社交,有社交就有分歧,這是很正常的,有贊同的、也有不贊同的,但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所以別人的態度、行為會影響你的心情,而心情其實就是情緒的一種。
2、情緒吃軟不吃硬。
面對情緒的時候,你越抵抗它,它越頑固,如果你去接納它,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先生本是好意幫我準備水果讓我休息下,而我把他的好心當壞事,我看到的是電腦壞了,我什麼都沒做,居然要承擔20%的責任,在這點我接受不了他的指責,所以句句力爭,最後我們吵架,但如果當時我接受當下這一糟糕的結果和自己煩躁不安的心情,和先生共同想辦法搶救電腦裡的資料上,就避免了爭吵。
3、情緒是我們的幫手,不是絆腳石。
情緒會幫我們表達內心需求,只不過我們有時候錯誤解讀或許忽視了它發出的信號,所以才導致錯誤的行為。我三歲的孩子頻繁關電腦,而我最後一次警告他再關電腦就把拼圖丟掉,此刻我已表現出來不耐煩的情緒,而我卻沒有正確地去解讀它。
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們更多的是察覺和管理,一個成熟的人只有恰當地、健康地表達好自己的情緒,不給人添堵,在工作中、生活中,他/她會更具優勢,因為一切事情的處理都是基於人際關係的處理,凡事以人為本。
對待他人的情緒我們則是感知和應對。感知他人的情緒我們可以多觀察,多換位思考,以同理心的方式去對待,遇問題多假設,時刻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是傷害到了別人,要馬上道歉,要時刻牢記我們的目標:和諧溝通,合作共贏。
人之所以會有情緒,很大一方面是需求得不到滿足,一旦情緒上來了,講再多道理,解釋再多都沒用,我們不是跟別人吵架,也不是顯示自己多麼會講道理,你必須找出正確的策略挖掘他人的真正的需求,他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做才能讓他的情緒平靜下來並且幫他實現他的需求?
這樣一想,我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跟孩子道歉,抱抱他,跟先生道歉,謝謝他幫我用吹風機吹電腦。而在今早起床後,居然發現電腦上還放了包幹燥劑,然後看到好多散包的旺雪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