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真的能避免家庭暴力嗎?

2020-08-27 百年酸爺

或許每個女孩都有一個夢想,嫁給白馬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可現實並非如此美好,人總有打眼的時候,如何才能預防男人出現婚後暴力呢?

在結婚前,兩個人就要約法三章,告訴對方不能發生家暴行為,當出現爭吵的時候,按照約定有一方必須叫停,或者把約法三章的內容讀一遍,這樣就會化解很多的爭吵,不至於讓問題更嚴重化。


夫妻兩個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互相尊敬,互相愛慕,一方生病了,另一方要盡心的去照顧,不要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相互尊重對方的父母,不能讓對方感覺到失落,冷落,這樣兩個人感情比較深的話,家暴就不會發生了。

夫妻兩個人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多商量,溝通,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壓抑在心裡,讓對方去猜,尤其是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壓力特別大的時候,更應該告訴對方,互相分擔一下,這樣就不會因為壓力大心情煩悶,而感覺對方不理解自己,發生爭吵,發生家暴了。

當夫妻一方因為心裡不滿,開始叨叨時,另一方要努力的克制自己,保持冷靜,要多想想兩個人是夫妻,告訴自己不是什麼大事,叨叨,發洩一下就會好了,告訴自己家沒有道理可講,是講愛的地方,選擇忍受就會避免家暴的發生了。

兩人發生矛盾爭吵的比較嚴重了,都開始了不顧感情的說出最傷人的話語後,有一方不想爭吵了,選擇了沉默,另一方也要及時的選擇見好就收吧,不要再得寸進尺了,否則就會爆發一場家庭戰爭了。

當兩個人因為矛盾,剛開始爭吵時,還沒有達到激烈的言語傷人時,另一方要及時的離開爭吵的現場,離開家裡,這樣不在一起爭吵了,自然就不會發生家庭暴力了。


作為女性,應該很清楚自己丈夫的性格的,兩個人發生爭吵的時候,女性不要說出侮辱人格的言語,發現丈夫情緒不對,已經很憤怒,或者開始動手摔東西了,女性就不要再激怒對方了,丈夫摔東西,說明他愛你,不會發生家暴,但如果女性反而不理解,變得不可理喻的,家暴就會隨時發生。

當爭吵結束後,兩個人和好了,要針對爭吵做出反思,各自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吵,遇到問題,遇到了爭吵兩個人應該怎麼辦,商量出好的方法來,這樣沒有了爭吵自然就沒有了家暴。

男人應該理解女人,女人都喜歡叨叨,也總喜歡抱怨,當把自己心裡的委屈說出來後就什麼事情也沒有了,所以不管女人說得對與不對,男人都要認真的傾聽,做個傾聽者,度量大一些,不要和女人進行計較,這樣就不會爭吵,更不會發生家庭暴力了。

我國古代男尊女卑,這樣的思想在一些地方還有,避免家庭暴力首先要互相尊重,放下誰尊誰卑這種想法,有問題一起解決,建立這種解決問題的習慣,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家庭暴力要離婚嗎?怎麼樣才能避免家庭暴力?
    不管是正在談戀愛的女性還是已婚婦女,一定要非常重視家暴,尤其是當家暴發生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甚至最好在婚前就做好相關措施來避免家暴 受到家暴也離婚嗎?因為家暴而受到傷害的是你,其他人甚至是父母在大多數時候也不過是本著寧拆一座廟不拆一個婚姻的原則勸你原諒對方而已,如果你真的是為了以後自己可以不再遭受到家暴,可以活的開開心心的,就一定要痛痛快快地選擇離開,千萬不要試圖相信家暴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
  • 對暴力Say No!別人的家庭暴力我能插手嗎?
    這部劇講的是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創傷如何在愛情中治癒的問題,尤其中間談到了家庭暴力。家庭的虐待對孩子來講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創傷,我在過去的經歷裡面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個案。很多時候當事人一說話他們就開始痛哭,我也覺得很無奈。
  • 家庭暴力的現象如何避免?
    婚姻登記部門作為主持家庭締結的法定部門,應該嚴格依據婚姻登記程序和婚姻登記辦法辦理婚姻登記,監督和防止以閃婚及騙婚為手段謀取私利的婚姻締結。社區應設置家庭糾紛調解小組,對暴力家庭有較深的了解,主動上門規勸和好。這種由調解小組作為理性的中間人的調解方式,有利於積極引導夫妻雙方或家庭成員消除誤解,重歸於好。這樣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做到家務不出組,集體組織就能解決。
  • 家庭暴力的心理機制及應對方法
    近年來,關於家庭暴力事件的報導越來越多,當下的人們也變得更加勇敢,一部分女性已經跳出三從四德,嫁雞隨雞的傳統思維,在遭遇暴力時敢於發聲亦敢於反抗,但是還有更多的女性仍在苦苦忍耐,感懷命運多舛。但是遭遇家暴真的只能用命不好或者運氣不好來解釋嗎?答案是否定的。
  • 淺談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會造成死亡、重傷、輕傷、身體疼痛或精神痛苦。
  • 家庭暴力是前世因今生果?聖嚴法師:不對
    但是多數人勸合不勸離,都說夫妻是相互欠債,所以要多忍耐。真是這樣嗎?聖嚴法師答:不對,把家庭暴力說成是前世因、今生果,這是非常消極的,對改善現實既沒有幫助,且錯用了因果觀念。但如果真的為孩子著想,就應該想到,這樣吵吵鬧鬧、充滿暴力的家庭,適合孩子成長嗎?難道他們不會擔心受怕嗎?在家庭暴力陰影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造成心理上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勸這位太太:「既然婚姻無法挽回了,為了孩子,還是離婚吧!」從我的立場,當然勸合不勸離,夫妻之間有問題應該好好溝通,不要輕言離婚;但如果真的無法相處,離婚也是一種處理的方式。
  • KDC知行華夏:遠離家庭暴力 共建幸福家庭
    2018年,根據不完全統計,35.7%以上的中國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問題,而90%以上的受害者為女性。2018年杭州市婦聯曾做過一個家暴的調研,結果顯示大眾對家庭暴力的認知還存在局限性,缺乏對家庭暴力前期徵兆的了解,比如: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長期不理睬對方」不算家暴。
  • 家·法 小課堂|家庭暴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最高法院對家暴的司法解釋為:家庭暴力為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骸,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每個孩子都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他們如同父母身上的肋骨,和父母息息相關、相互依存。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大到超乎你們的想像。一拳打下去,打碎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 家庭暴力,社會細胞的致癌物
    其實,這是她的錯嗎?即使如傳言所說她真的出軌了系主任,就該被揍得鼻青臉腫面目全非嗎?我絕不認可,首先,男女朋友也好,夫妻也好,都不是物品,而是活生生的人,並沒有這個人所有權屬於誰的說法,法律也不支持出軌要遭受什麼刑事和民事責任,那麼如果因為出軌而實施暴力,本身就是濫用私刑,出發點無非就是佔有欲太強。
  • 對家庭暴力說「不」!山西明確家庭暴力處置實行首接負責制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山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西省家庭暴力預防和處置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將於2021年3月1日起實施。《辦法》中明確,對家庭暴力投訴、反映或者求助的處理,實行首接負責制。
  • 家庭暴力的發生與識別
    近幾年由於相關新聞報導和影視作品的不斷增多,讓家庭暴力這個隱秘的話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提到家庭暴力,《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馮遠徵所飾演的安嘉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外表溫文爾雅的男人在家裡卻是一個施暴者。每年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婦女暴力日,在此,我們需要認識到家庭暴力,儘早地識別出有暴力傾向的伴侶,並學會及時應對、勇敢反抗、保護自己。
  • 什麼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有哪些形式?
    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 家庭暴力——暴力的就是你對婚姻的卑微乞討
    在所有的人身傷害中,家庭暴力的傷害最具有持久性,而這樣持久的暴力傷害緣於受害者的忍氣吞聲和施暴者的人性扭曲,往往家庭暴力的主導者在他人面前和顏悅色,卻在不被人知的房間角落裡宣洩無休無止的心理病態。不過是周大姐沒有在他趕回來的時候把飯菜準備好,丈夫直接開吼:「你這人能做什麼事?一個人在家能有啥事,我吃了飯下午還要去忙,你難道不知道嗎?我都到家了你連菜都還沒開始炒!」
  • 公益律師保文靜:家庭暴力不是所謂的「家務事」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民法典的實施,對遭受家庭暴力的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有了更強大的保障。」已從事法律援助工作16年的寧夏婦聯公益律師、寧夏婦聯權益部掛職副部長保文靜當天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家庭暴力絕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謂的「家務事」。保文靜走上公益律師之路,源於一場她親眼見證的家暴。
  • 我省立法對家庭暴力說「不」
    本報訊(記者魏巍)1月1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西省家庭暴力預防和處置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受害人遭遇家暴,可通過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臨時庇護等多途徑尋求救濟。《辦法》將於3月1日起實施。
  •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上演,比打罵更可怕,家長卻渾然不知
    在你眼裡,什麼樣才算是家庭暴力?提到家庭暴力,可能很多人眼裡的家庭暴力就是大打出手,給孩子造成傷害和痛苦;產生暴力行為才算是家庭暴力,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屬於暴力範疇,他們在悄無聲息的傷害孩子,而孩子內心卻不自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新型家庭暴力。
  • 家庭語言暴力危害不容忽視
    【新聞隨筆】「你心裡沒點數嗎」「這點活都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早知道就不生你了」「你是豬腦子嗎」……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在社交平臺上,「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的閱讀量高達800多萬,話題頁面下是一條條「血淚控訴」。這些像刀子一樣的話,不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而正發生在家庭這個小單位中,產生於最親密的人之間。
  • 除了拳打腳踢,還有這些家庭暴力?
    惡意降低生活費是家暴嗎?不動手光動嘴辱罵家庭成員是否構成家暴?除了拳打腳踢等傷害身體的暴力行為外,侮辱、謾罵、恐嚇、惡意降低生活費等精神暴力和經濟控制行為,也屬於家暴行為,被嚴令禁止。  惡意降低生活費也算家庭暴力  小琳和小亮是一對夫妻,兩人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
  • 十四歲學生殺害老師,我們該如何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
    蔡某某的舅舅稱:「一開始我也沒在意,認為一個小孩能出什麼事。我覺得誰也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正在想辦法補救,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對社會有危害。」  是啊,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對社會有危害,況且他們還未成年,年僅十四歲。  在為受害者心痛之餘,我們不禁思索,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如此極端事件的頻發?孩子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做出暴力犯罪的行為?
  • 除了拳打腳踢 還有哪些家庭暴力?
    惡意降低生活費是家暴嗎?不動手光動嘴辱罵家庭成員是否構成家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頒布5周年之際,1月11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反家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在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除了拳打腳踢等傷害身體的暴力行為外,侮辱、謾罵、恐嚇、惡意降低生活費等精神暴力和經濟控制行為,也屬於家暴行為,被嚴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