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
周末回老媽家吃飯,聽到老媽講對門鄰居遇到的糟心事,對門王老伯育有三兒一女共四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在外地上班,小兒子在家開餐館,最小的女兒也早就成家。本來王老伯算是個有福之人,兒女都成家,老兩口有退休金,也能自給自足,生活過得去。
可自從老伴突然中風癱瘓之後,王老伯的生活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老伯自己也有多年糖尿病,他就給幾個孩子提出,能否輪流跟隨孩子一起生活,在誰家住工資就全給孩子支配。可誰知孩子們竟沒有一個同意的,不是說工作忙,就是說房子小擠不開。
老伯無奈,退而求其次說,那就每個孩子掏點錢,家裡請個護工保姆,專門護理癱瘓的老伴,老伯自己每天再請個小時工,只幫著做做飯,保潔衛生。這兩項費用再加上老兩口的日常生活費用確實不少,老兩口的工資根本不夠。
可誰知令王老伯寒心的是,幾個孩子竟然因為錢的事翻了臉,幾年前的舊帳全翻了出來,老人曾多給誰家,誰家又吃虧了,吵得不亦樂乎。
最後鬧到社區出面來調解,調解員說,老人現在的生活遇到了困境,先解決老人目前的生活問題。可四個孩子誰也不肯讓步,最後調解陷入了僵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調解,每個孩子才願意象徵性地掏點錢出來。
最後王老伯淚流滿面,黯然離開社會調解室,在場的鄰居們也是唏噓不已,搖頭嘆息。確實,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看到子女不盡贍養義務事情。
兒孫繞膝,四世同堂,這副畫面曾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描述的幸福家庭的寫照,可隨著社會進步,這種大家庭越來越少見了。更多的是三口之家、丁克家族、單身公寓,以及空巢老年家庭。
根據全國老齡辦統計,到2020年,中國 60歲以上老年人已到2.55億人左右,佔總人口比重17.8%左右;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1.18億人左右,老年人的生存問題已經成了社會大問題。
由於7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較多,一對夫妻要照顧四個老人,不是不想照顧老人,而是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和金錢去照顧老人,傳統家庭中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受到了社會現實壓力的巨大衝擊。
1、精神生活失落感與日俱增。
①退休之後,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回歸家庭,由於社會角色的改變,心理上會有失落感,嚴重的會脾氣驟變。
②孤獨感日增,由於和社會漸漸脫節,社會活動減少,每日生活單調,導致空虛寂寞,會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
③再加上身體健康問題,身體機能不斷下降,衰老問題與日俱增,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恐懼感。
2、物質生活方面,心有餘力不足。
雖然城鎮老人大多有退休金,而且工作一輩子也有積蓄,但由於身體的原因,他們很難去遠路購物,只能在附近小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再加上老人的消費意識相對謹慎保守,導致他們銀行幾十上百萬,生活只在溫飽線。
3、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大多都有慢性病。
現在的老年人,都經歷過困難的五六十年代,身體底子差,再加上中國的父母大多勤勞肯幹,吃苦耐勞,身體透支多。而且幾乎都是多子女家庭,常年的辛勞再加上身體自然的衰退,幾乎所有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甚至有些病靠常年吃藥來控制。
這樣的老年人,能維持生命、基本自理的正常生活已經不容易,至於追求老年更美好、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有時候真是一種奢望。
1、現代人追求自由、獨立,現代家庭越來越小。
在城市,四世同堂的家庭幾乎絕跡了,從七十年代末至前幾年,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子女。
①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獨立自由更是現代人追求的精神生活之一。
②交通運輸的發達,更多的子女離開父母獨自居住,有的甚至跨越城市,讓年邁的父母更是老無所依。
2、養老觀念的改變。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中華傳統美德養兒防老等觀念逐漸弱化,尤其是現代的子女,對養老觀念越來越淡化。而一些老年人,也受過高等教育,養老思想有些轉變:養老不靠子女,不給子女增加麻煩,在老年人中也得到了很多認同。
雖然不少老人們最希望和兒女們住在一起,但是社會現實表明,很多的家庭達不到這種要求,比如子女在外地工作、居住面積狹小、兩代人生活習慣觀念的差異不可調和等原因,造成老年人雖不情願,但還是依靠於社會、養老機構來養老。
3、社會機構養老服務缺口大。
現在的養老機構,可以為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雖不是健康老人們的首選,卻也是一床難求。天價的私人養老機構,老百姓望床興嘆。
公辦的養老機構,申請已經排到了n年後,還不知有生之年能不能等到。社會機構養老服務缺口大,普及不到位,造成養老需求和市場服務的不對等,形成一些矛盾亟待解決。
因此,各種矛盾造成了現在養老困局。如何破解養老難題,是擺在全社會,更是擺在現在年輕人面前的一大課題。現在的我們,終將老去,終將和他們一樣,一步一步走向暮年。
如何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讓孝親敬老的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有的學者提出,根據中國現實情況,提倡以居家為主、社區輔助、機構兜底的養老模式,使老年人可以得到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
1、居家養老為主流,子女問候不能斷。
如果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老人們還是居家養老最舒服。中國人普遍都有落葉歸根的家園情結,在家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仍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也體現出中國人對家的眷戀與堅守,
作為子女,要經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他們,主動給他們找點事情做,讓他們感覺自己還有社會價值,減少被社會、被子女拋棄的負面情緒,即使身處外地,子女們隔三差五的電話,也是父母最好的營養品。
2、調整心態,人老心不能老。
①即使是在家養老,老人們也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 ,學會自我排解,看開子女遠去的事實。
②人雖變老,但是心態要保持年輕,比如老年人要積極學習、利用網絡,方便與子女聯繫,學會購物、刷劇、看新聞等等,開拓自己的視野。
③閒暇時間上公園,尋找樂趣,要讓自己的生活處於一種積極而健康的狀態之中,身體狀況也會隨之改善。
3、正確看待養老機構。
有的老年人有老觀念,認為只有子女同住才是養老,到養老機構去,都是被子女拋棄,覺得是丟面子的事。其實,從社會發展趨勢看,專業化機構養老肯定是今後養老的最佳途徑,所以老年人也要與時俱進,轉變自己的舊思想。
不管選擇什麼樣的養老模式,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不能丟,作為年輕人的我們,無論是在老人身邊還是遠在另外的城市、國家,心底的關懷永遠比錢更重要,每天的問候電話,遠比營養品更讓老人欣慰。
要讓他們知道,子女永遠在他們身邊不遠處,因為現在的老年人就是我們將來的模樣,善待他們,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