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寫道:「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不是一路人,就別同行了,就算你卑微到塵埃裡,也沒有人喜歡你。
遇到三觀不合的人,不必強作歡顏,學會悅己,做真實的自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人,就會遇到什麼人,也會加入有共同語言的圈子。如果遇到合不來的人,真的不必常來常往。那些三觀不同的朋友,其實是陌路人,就好像你走路的時候,遇到了路人甲、路人乙,如果你不和他打招呼,根本就不會認識,只是擦肩而過。
三國時期,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同學,但是兩個人的人生目標不一樣。管寧一心研究學問,好讀書;華歆貪圖富貴,無心讀書。有一次,一個大官坐著馬車路過,管寧全神貫注看書,不予理會,華歆卻丟下書本,去追馬車。等華歆回來後,管寧把兩個人同坐的蓆子割斷,從此兩個人「斷交」了。
人生目標不一樣的朋友,如果你和他常常聯繫,反而會拖累你。時間長了,兩個人的層次不一樣,發展的方向不一樣,走的路不一樣,各奔東西,才是最好的結局。相處很累的朋友,其實是三觀不合。
聰明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奮鬥,互幫互助。比方說,你要做水果生意,就和果農、商販打交道,掌握水果行業行情,拿到好的訂單。你還要和講信用的人多交往,遠離那個背信棄義的人,失去了誠信,你的生意肯定做不成。
「一根筷子,輕輕就折斷,一把筷子,怎麼也折不斷」,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是不要朋友,而是別走錯了路,別交錯了朋友。相處不累的人,再多也不多,相處很累的人,一個也嫌多。
我去旅遊的時候,遇到一對夫妻,他們在爭執不休。男人說:「我們先爬山,看看山頂的風景,再回頭去山腳的廟裡逛一逛,放鬆一下心情。」女人說:「路過廟宇,卻不燒香,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先去廟裡逛一逛,再去爬山。」
夫妻去旅遊,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是他們卻真的不開心,兩個人的想法,總是無法達成一致。後來,男人去爬山,女人去廟裡燒香,兩個人互不打擾。
三觀不合的夫妻,最好的結局,也許就是「互不打擾」,不管誰先開口說話,都會讓對方很不開心。不管夫妻相處多久,都沒有心有靈犀的感覺。
昨天,我的同事李佔偉離婚了。他說:「每天回到家,聽到她說的第一句話,我就煩躁不安,恨不得打她一巴掌。」我說:「怎麼啦?夫妻沒有緣分,好聚好散,別打人啊。」他說:「每天下班回家,她都責怪我賺錢太少,說我不如隔壁的老李,不如樓上的小張。」
男人在外面工作,真的很累,不是工作累,而是心累。出門看臉色,看天色,在別人的屋簷下「躲雨」,只能低頭。被上司罵幾句,扣工資,也是常事,但是為了這個家,有什麼辦法呢?如果回家的時候,還要被責備,那麼一天到晚,還有心情過日子嗎?
沒有人想離婚,但是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不離婚,還能怎樣?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就算進了一家門,還是要捲鋪蓋走人。
有一個年輕人,在樹林裡迷路了,又累又餓,忽然看到樹林深處,有一個小廟,他趕緊跑過去。小廟裡並沒有人,但是有一個小廚房,裡面有麵條,還有柴火,房頂上掛在一個塑膠袋,裡面有火柴。眼看天色已晚,年輕人只好打算在小廟過夜。
年輕人自己煮了麵條,雖然沒有一丁點油,麵條也有點黴味了,但是他覺得,這是有生以來最美味的麵條。夜深了,他透過小廟的門,看到了星星,銀河若隱若現,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銀河。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老和尚走進來,因為這一天是初一,小廟需要清掃和燒香。年輕人如遇救星,大聲問:「師傅,下山的路,怎麼走。」老和尚說:「這裡道路崎嶇,岔路口很多。你隨我來吧。」
一路上,兩個人說了很多話。年輕人問老和尚:「師傅,這裡山高路陡,有沒有指路牌,你是如何找到小廟的?」老和尚說:「因為我一直是一個人走路,所以我必須記住所有的路。」
老和尚反過來問:「年輕人,你為什麼會迷路呢?」年輕人說:「我去任何地方,都是父母陪著,他們會幫我。只是這一次,我任性了一些,獨自出門旅行,結果就迷路了。」老和尚嘆息道:「哎,都是愛,惹的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每個人要走的路,不一樣。順著別人走過的路,可以走得很輕鬆,但是你也會迷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出路。
俗話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生路上,你會遇到很多的人,也有人陪你一程,但是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的人,幾乎沒有,也不必強求。
有人說:「所謂合適,大概是:三觀相似,興趣可以不同,但決不幹涉對方;有話聊,相處和獨處一樣自然;這一路,你是你,我是我。不是沒你不行,但有你更好。」
只有合適的人,才配得上你,三觀不同的人,永遠不是一路人。
往後餘生,走自己的路,珍惜同路人,放手陌路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