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顧城說: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到了一定年紀後,才發現相處不累,久處不厭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相處舒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
相處舒服,同頻共振
古語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的關係,是高山流水,如遇知音。不好的關係,當好聚好散,相忘江湖。
伯牙的琴音嫋嫋,世人只知好聽,唯有路過的樵夫子期,聽出了泰山之巍峨,江河之浩蕩。
真正的知己,頻率一致,三觀相合,不用太多言語,不用太多討好,自有悠悠琴音,深入彼此之心。
三國時期,管寧與華歆是同學,讀書時同坐一張蓆子。
可是,關係再好也有差異。比如外面有貴人的馬車經過時,華歆便出去湊熱鬧,但管寧不理這些,一心讀書。
那天華歆回來後,管寧將蓆子分開,平靜地說了句:從此,你不再是我朋友。這就是割席斷交的故事。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太過決絕。但其實一件小事,亦可見彼此的追求不同。
人與人相處愉快的本質其實是:跟你在一起,我不用改變那麼多的原則。
三觀不同,不必強融。硬要和三觀不同的人湊在一起,難免違心遷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折磨。
人生很貴,請把時間留給相處舒服的人,頻率一致,才有最美的共振。
相處舒服,暱而不狎
唐代女詩人李冶云: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最高處最明亮的是日與月,最親近與最疏離的也是夫妻。
夫妻是如此,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
關係再好,若是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便會不可避免地相互幹擾;言語之間不知尊重,也會漸漸產生隔閡。
生活中,總有人打著「關係好」「性子直」的旗號,說話口無遮攔,一時心直口快,消耗的是長久維繫起來的感情。
真正有分寸的人,能做到嘴上有尺,心中有度,給彼此留出足夠的個人空間。
最能解渴的,莫若一杯水。最舒服的關係,莫過於淡而不膩。
文學家梭羅曾寫道:我們生活得太擁擠,以至於缺乏彼此尊重。
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這一點,恰到好處地把握分寸,出於善意地保持距離。
這種分寸感,並不是冷漠傲慢,而是不越界。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不侵犯他人的邊界,同時保住自己的底線,才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相處舒服,無言也暖
作家林清玄曾說: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
有時候,和一些人單獨相處,一旦沒話說了就會尷尬,會沒話找話。
但真正舒服的關係,既可以講廢話,也可以不說話,沒有尷尬,因為懂得。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東坡被貶黃州之時,夜裡的月光悄然入戶,他欣然起身,與友人張懷民一同散步賞月。
月光如水,竹柏的光影如水中的藻荇,心中雖有萬千思緒,但無需多言,彼此異能領會。
那一夜的孤獨,那一夜的無言相伴,就如星光,足以點亮漫長幽暗的時光。
相處舒服,無言也暖。有時候,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心靈的契合。
歷世事艱難之後才明白,人生有太多事難以向外人道也。比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傾聽。
心靈的交契,無須多言;費力的感情,不必勉強。
始於性格,久於舒服。隔天涯之遙,而不生疏;居咫尺之地,而不狎暱。相處舒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