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ibyl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提起北歐都帶著一種羨慕的語氣。
「北歐有『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教育醫療全都免費,就算沒有積蓄也不會有壓力啊~」
「北歐薪資高,假期多,產婦有480天的帶薪休假,連奶爸也有假期呢~」「北歐的海鮮又多又便宜,他們連生蠔泛濫都能視為一種災害……」
在很多人眼中,我們熬著夜脫著發奮力追求的完美生活,不過是人家的日常。
而在更多人的認知中,北歐人的高幸福感其實是源自他們自有的高福利保障。
但一位在北歐生活了十餘年的朋友羅敷告訴我,北歐的高福利並不能解決人類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北歐人之所以看起來輕鬆快樂,是因為他們深諳一些獨特的處世哲學。
零下一度的物質欲望,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像高曉松在某篇文章中所說的:
「那裡的人不聊金錢,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讀過什麼名校。」就連扎身於生活深處的擺渡車司機都豁達到「淡泊名利」。
朋友羅敷告訴我說,傲嬌的北歐人,不需要用奢侈品來為自己增色。哪怕在石油儲量不容小覷的挪威,也鮮少能在馬路上看見豪華轎車爭奇鬥豔。
北歐人的生活裡,極少追求表面的繁盛。對於他們來說,任何可以貼上標籤打上價格的東西,在他們眼裡價值已經打折。
他們更注重那些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價值,比如愛,比如信任,比如志同道合的價值觀,甚至是一小時能跑10公裡的身板。
在北歐人眼中,車只是代步的工具。為了低碳環保,街上隨處可見騎單車出行的人。
他們並不會以財富的多少論地位等級,所以也極少像我們一樣對高薪工作有著熱烈的渴求,更不用說會有攀比工資所帶來的壓力。
但北歐人的佛系也僅僅表現在冷淡的物慾上,他們對於生活品質和精神富足的追求,絕不會鬆懈半分。
如果結婚會降低生活品質,他們就選擇不結婚;如果因為買了房而不敢輕易換工作或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工作,北歐人寧可一生居無定所。
相比於財富的積累,他們更注重精神層次的修煉。
北歐人愛讀書,電車上,咖啡館裡,草坪上,到處都是讀書的人,大大小小的書店隨處可見。他們選擇開始一段友誼,往往不會因為對方多有錢,很可能是他恰好讀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所以,在北歐,至少在瑞典,可以說沒有上流社會,只有拼人品、拼才能的主流社會。
對生活做減法,才能重新拿回駕馭生活的主導權
當我們講極簡的時候,不僅是家居的極簡、飲食的極簡,更是信息的極簡、人際的極簡,最後達到精神的極簡。——《越簡單,越美好》
1.物質做減法
世界上怕是再沒有哪個地方,比北歐更怕繁瑣。看看他們的居住空間就知道,黑、白、灰是C位的主色調,房間裡的東西能有多少就有多少。
羅敷的鄰居索尼亞太太的客廳,就是標準的極簡空間——除了陽臺上的花、四壁的圖書、一盞落地燈以及圍著壁爐的一張矮桌子和三張椅子,可數的三張地毯和一把搖椅外,別無他物。
朋友艾娃的家裡的東西更少,就連餐具也是人手一份,再無多餘。偶爾有家庭聚會,賓客們都需要自帶餐具。
這並不是北歐人吝嗇,而是他們秉承的一種生活原則——Lagom(剛剛好)。
由於北歐五國地處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理條件和氣候的限制,使得北歐地區可供用於生活的物質資源少之又少,一應的吃穿用度都要靠進口。長此以往,北歐人養成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傳統,生活十分節儉。
錢不必太多,夠用就好;衣服不必大牌,適合舒服最重要。屋子也不必太熱,保暖就好等等。
近兩年,北歐「剛剛好」的概念傳入我國,對於喜歡買買買的國人,「極簡生活」逐漸變成一種流行。人們一面在雙十一等折扣日摩拳擦掌,一面張羅著要斷舍離。
但北歐人所倡導的極簡,可並不是單純的主張「什麼都不買」或者「不管不顧丟丟丟」,而是在捨棄的過程中,分辨哪些是廢物,哪些還能物盡其用。
正如《越簡單,越美好》中所說:
「在精簡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更加明確想要什麼。目標變得明確,生活也將變得清晰。擺脫了物質的束縛,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享受生活的自由。」
2.信息做減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上每天不斷更新的新聞訊息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各式各樣的手機APP分散著我們的精力,消耗著我們的時間。
以往追求信息多而全的媒體平臺現在都開始幫受眾篩選精揀信息,或利用大數據精準推送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或者乾脆請專家講師降低內容的理解成本,幫讀者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
但這些信息對我們而言都是必要的嗎?我們真的能從中汲取大量有效的知識嗎?我們是否想過,被動地接受過多的信息,很可能會削弱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我們開始變得依賴各種APP推送的消息向我們展示周圍的世界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把我們感知世界的權力交給了一個毫無感情只知道匯聚信息的機器。
於是親朋聚會變成一群人圍著飯桌刷手機,下班回到家,老公孩子也拿著手機低著頭各玩各的,沒有任何交流,仿佛像進了另一間辦公室。
打開消息APP,生怕自己錯過了當日的熱點;打開購物APP,生怕沒趕上促銷活動……,這些形形色色的App為我們提供了無盡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開始篩選並刪除手機內多餘的APP吧,並試著放下手機,抬起頭和我們身邊的人聊聊天。這並不是和新科技隔絕,和時代脫軌,而是通過這個過程,找回我們失落已久的時代感知力。
找出那些真正有用且引領我們的生活大步向前的App,我們真正想要的便利生活才會脫穎而出。
3.人際關係做減法
在社交方面,北歐人是出了名的「社交恐懼」,前段時間他們在車站候車的排隊場面還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芬蘭人在公交車站等車的時候,仿佛南極企鵝在大風雪中禦寒的樣子:
大家都精準地計算好彼此的間距,一個蘿蔔一個坑,沉默而內斂地站著,不要交談,也要避免與他人的目光直視。
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認為多結交一些各領域的朋友總不是壞事,在各種社交場合裡,從不吝嗇向對方遞出微信添加好友的二維碼,而驗證通過後開啟的又是長時間的沉默,偶爾朋友圈點個讚,過年過節群發個祝福就算是聯絡了感情,但是卻仍然把聯繫方式囤積在自己的通訊錄中,以備不時之需。
而在北歐人眼中,這種帶著功利主義色彩的社交,並不一定在日後的生活中真正可以為你所用。你認為重要到人生會重新修訂的一次談話,其實在別人那裡不過是一杯酒的應酬!
所以懂得分寸的北歐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安靜而內斂的。連坐公交車都要一個人一排座位,身邊最好不要再坐其他人。
瑞典的公交車上,幾乎沒有人與他人同坐一排。
與其說他們不擅長社交,不如說北歐人更擅長獨處。有距離的相愛,是北歐人人際交往的理論核心。他們需要一點時間,來完成日積月累的自我精神體系的構築。
一個有精神內涵的人,常常自我探索與反省的人,才有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專注做事的能力、成熟地愛一個人的能力,以及對整個家庭和社會負責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與每天獨處的習慣分不開的。
認真生活,專注工作
1.有計劃的生活更自由
羅敷說,雖然在北歐生活了這麼久,仍然對北歐人對待生活的認真態度和只要決定了就很少輕易放棄的堅持感到訝異和由衷的敬佩。
北歐人喜歡為生活制定各種計劃,他們認為「有計劃的生活更自由」,而且對既定計劃的執行,幾乎有著強迫症般的偏執。
對於不在計劃內的事情,北歐人通常不會答應。但是如果答應了,哪怕經歷千難萬險,也一定會踐行諾言。這就是北歐人的交往原則。
他們認為,有時候,讓人疲累的不是有計劃的生活,而是沒有計劃的生活。
別人一個電話你就到,或者隨便地應約,又隨便地爽約,這樣的你在朋友那裡是得不到尊重的。隨心所欲的生活看似自由,其實極大地消耗著人的時間和精力,你連自己每天要做什麼都不清楚,每天不敢拒絕加班,下班後懶懶地往沙發上一躺。
你以為你為生活奮鬥了,其實你沒有。
2.專注,是引領你通向成功的一束光
北歐人不僅在生活中如此認真,工作上亦是如此。雖然身在高福利國家,但對待工作絕不馬虎。面對想要完成的事情,心無雜念,投入十二分的精力。
羅敷的瑞典廚師朋友麥克,立志要成為米其林大廚。
為了體味世界各地著名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各個風味,他白天在餐館工作,晚上騎單車送報紙,奔波在凌晨三點的大街小巷賺旅費;為了擺盤的美觀,專程在日本生活兩年,學習日本人的插花藝術和禪意境界。
用了十年時間,一路從負責整理蔬菜、汁料的打雜,升為副廚、廚師,最終如願成為一名米其林三星的大廚。
當羅敷問他十年磨一劍的心情如何時,麥克雲淡風輕的答道:「當你知道三文魚的105種吃法的時候,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
這是北歐人身上的執拗,也是難得的專注。
3.慢慢來,比較快
在表現專註上 ,北歐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慢。
明明三天可以搞定的活,非要一周甚至更長;明明可以齊頭並進的三個項目,卻非要閒置兩個,一個一個慢慢進行。
這在講求高效率的我們看來,好像是被高福利慣出來的拖延症,但在北歐人眼裡,這叫「慢工出細活」。
對多個方案進行多次的模擬實踐,收集充分的數據參考,才能保證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萬無一失,避免二次返工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如此慢慢來,可能真的比較快。
自律,讓生活品質始終如一
北歐之所以被比喻為幸福的世外桃源、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每個人多有錢,家庭有多富足,而是因為人的素質。
絕大部分人的高度自律,才是北歐社會為世人稱頌的最寶貴的財富。
自律成就了北歐社會的文明、整體的富足和重精神輕物質的豐富精神內涵。如果沒有高度的自律,北歐的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經濟模式恐怕一天也實行不下去。試想,到處都是偷稅漏稅、或是不上班等福利救濟的人,高效經濟模式如何運轉?
在如今的北歐,路不拾遺仍然是一個美好的傳統。讓路人掉的東西待在原地,已經是北歐人對待失物的一個約定俗成的「套路」。一串鑰匙、單只手套、各種小毛絨玩具等,看見的人都會繞著走。不是北歐人冷漠,而是為了方便失主順原路回來尋找。
再比如瑞典的公交車,無人監管,靠自覺刷卡或自動售票機買票。偶爾有工作人員抽查,一個月也碰不到兩回。儘管如此,卻很少有人逃票。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張票25克朗,逃票的罰款卻是票價的40倍。而更得不償失的,是會在逃票者個人信息裡記上一筆,日後凡涉及誠信的問題,都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僅如此,每年9月的龍蝦節,捕撈者都會嚴格按照當日的限捕斤數捕撈,不小心超過的斤數,都一定要在深海海域放生,哪怕周圍並沒有人監督。
北歐的牧場裡永遠不會提供過期的牛奶給生產方,保證出現在人們餐桌上和孩子們的學校、幼兒園裡的,永遠是百分百新鮮的純牛奶。
超市裡過期的食品一定會被處理掉,哪怕是做成動物食品用來磨牙也不行。
正是這種自律,讓北歐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甚至是人與商家之間有著強烈的信念感和信任感,才會讓北歐人的生活品質不會輕易地向利益妥協。
如此看來,北歐人們的生活之所以幸福,不單單是因為國家高福利的保障,更多的是他們對待生活認真的態度,對於生活品質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所以,要想獲得北歐式的幸福,只在表面上效仿北歐的家裝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從自身做起,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要通過不懈的努力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重新拾起駕馭生活自信與自由,並不斷追求精神上的豐盈與滿足。
甚至就像羅敷在她的新書《越簡單,越美好》中所說的:「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本書及其暢銷前作。
書中,羅敷將她10餘年在北歐生活的所見所聞,結合生動真實的故事,展示了一個最原汁原味的北歐生活日常,試圖向我們揭示這個神秘國度的幸福密碼。
願我們能從中尋到幸福的蹤跡,最終擁抱屬於自己的美麗生活。
文 / Sibyl 作者的豆瓣主頁地址:
https://www.douban.com/people/78763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