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讓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

2020-09-19 NIKO娜丫頭

生活中你是否會因為這些事情而 苦惱:太太抱怨丈夫什麼都不幫忙,丈夫抱怨老婆嘮叨;父母抱怨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埋怨父母只知道責怪說教,根本不聽自己的說話等等,以上這些不良溝通的現象隨處可見。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用心去聽對方說話。

伏爾泰曾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當我們認真傾聽別人說話,才能夠走進對方的內心。但現代生活的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很難慢下來去認真聆聽對方在說什麼,我們的傾聽質量惡化了。從而導致我們的關係出現了裂縫。

那麼,什麼樣的傾聽才是好的傾聽方式?我們如何通過傾聽改善自己和周圍的人際關係呢?麥克▪ P·.尼克斯在《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尼克斯是威廉瑪麗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擅長家庭及心理治療,有著30多年臨床心理治療師的經驗。《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這本書是結合了他多年實戰經驗和親身經歷所寫,是美國Amazon書店溝通類經典暢銷書,被譽為「權威人際關係指導手冊」。

這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用實際案例結合理論知識,配以課後練習作為輔助。本書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不僅適用於心理學研究者,也適用於任何一個想要改善人際關係的我們。是一本任何人看了都能用起來的操練手冊。


一、為什麼傾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你跟丈夫逛街時,你問他「我穿哪件好看」,他頭也不抬的說「都好看」。

當你在跟妻子興奮的描述今天的球賽有多麼激烈時,妻子冷冷的回一句「哦,那很好呀!」

這看似在與你對話,實則完全心不在焉,並沒有聽你在說什麼。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是不是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了,內心很受傷。其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視傾聽的重要性,那麼傾聽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呢?



1、傾聽是一種尊重

當對方認真聽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意味著對方在認真對待我們,是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的,我們自然會覺得很舒心。如果對方沒有認真聽我們說話,我們就會覺得很傷心,會覺得對方並不重視我們,我們會感覺到很受傷。

1916 年12 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為了改革北大的舊官僚習氣,蔡元培大膽聘請了一批具有革新意識的知識分子補充到北大的教師隊伍中來,其中就有留學美國的胡適

初入北大,胡適感到壓力很大,畢竟北大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學府」。蔡老曉得胡適會有些緊張,就在胡適登臺講課的頭一天晚上來到胡適家。

果然,蔡老剛坐下,胡適就一個勁地說東說西,擔心講不好等問題,而蔡老只是耐心地傾聽著他把話說完。

在臨走前才說了一句:「我聘你到北大來,就是信任你。」

胡適每當想起這件事,就很感激蔡元培那天晚上一直傾聽他說話。

對方有話向你傾訴,是對你的信任。你若心不在焉,敷衍塞責,那只能令對方失望、失落,感覺冷漠。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逐漸退縮,也許會長達數年之久。

所以被傾聽就是被重視,他滿足了自我表達及與他人溝通聯繫的需要,而不被傾聽就是一種傷害。

2、傾聽可塑造自我並豐富與他人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身材高大、金髮碧眼那麼這些特徵是天生的,但「自我」不是,「自我」是一種受人際關係互動影響的認知。是將「我是誰」人格化,而我們體驗到的他人回應則形塑了這一過程。「自我」的生命力也有賴於我們接收到的傾聽質量。我們說了什麼,會引發不同人的不同回應,而這些回應也關係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傾聽者給予的關注和認可,創造出了一種人際體驗,從中我們可以敞開自己,發現更完整的自己。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提到,傾聽是一種「雙向」的行為,「雙向」不只是被了解、有價值,還有「分享」的成分。

在雙向的溝通過程中,不只有「我」,更重要的是「我們」,我們自己的所看所想是在與人分享中得到幸福滿足的,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加相互的連結。如果你的想法,不去分享給他人,那麼別人也無法了解你的想法,當別人誤會你或者忽視了你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受傷,無形中就會折損我們的自身。

在瑜伽冥想宗師柏忠言和張蕙蘭老師的《蕙蘭瑜伽2:釋壓、定心、幸福冥思》中有一則教導,向我們分享了學會傾聽在改善人際關係中是多麼重要:

我們會訝異於人們如此感激我們專心有禮地傾聽我們說話。事實就是這樣,傾聽別人說話雖是小事一樁,卻能在改善人際關係方面創造奇蹟。

3、了解傾聽的遊戲規則,可以讓溝通更順暢

溝通中的信息大部分是隱含的,不一定每次都是那麼明顯的顯露出來,如果談話雙方在同一頻道就可以自動「解碼」。比如女朋友對你說:「我生病了,很難受」,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告訴你她生病了,但實際上隱含的意思是,她希望你能來陪陪她,關心一下她。通常這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尼克斯說如果我們學會了兩件事,那麼許多誤會都可以消除了。一是意識到別人的視角,二是理清隱含的意義。了解了這些傾聽隱含的規則,那我們與別人的溝通也將會更加暢通。

二、什麼原因讓我們失去了傾聽的能力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說道:傾聽是溝通的關鍵。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富含道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去傾聽,有的時候即使想聽似乎也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溝通終結。我們無法傾聽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忽視傾聽,還有多種原因。



1、先入為主的預設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的答案出乎意料,他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當我們已經預設了對方的形象,我們就不能夠客觀的去聽對方的意思而是通過主觀的認知來揣測說話者的想法,導致無法真正傾聽對方所說的話。這種先入為主的預設導致我們無法擱置我們自己而全身心的的去傾聽對方的話,以至於導致溝通瓦解。所以我們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2、潛意識的自我需求

我們不傾聽是因為某些東西阻礙了我們去接納,去了解,這些成為了我們的束縛和障礙。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束縛鬆綁,將這些障礙剔除,這將會有不同的溝通效果。要知道,無法傾聽不是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好的聽者,而是因為我們潛在的一些隱藏情緒阻礙我們去傾聽去了解。如果我們可以清楚一些情緒的反應,如害怕、挑剔、受傷等,那麼就可以感受到同情和溫柔。

3、情緒上的防衛

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我們難免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也會阻礙我們的傾聽。如果對方的某句話觸發了我們的情緒開關,我們就會感到氣憤或者悲傷。當我們的提案被老闆否決時,我們是很不開心的。回到家後,老婆又來跟你抱怨今天自己受欺負了。這時你的情緒是很壓抑的,所以也是無法專心聽老婆的贅述的。所以說,當我們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心平氣和的去聽別人說什麼,無法客觀的去了解別人。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情緒,我們就會有自我防禦的本能,因此也就阻斷了了解的通道。當說話的人有情緒的時候,也會影響到聽者,會讓聽者很難聽得進去。

三、如何通過傾聽改善人際關係

傾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需要用心學習,刻意練習的。有效的傾聽更需要用心、欣賞及肯定。想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必須要懂得傾聽技巧。



1、擱置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與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別人沒有回應,我們就會懷疑自己說的話是不是有意義,還要不要繼續說下去。什麼才是好的傾聽,首先是聽進去說者說的,然後讓他知道我們聽見了。

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關係:「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兩個人一生長河一般的對話,聽起來甚至好像在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

後來我父親辭職做了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會詳細地向母親訴述,比如為什麼事,涉及什麼人等等。他們倆還會一起分析、一起討論,現在想來,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

由此可見,有效的傾聽是需要聽者全神貫注認真聽的,是真的聽進去了,並且得到了認可和確認。

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需要先擱置自己的需求,專心聽對方要說什麼,真正的去關心對方所要表達的事情。而擱置需求並不等於沒有自我,如果有些因素導致現在你無法專心去聽對方的訴說,那你可以先讓對方暫停,你可以說「我現在有些事情要先處理,不然不能專心聽你說話」,然後等處理完事情,調整好自己,然後再去傾聽,這是對雙方負責。

2、開放自我,建立同理心

良好傾聽的核心是同理心,我們需要接納他人說話的內容及方式,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感情抱有一種開放的態度。

同理心需要兩種活動的配合,首先是「開放自己去接納」就比如我們在看電影,我們會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而投入到電影中,跟隨電影角色的情緒而波動。其次是「在思考及感受之間取得平衡」,意思就是在我們權衡一件事情之後,從「感同身受」轉而「為他人設想」。比如你寶寶的玩具別其他小朋友搶走了,他很傷心的不停大哭。這時候你不能說「別哭了,這點小事哭什麼」,你可以說「寶寶,你的玩具被搶走,你很傷心是不是?很捨不得是不是?媽媽曾經也有一次被小朋友搶玩具,然後我也是很傷心的哭了很久。」然後你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他一定就會覺得你知道他的感受,你是理解他的,而你跟他有同樣的經歷,你是很懂他的。

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他不是個被動的聽者,他會提問,會很好的互動。它會真正明白我們話中的含義,會想我們所想,會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問題,會感受到我們所感受的。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會跟我們建立深刻的聯結。同理心可以讓說者願意開放自己,就會說的更多,從而了解的就更深入。

3、化解情緒化反應

溝通的瓦解,可能不是因為一個劍拔弩張的說話者,也許是因為聽者的情緒化反應。控制情緒過度反應最好的方法是:在自己有所捲入時,勇敢地處理讓你情緒緊張的情況,並容忍隨之產生的焦慮。逃避這些情況,只會產生你很能自我控制的幻覺而已。如果說話的人是帶有情緒的,作為聽者,可以聽對方說完,不管你是否認同對方的話,都讓他說完。比如你的閨蜜跟你抱怨老公的不體貼,孩子的不聽話,公婆的不幫忙,其實她不是再跟你尋求解決方法,他只是想要發洩。

往往有敵意的發問者,並不是真正的問問題,而只是想要發洩,想要說而已。那就讓他說吧。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每天的溝通中,以防止過度反應的惡化。

蘇格拉底說:上天賦予我們一個舌頭,卻給了我們一對耳朵,所以我們聽到的話比我們說的話多兩倍。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明確提出:在人際關係構建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

說與聽是溝通的兩大環節。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傾聽的重要性。但其實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重要的多。我們渴望被別人聽到,渴望被了解被重視,當不被重視時是一種傷害。而認真傾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生活中阻礙我們傾聽的因素很多,但我們要想辦法克服,找出自己不傾聽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因為先入為主的預設、潛意識的自我需求、情緒上的防衛導致我們無法傾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擱置自己的需求、開放自我建立同理心、化解情緒化反應這些方法來改善。



卡耐基說過這麼一句話:&34;

傾聽不會隨著我們的長大而放棄需求,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與他人進行交流。傾聽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種需求,而是我們送出去的禮物。

學會傾聽是你人生的必修課;學會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學會傾聽你能給人留下虛懷若谷的印象;學會傾聽,有益的知識將盛滿你的智慧儲藏室。

傾聽裡藏著一個人的素養和智慧,願你我都有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中要學會適可而止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一個更古不變的話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成為一個社會化的人,必須要和別人打交道,人際交往往往也是一門學問和藝術。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環境,彼此之間的交流就會多起來,交流變多了很多人就會變得沒有分寸,開始口無遮攔,什麼都說,其實這樣很不好。
  • 人際交往中,懂得這些道理,才能順風順水
    人際交往當中,不同階層的人,心理的需求有所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須把握好以下這幾個方面的道理,方能在交際中如魚得水,應付自如:你出的錢越多,替你幹活的人就會越拼命,效率就會越高,僅此而已!在年長的長輩們面前,少說話,多傾聽,勿與之爭論,別發脾氣,不說狂語!認真聽老人們的諄諄教誨,畢竟,他們是過來人,一些識人之術或經驗之談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人都會老,在長輩面前,要謙虛,要畢躬畢敬,千萬別自識清高!
  • 五點有用的人際交往小常識,西瓜視頻教你怎麼與人進行人際交往
    其實但凡懂一些人際交往小技巧,就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不那麼費力並且如魚得水。西瓜視頻創作人「黑白心理畫」在其西瓜視頻中就向大家分享了該如何去跟別人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怎麼去處理好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有用的人際交往小常識大概分為五點。
  • 利於人際交往的十條法則
    高情商總是讓人羨慕不已,但實際上每一個高情商的人都或多或少掌握著人際交往的各種法則,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如何獲得良好的人際法則。003 善於傾聽會說話是一種能力,而善於傾聽是更有力量的能力,每一個人都希望被傾聽,所以培養自己傾聽他人的能力至關重要,記得還要給予回應。
  • 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一個公共關係人員能否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標準之一,看他是否具備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公共關係人員必須懂得各種場合的禮儀、禮節,善於待人接物,善於處理各類複雜的人際關係。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1.不要跟玩心機的人談心事。
  • 5個超經典的溝通技巧,一旦掌握,會讓你在人際相處中如魚得水
    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問題,讓你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以下分享5個超經典的溝通技巧,一旦掌握,會讓你在人際相處中如魚得水!與人溝通時,掌握這5個技巧,人緣會越來越好,人脈也會越來越廣。
  • 了解情緒的本質,讓人際交往如魚得水
    那是搞錯了,高情商應該是長期在生活影響中,一種關於素養的行為,不是隨便在網上看兩篇文章就可以學到的,那只是虛有其表,你都不懂真正的情商是什麼,那又怎麼搞得懂高情商的技巧。02 認知高情商高情商(EQ)是指情感處理得很好,情感包含的概念很廣,不單單指人際交往關係
  • 社會中的人際交往
    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人際交往,交往需要溝通,溝通需要技巧,技巧需要學習,和諧的人際關係從欣賞和讚美開始,發自內心的讚美是對他人的認可,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是互動的力量之源。流動人口的增加,居住區域的遷移,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這些無疑都造成人們的交往困惑,加上社會上人們彰顯個性,推崇自我,忙碌的生活讓大家都忘記了交流,忘記了彼此的欣賞,忘記了相互溝通,醫學專家研究證明,適時的欣賞不但使心裡層面得到滿足,生理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欣賞他人,是人際交往的密匙,也是激勵和引導,是理解和溝通,是信任和支持。
  • 人際交往中的7個黃金定律,學會它,讓你的人際關係更上一層樓
    一、不要輕易給承諾誠信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所以當別人向你求助時,你應該學會量力而行。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就不要一開始就答應。如果你同意,你應該盡力幫助他做好。如果你沒有信譽,你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二、凡事為人留情面人是好面子,因為面子的本質是尊嚴,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 人際交往中,經常用這種態度說話的人,情商往往很低
    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喜歡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別人指指點點,抓住別人的缺點和囧事不放;他們說話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趾高氣昂。而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最不討喜。改變方式:在跟別人聊天時,一定要先學會傾聽所以,想要別人喜歡你,首先要學會傾聽;會傾聽的人,比會說話的人,更讓人願意接近。
  • (人際交往必備)
    現實社會中,為什麼有些人能力不低,但卻懷才不遇,或者還是過著窮苦不堪的日子,甚至一事無成一輩子,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不懂人情世故,或者說情商不夠高!以下分享人際交往,12個讓你醍醐灌頂的高情商做人技巧!真正的人情世故,能悟透的都是高手。
  • 與人交往,要學會沉默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需要注意許多細節,因為有時候可能你的稍微不注意,就會與人產生矛盾,這樣對你的人際關係是非常不利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太過張揚,有時候保持沉默才是最寶貴的。一個懂得及時保持沉默的人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多的尊重。
  • 人際交往,學會這三點,益處多多
    其實,想在人際交往中既不讓自己太吃虧,又能給對方舒服的感覺,掌握這三個詞,或許你會輕鬆許多。一、主動主動這一點,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或者在浪潮正在迎面而來時,我們不能只沉浸於即將殞命的恐懼中,要時刻保留思考的機警。二、沉默當身邊朋友正在討論某個不在場的人的「軼事」時,如果你自覺不方便插嘴,就不要硬說。保持沉默,會是你此時最好的選擇。
  • 人際交往中的4大錯誤表達方式,你「中招」了嗎?
    我們生活在人際交往的世界裡。在工作、家庭、社交等各種場合,我們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我們需要隨時向他人表達我們的思想、感受和情緒。情感表達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和成功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我們需要理解人際交往中的錯誤表達。以下是一些容易引起人際衝突、破壞彼此關係的情緒表達。我們應該學會避免使用這些方法。
  • 人際交往中,最讓人討厭的言行
    和有的人在一起,你會覺得很舒服,即使什麼話都不說也不覺得尷尬。而和有的人一起,你要麼覺得很緊張,很有壓力,要麼覺得很煩躁,讓人討厭。沒有人想成為一個別人眼中討厭的人,但有時候,一些習慣性或者不自覺的言行,就會給別人這樣的感受。所以,重要的是學會覺察自己,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 人際交往之「相互利用」,學會利用與被利用!
    情叔導語:在社會中生存,需要盡一切可能利用自己周圍的資源,所有人互利互惠,讓自己達到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社會上的生存法則,所以,只有學會利用別人才可以在社會上越混越好。利用別人不意味著損人利己,而是利用對方的資源和手段達成你的目標,雙方達成共識,共同獲取利益。人際交往之「相互利用」,學會利用與被利用!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退休心理學教授楊眉,做了30多年老師,第一次對著屏幕給學生們上課,上的還是一門關於人際交往的課。起因要從今年春節前夕說起。當時,楊眉在義大利旅行,原定2月11日回國。當武漢封城的消息傳來,她開始準備提前回國。回國的過程一波三折,好不容易買到的機票被取消了航班,只能想辦法繼續買票。
  • 人際交往中,最容易吃虧的幾個地方是...
    細數一下,那些年,你在人際交往中吃過哪些虧?01交淺言深「交淺言深」是很多職場人常會犯的錯誤。特別是初入職場、對周圍一切都不熟悉的時候,很需要來自同事的關心關愛。原來,人際交往中要學會「求同存異」,學會欣賞他人。05討好他人、丟掉自我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常常奉行「克己復禮」「與人為善」「吃虧是福」等原則。
  • 普通人如何在各種關係中如魚得水?心理學家不曾戳破的「潛規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身處於社會中,是社會中的一員,想要實現個人價值,達到各種目的,他人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們都希望他人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並且認同自己的價值。那麼普通人如何在關係中如魚得水呢?
  • 人際溝通,你需要一本聖經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這些弱點,只是程度和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比如與人打交道,稍有不如意,你很可能就會發火,就會指責別人;當別人沒有聽懂你的話時,你可能就會表現得不耐煩;別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呢,你也不願耐心傾聽;與人交談時,更多的時候都在談論自己,並且總是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極少欣賞別人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