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會因為這些事情而 苦惱:太太抱怨丈夫什麼都不幫忙,丈夫抱怨老婆嘮叨;父母抱怨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埋怨父母只知道責怪說教,根本不聽自己的說話等等,以上這些不良溝通的現象隨處可見。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用心去聽對方說話。
伏爾泰曾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當我們認真傾聽別人說話,才能夠走進對方的內心。但現代生活的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很難慢下來去認真聆聽對方在說什麼,我們的傾聽質量惡化了。從而導致我們的關係出現了裂縫。
那麼,什麼樣的傾聽才是好的傾聽方式?我們如何通過傾聽改善自己和周圍的人際關係呢?麥克▪ P·.尼克斯在《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尼克斯是威廉瑪麗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擅長家庭及心理治療,有著30多年臨床心理治療師的經驗。《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這本書是結合了他多年實戰經驗和親身經歷所寫,是美國Amazon書店溝通類經典暢銷書,被譽為「權威人際關係指導手冊」。
這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用實際案例結合理論知識,配以課後練習作為輔助。本書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不僅適用於心理學研究者,也適用於任何一個想要改善人際關係的我們。是一本任何人看了都能用起來的操練手冊。
當你跟丈夫逛街時,你問他「我穿哪件好看」,他頭也不抬的說「都好看」。
當你在跟妻子興奮的描述今天的球賽有多麼激烈時,妻子冷冷的回一句「哦,那很好呀!」
這看似在與你對話,實則完全心不在焉,並沒有聽你在說什麼。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是不是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了,內心很受傷。其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視傾聽的重要性,那麼傾聽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呢?
1、傾聽是一種尊重
當對方認真聽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意味著對方在認真對待我們,是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的,我們自然會覺得很舒心。如果對方沒有認真聽我們說話,我們就會覺得很傷心,會覺得對方並不重視我們,我們會感覺到很受傷。
1916 年12 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為了改革北大的舊官僚習氣,蔡元培大膽聘請了一批具有革新意識的知識分子補充到北大的教師隊伍中來,其中就有留學美國的胡適。
初入北大,胡適感到壓力很大,畢竟北大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學府」。蔡老曉得胡適會有些緊張,就在胡適登臺講課的頭一天晚上來到胡適家。
果然,蔡老剛坐下,胡適就一個勁地說東說西,擔心講不好等問題,而蔡老只是耐心地傾聽著他把話說完。
在臨走前才說了一句:「我聘你到北大來,就是信任你。」
胡適每當想起這件事,就很感激蔡元培那天晚上一直傾聽他說話。
對方有話向你傾訴,是對你的信任。你若心不在焉,敷衍塞責,那只能令對方失望、失落,感覺冷漠。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逐漸退縮,也許會長達數年之久。
所以被傾聽就是被重視,他滿足了自我表達及與他人溝通聯繫的需要,而不被傾聽就是一種傷害。
2、傾聽可塑造自我並豐富與他人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身材高大、金髮碧眼那麼這些特徵是天生的,但「自我」不是,「自我」是一種受人際關係互動影響的認知。是將「我是誰」人格化,而我們體驗到的他人回應則形塑了這一過程。「自我」的生命力也有賴於我們接收到的傾聽質量。我們說了什麼,會引發不同人的不同回應,而這些回應也關係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傾聽者給予的關注和認可,創造出了一種人際體驗,從中我們可以敞開自己,發現更完整的自己。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提到,傾聽是一種「雙向」的行為,「雙向」不只是被了解、有價值,還有「分享」的成分。
在雙向的溝通過程中,不只有「我」,更重要的是「我們」,我們自己的所看所想是在與人分享中得到幸福滿足的,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加相互的連結。如果你的想法,不去分享給他人,那麼別人也無法了解你的想法,當別人誤會你或者忽視了你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受傷,無形中就會折損我們的自身。
在瑜伽冥想宗師柏忠言和張蕙蘭老師的《蕙蘭瑜伽2:釋壓、定心、幸福冥思》中有一則教導,向我們分享了學會傾聽在改善人際關係中是多麼重要:
我們會訝異於人們如此感激我們專心有禮地傾聽我們說話。事實就是這樣,傾聽別人說話雖是小事一樁,卻能在改善人際關係方面創造奇蹟。
3、了解傾聽的遊戲規則,可以讓溝通更順暢
溝通中的信息大部分是隱含的,不一定每次都是那麼明顯的顯露出來,如果談話雙方在同一頻道就可以自動「解碼」。比如女朋友對你說:「我生病了,很難受」,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告訴你她生病了,但實際上隱含的意思是,她希望你能來陪陪她,關心一下她。通常這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尼克斯說如果我們學會了兩件事,那麼許多誤會都可以消除了。一是意識到別人的視角,二是理清隱含的意義。了解了這些傾聽隱含的規則,那我們與別人的溝通也將會更加暢通。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中說道:傾聽是溝通的關鍵。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富含道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去傾聽,有的時候即使想聽似乎也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溝通終結。我們無法傾聽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忽視傾聽,還有多種原因。
1、先入為主的預設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的答案出乎意料,他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當我們已經預設了對方的形象,我們就不能夠客觀的去聽對方的意思而是通過主觀的認知來揣測說話者的想法,導致無法真正傾聽對方所說的話。這種先入為主的預設導致我們無法擱置我們自己而全身心的的去傾聽對方的話,以至於導致溝通瓦解。所以我們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2、潛意識的自我需求
我們不傾聽是因為某些東西阻礙了我們去接納,去了解,這些成為了我們的束縛和障礙。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束縛鬆綁,將這些障礙剔除,這將會有不同的溝通效果。要知道,無法傾聽不是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好的聽者,而是因為我們潛在的一些隱藏情緒阻礙我們去傾聽去了解。如果我們可以清楚一些情緒的反應,如害怕、挑剔、受傷等,那麼就可以感受到同情和溫柔。
3、情緒上的防衛
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我們難免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也會阻礙我們的傾聽。如果對方的某句話觸發了我們的情緒開關,我們就會感到氣憤或者悲傷。當我們的提案被老闆否決時,我們是很不開心的。回到家後,老婆又來跟你抱怨今天自己受欺負了。這時你的情緒是很壓抑的,所以也是無法專心聽老婆的贅述的。所以說,當我們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心平氣和的去聽別人說什麼,無法客觀的去了解別人。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情緒,我們就會有自我防禦的本能,因此也就阻斷了了解的通道。當說話的人有情緒的時候,也會影響到聽者,會讓聽者很難聽得進去。
傾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需要用心學習,刻意練習的。有效的傾聽更需要用心、欣賞及肯定。想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必須要懂得傾聽技巧。
1、擱置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與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別人沒有回應,我們就會懷疑自己說的話是不是有意義,還要不要繼續說下去。什麼才是好的傾聽,首先是聽進去說者說的,然後讓他知道我們聽見了。
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關係:「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兩個人一生長河一般的對話,聽起來甚至好像在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
後來我父親辭職做了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會詳細地向母親訴述,比如為什麼事,涉及什麼人等等。他們倆還會一起分析、一起討論,現在想來,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
由此可見,有效的傾聽是需要聽者全神貫注認真聽的,是真的聽進去了,並且得到了認可和確認。
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需要先擱置自己的需求,專心聽對方要說什麼,真正的去關心對方所要表達的事情。而擱置需求並不等於沒有自我,如果有些因素導致現在你無法專心去聽對方的訴說,那你可以先讓對方暫停,你可以說「我現在有些事情要先處理,不然不能專心聽你說話」,然後等處理完事情,調整好自己,然後再去傾聽,這是對雙方負責。
2、開放自我,建立同理心
良好傾聽的核心是同理心,我們需要接納他人說話的內容及方式,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感情抱有一種開放的態度。
同理心需要兩種活動的配合,首先是「開放自己去接納」就比如我們在看電影,我們會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而投入到電影中,跟隨電影角色的情緒而波動。其次是「在思考及感受之間取得平衡」,意思就是在我們權衡一件事情之後,從「感同身受」轉而「為他人設想」。比如你寶寶的玩具別其他小朋友搶走了,他很傷心的不停大哭。這時候你不能說「別哭了,這點小事哭什麼」,你可以說「寶寶,你的玩具被搶走,你很傷心是不是?很捨不得是不是?媽媽曾經也有一次被小朋友搶玩具,然後我也是很傷心的哭了很久。」然後你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他一定就會覺得你知道他的感受,你是理解他的,而你跟他有同樣的經歷,你是很懂他的。
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他不是個被動的聽者,他會提問,會很好的互動。它會真正明白我們話中的含義,會想我們所想,會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問題,會感受到我們所感受的。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會跟我們建立深刻的聯結。同理心可以讓說者願意開放自己,就會說的更多,從而了解的就更深入。
3、化解情緒化反應
溝通的瓦解,可能不是因為一個劍拔弩張的說話者,也許是因為聽者的情緒化反應。控制情緒過度反應最好的方法是:在自己有所捲入時,勇敢地處理讓你情緒緊張的情況,並容忍隨之產生的焦慮。逃避這些情況,只會產生你很能自我控制的幻覺而已。如果說話的人是帶有情緒的,作為聽者,可以聽對方說完,不管你是否認同對方的話,都讓他說完。比如你的閨蜜跟你抱怨老公的不體貼,孩子的不聽話,公婆的不幫忙,其實她不是再跟你尋求解決方法,他只是想要發洩。
往往有敵意的發問者,並不是真正的問問題,而只是想要發洩,想要說而已。那就讓他說吧。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每天的溝通中,以防止過度反應的惡化。
蘇格拉底說:上天賦予我們一個舌頭,卻給了我們一對耳朵,所以我們聽到的話比我們說的話多兩倍。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明確提出:在人際關係構建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
說與聽是溝通的兩大環節。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傾聽的重要性。但其實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重要的多。我們渴望被別人聽到,渴望被了解被重視,當不被重視時是一種傷害。而認真傾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生活中阻礙我們傾聽的因素很多,但我們要想辦法克服,找出自己不傾聽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因為先入為主的預設、潛意識的自我需求、情緒上的防衛導致我們無法傾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擱置自己的需求、開放自我建立同理心、化解情緒化反應這些方法來改善。
卡耐基說過這麼一句話:&34;
傾聽不會隨著我們的長大而放棄需求,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與他人進行交流。傾聽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種需求,而是我們送出去的禮物。
學會傾聽是你人生的必修課;學會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學會傾聽你能給人留下虛懷若谷的印象;學會傾聽,有益的知識將盛滿你的智慧儲藏室。
傾聽裡藏著一個人的素養和智慧,願你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