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在森林裡,納西索斯走著走著,想要停下來從湖中取些水喝,湖面平靜得如鏡子一般。而當納西索斯屈膝跪在河邊看到自己的倒影時,他深深地愛上了它。他對自己的倒影說:「我愛你」。他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倒影中,無法自拔,終日不吃不喝。伴著自己深愛的倒影,他日漸憔悴,最終離開了人世,化成了美麗的水仙花。
納西索斯的神話並沒有因為這位自戀獵手的消亡而結束。故事中還有一位美麗的女神艾歌(Echo),在納西索斯生前,她愛上了這位英俊瀟灑但又極度自戀的獵手。
艾歌是一位居於山林水澤的女神,由於受到了天神的懲罰,她失去自己的聲音,只能重複別人的話。一天,在森林裡,她遇到了英俊瀟灑的納西索斯,深深地迷戀上他的美貌。
她跟著他,期望他能向自己表達出溫柔的愛意,這樣她也能對他說出心意。所以,當她聽到他對他的倒影說「我愛你」時,她幻想著,自己對他說出「我愛你」,俘獲他的心。
而當她真的重複「我愛你」時,事情並非如她所願,納西索斯痴迷於自己的倒影,根本無心聽她說話,甚至沒有意識到她的存在。艾歌努力著,但絲毫沒有對自己的愛慕對象產生任何影響,
納西索斯從來沒有愛過她。艾歌日漸消瘦,盼望著他的回應,最終因為無果的愛情而離開了世間。
納西索斯和艾歌的故事也反映了當今自戀式戀愛關係的變化。納西索斯過於自我陶醉,根本注意不到周圍那些愛自己的人;艾歌不懈地讓對方聽到自己的心聲,等來的只是被拒之門外。在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中,納西索斯太過傲慢,當艾歌向他表達愛意時,他感到的只有厭惡。他聽到了艾歌的心聲,卻吼叫著讓她閉嘴。這正如女性和自戀男性的關係中的樣子,女性說的話或做的事情違背伴侶的意願時,男性就會很容易被激怒。就像在這個神話故事中,有自戀情結的人對於自己、對於愛自己的人都具毀滅性。自戀人格的一般定義反映了納西索斯神話,指完全處於對自身的「迷戀」之中,對其他人或事不太關心或完全不關心的一類人。這類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其共同點就是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但人們很難辨別,因為有時,特別是剛開始時,他可以表現出關心。同時他缺少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需要他人不斷地給予崇拜和認可。他無法接受自身的缺點,因此,他也無法忍受他人的缺點。在戀愛關係中,他會表現出吹毛求疵、控制欲強和難以相處。對於自己的錯誤,他拒絕接受責備或承擔責任,而且在戀愛關係中,他的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現在,「自戀者」這個詞語已經成為誇大狂者或極端自我主義者的同義詞,形容某人專橫傲慢、驕傲自大。自戀者的表現各異。這就是為什么女性在剛開始時無法識別這是一段自戀式關係。我們很容易注意到那些明顯具有討厭的自戀特徵的男人——浮誇、傲慢或自負,因為大多數女性都不喜歡那種粗俗或者表現粗俗的男人。但如果只將具有那些特點的人定義為自戀者,那你肯定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遇到那些真正具有自戀人格但又不露聲色的男人時會顯得措手不及。對於這種更「低調」的風格,你迷戀的這位自戀者會在開始時表現得體貼周到、富有愛心、平易近人。你們仿佛已經認識了一個世紀,在他身邊,你會覺得舒服自在,暢所欲言,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你覺得沒有人會像他那樣了解你。他就是你一直等待的那個人,就是你理想中的樣子。他說話做事的方式讓你著迷、陶醉。在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你已經深陷於他,深陷於這份感情。自戀男性會向自身之外的因素尋求認可和自我價值感,例如有成就或漂亮的妻子。換句話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社會對於某位女性的吸引力或成就的認可程度,而非女性本身,因為這些外在東西也反映了自戀者的「成功」——「俘獲」了一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性。還有一類自戀者,雖然他們喜歡崇拜自己、讓自己感覺特別的女性,但他們還是會選擇自己認為易於控制的女性。這些女性通常自尊心較弱,不重視自己。這樣的女性,由於自身具有特定的生活陷阱,會更受具有大男子主義或用成功來補償所謂自身缺點的男人的青睞。自戀者的真實面目終究會顯現出來,而你卻過於沉醉在這份童話故事般的愛情中,你深愛的不過是自己想像的男人而非那個真實的他,所以你根本看不到高高揮舞的警示旗。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在電影《戀愛假期》(The Holiday)中的角色在回答一位男性朋友的問題時完美地總結了以上內容。男性朋友問:「我明明知道這個女人不好,為什麼還是會愛上她?」在想了一下自己無果的愛情後,她告訴他說:「因為你希望你是錯的,每次她做了讓你感覺不好的事情後,你都會選擇忽視,而且每次她過來給你驚喜時,你也總是心軟,在她是否適合你的這場內心鬥爭中,你已經敗給了自己。」凱特的話詮釋了所有一切。我們想要去相信。我們把信念寄托在希望上,希望我們錯了,希望他會回到最初我們認識時的樣子。我無數次聽到女性對我說這樣的話:「剛開始時他並不像現在這樣。」而這個「剛開始」有可能是幾個月前,也可能是幾十年前。本文授權摘錄自《我愛你,你卻只愛自己》
為了了解我們為什麼會痴迷於具有自戀人格的伴侶,首先要明白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形成的核心信念,除非我們有意識地改變,否則這種模式會伴隨我們一生。核心信念源自於童年時期,是我們持有的關於自身和周圍世界的信念。它們會影響我們對人們和各種情況的看法,影響我們的感覺和回應方式。例如,如果我成長在一個經常受到批評、父母從來不會表達愛意的家庭裡,慢慢地我就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我不值得被愛」這個想法就會成為一條關於自己的核心信念,我會帶著這種信念從童年步入成年。它繼而會影響我與他人的所有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影響我對約會對象的選擇,因為我在感情方面很脆弱,渴望得到在童年時期不曾擁有的被愛的感覺。作為成年人,我可能會徹底避免親密關係,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者我可能心裡一直裝著第一個向我表達關心的男人。我會很容易把關心誤認為是愛慕,如果對方並非真心實意,那結果很可能具有毀滅性。如果他是一個自戀者,那這個關係註定要以失敗告終。它終將會結束,而我也會把它看作自身的問題,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這其實是核心信念和對關心的渴望讓我受到註定失敗的約會的傷害,對此我卻渾然不知。所以,在向我表示關心的男人之間,我不停地重複著這種模式。核心信念成為我們人生故事的主題。核心信念決定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它最終會成為行為模式,因為我們一直是通過核心信念的視角來看我們的所有經歷。這些行為模式被稱為「生活陷阱」,因為它們將我們困在不健康的生活和交友方式中。在組成我們身份的基礎中,核心信念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會穩定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如果那些核心信念是健康的(例如,我值得被愛),那它們就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正面而重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們的核心信念不健康(例如,我不值得被愛),那我們就需要確定和識別它們的真實面目——不健康的核心信念——並且有意識地改變它們。不健康的核心信念可能聽起來像「不會有人陪伴我」「每個人都讓我失望」 「沒有人值得我信任」,等等。例如,如果我經歷過被拋棄的生活陷阱,那我的核心信念可能就是每個人都會離我而去。所以,當處於一段戀情時,我可能會非常具有控制欲或嫉妒心很強,因為我的核心信念是伴侶終將會因為其他人而離開我,這個核心信念則會一直威脅著我。或者,我可能會迫使伴侶離開我,這樣,在他主動離開我之前,我自己先結束這段感情。核心信念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和自身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看法。拋棄型生活陷阱:你總是感覺被否定。
核心信念:人們總會離開你。不信任/虐待型生活陷阱:你感覺很受傷。
核心信念:人們傷害或利用你。情感剝奪型生活陷阱:你感覺被誤解。
核心信念:沒有人支持你。不完美/羞恥型生活陷阱:你感覺自己不夠好、沒人喜歡、不值得被愛。
核心信念:你沒有資格談愛。抑制型生活陷阱:為了取悅他人,你抑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核心信念:如果你沒有滿足他人的需求,那個人就不會關心你。你別無選擇。自我犧牲型生活陷阱:你感覺自己有責任照顧他人,如果不照顧他人,則會有負罪感;但如果照顧他人,自己又不喜歡這樣做。
核心信念:你需要幫助他人或解決他人的問題,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嚴苛標準型生活陷阱:你感覺自己必須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讓自身或身邊事情變得完美,或遵守自己強加的嚴格規則。
在你閱讀這七條生活陷阱以及相應的核心信念的詳細描述時,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噢,這說的就是我,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這樣想。」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的核心信念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我們認為這是我們固有的方式,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過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
核心信念:不管你做什麼,都不會足夠完美。心理學課程推薦
☝掃碼試聽/報名
☝掃碼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