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我們,已經站在30歲的圈子裡多年,告別了曾經的青春,迎來了中年的頹廢。
俗話說,人到四十天過午,到了四十歲,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都已經步入到了人生的中年階段。
曾經,那群似乎永遠不會長大的80後,也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仿佛昨天還在不斷地向父母索取的我們,在一夜之間倏然長大,成為了社會上各個崗位中的中堅力量。
80後在新中國歷史上地位特殊,他們是新中國第五代人;他們出生時剛好好趕上改革開放,又碰巧趕上計劃生育,更加碰巧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見證了國家的方方面面的變化。他們是有見識的看客,卻是沒有資本的創業者。
就正如白巖松曾在青年交流會上說:「80後的父母沒有積累那麼多的財富,導致80後既要有物質方面的追求,又要承擔精神方面的追求,非常的擰巴,掙扎和辛苦。」他打內心便是非常同情80後的。白巖松的這番話刺痛了80後,「安慰『了80後,也將他們的「秘密」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
身材走型了,頭髮變少了,皺紋增多了,心態老成了。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有家了,有娃了,有責任了;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無憂無慮的玩耍,隨心所欲的做事;學會了謹言慎行,學會了隱藏心事。
小時候,80後大多渴望成長,因為成長對於他們來說,總是能夠收穫更多的東西,比如說,到了十八歲,就可以合理的談戀愛,上網吧……然而,真正到了不惑之年,我們才懂得,原來成長的代價,不是獲取,而是失去。
人到四十,曾經最難釋懷的三個人已經與我們緣盡了,放下他們,好好生活吧!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無論如何感慨萬千,都回不去以往。
80後的父母大多是50後,他們經歷了很多事情,也經歷了很多的變動,公社化運動,大Y進,十年動蕩等。當人經歷的多了,就會想要安定下來,不想去折騰,也不想著去掙一番事業,只想顧著眼前這一畝三分地,過過安穩日子。
儘管當時正是改革開放的浪潮,一浪比一浪高,只要敢去闖,終歸是有一番成就的。可中國大部分80後的父母並沒有加入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去創業,在商海中沉浮,等他們反應過來時,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生活的壓力,讓我們負重前行;社會的變化,讓我們力不從心;家庭的瑣事,讓我們身心疲憊。
人到四十,有一種遺憾,叫做失去了曾令我們魂牽夢縈的情人。
有人說,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愛而不得,然而,身為80後,曾經即使愛而不得,但卻也不會感覺到痛苦。
因為80後的心中,總是充滿希望,他們覺得即使我們此時無緣,今後我也總是有機會努力使你愛上我。
就像《大話西遊》裡面朱茵的臺詞:總有一天,我的意中人會腳踏七彩祥雲回來娶我……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小孩照顧;看著父母漸漸老去,小孩哇哇待脯,看著巨大的經濟開銷,不得不再去拼搏,不得不再去節約;再苦再累,也不輕易表露,再難再疼,也需要隱忍。
有人說,有一種友誼,就像是埋在沙塵裡的金子,雖然歷經滄桑,但是卻永不褪色。
將時光拉回過去,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懷疑這句話,80後之間的友誼,是哪種買一袋冰水兩個人喝,或者是買一根頭繩,兩個人用的無私感情,我們曾認為,只要彼此志趣相投,就能成為一輩子的好友。
然而,多年後,人到中年的我們,再回首這段友誼,卻發現,我們和曾經至交的好友,已經失聯多年了。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在這個尷尬的年齡,說老還早,說小已老。沒有了少年時的活力,卻有著少年時的拼勁。沒有老年的悠閒,卻有著老年的心態。
最大的80後是16歲剛讀高一,這個政策的提出,對那些80後來說,可以說是毀滅性打擊,這相當於是掐滅了他們萌芽了十幾年的希望。
1998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中國遭遇了大洪水這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之一;1998年中國實施了房改,從此不再有福利房的存在,也就是工作分房成為過去式,而那時的80後剛好高考。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究竟是中年人還是老年人?說中年人吧,比中年人有一份童心;說老年人吧,卻比老年人多一些精神。
可是事實上和他們競爭的除了同齡人還有90後,80後「驚喜地」發現90後並不是溫室裡的花朵,而是在大海上經受過狂風暴雨洗禮的海燕。工作能力不輸80後;奇思妙想,天馬行空,腦洞大開這對於90後而言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而對80後來說這是一件很「叛逆」的事。
也許成長時代的限制讓80後在面對時代巨變,有點力不從心,想要去追求白巖松所說的物質和精神,卻發現這實在是太辛苦了。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小時候最高興的是莫過於去鄰村「趕廟會」三三五成群,步行半個多小時,媽媽鄰家嬸嬸們,前面走著,小夥伴們在後面歡快的跑著,嬉戲著,可還是攆不上大人們的腳步。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六個人卻只有兩個人在賺錢。況且現在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以前,以前是只要能吃飽飯就行,而現在不只是要求在物質上的滿足,更要求在精神上的滿足。而這兩個滿足都需要錢來為它們「保駕護航」。
而這不得不,得付出代價,可能總是在選擇題的面前搖擺不定,這也就讓80後成為了白巖鬆口中同情的對象。國家在13年開放二胎政策,本以為主力軍會是80後或者是90後卻萬萬沒有想到主力軍是70後和60後。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聽見老師「敲的」下課鈴聲,飛快的竄出一刻也不想多待的教室,有的在還不是水泥地的操場上追逐嬉戲打鬧,有的三五結隊的跳皮筋
這讓他們對錢的渴望,比任何一代人都熱烈。當無法滿足物質需求時,談精神需求無異於耍流氓。對於80後來說,月亮和六便士想兼得無異於是辛苦且掙扎的,80後中最小的也已快到不惑之年。
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車貸,生活的重擔壓在他們的身上,沒有人能為他們提供幫助,只有他們自己。
對於90後而言,80後所面對的困境,他們似乎只是路過,90後的背後有著他們父母在改革開放時期所積累的原始資本,有著改革開放時期思想成果的指導。這背後是一代人的無奈,也是一代人的努力。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已經不再年輕。有家要養,有活要幹,青春已不能再來,年齡已無法逆轉,只能坦然接受,埋頭前行。
有人在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月光灑在他們的身上,而有的人卻彎著腰在地上尋找著六便士時不時的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看似處處是機遇的時代,往往機會越多,選擇性越小,明明是一個肆意的年紀,少年輕狂的年紀,行動力極強的的年紀卻因為沒有資本,擔驚受怕這不敢去做,那不敢去做,只能看著生活中的苟且,在心裡想著自己的遠方。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經歷了坎坷波折,看透了人情冷暖,相信了人間的真情,明白了事情的因果。
80後的前輩是70後,後輩是90後,80後夾在中間,進退不得。70後可以說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弄潮兒、掌舵手,90後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的受益者。
而80後卻是見證者,看60後和70後是怎樣在改革開放時期大展身手,看90後如何利用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80後似乎沒給70後和90後留下什麼印象。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80後的我們,帶著青春的激情,懷著曾經的理想,艱難的生活著,努力的打拼著,埋頭的奮鬥著,拼命的追求著。
80後是內心充滿希望的一代人,在他們眼中,即使現實再過窘迫,他們也始終相信明天會非常的美好。
年少時,我們玩音樂,夢想成為歌星;繪畫,希望能成為藝術家,總之,我們從未懷疑過未來,也不曾想過失敗。
然而,人到四十之後,我們才發現,成功遠非我們想像之中那樣簡單,有時候即使你努力,沒有機遇,那麼你也無法獲得成功。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炎熱的夏天,「冰棒」是小夥伴們最喜愛的食物,一毛錢的冰棒對小夥伴來說也是極奢侈的,趁父母午睡的時間,偷偷的跑到自家雞窩,拿上兩個雞蛋,小心翼翼的放在口袋,出門叫上小夥伴,拿著剛下的還熱乎乎的雞蛋,換上幾塊冰棒,躲在村莊的角落裡,享受他們「心驚膽戰」的美食,別是一番滋味!
80後沒有90後的資本,卻有著90後所沒有的孤單和寂寞
疲憊的80後,依然堅強;無奈的80後,依然努力;辛苦的80後,從未畏懼;奔四的80後,心態從容!
90後的身後站著他們的父母,時時刻刻都在等著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而80後是孤獨的,他們的身後空無一物,沒有父母的幫助,也沒有國家優惠政策。
80後是中國成立以來最為特殊的一代,出生於改革開放年代,卻只能做見證者;滿懷希望,卻總是破滅;放下了夢想,將它藏在心中,但又時時刻刻會想起它,讓自己都變得有點擰巴。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好與壞。只是不巧,時代給80後開了一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