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最近,各種圍繞「打工人」的花式表情包和幽默段子在網際網路走紅,迅速佔領各大社交平臺。
「打工人」語錄的躥紅,是當代年輕人職場壓力大的一個縮影,他們通過戲謔、調侃的自嘲式表達來化解消極情緒,排解壓力。然而,當我們發現大家紛紛把「打工人」的標籤貼到自己身上,人人都將自己歸為打工團隊的一員時,打工梗背後可能就不僅僅只有排解情緒這麼簡單,這種集體取暖中更隱藏著一種可喜的變化——職業等級觀念正在慢慢消解。
職業等級觀在中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古代社會講究「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光從文字就能看出其中的階級意味,販夫走卒地位低下,引車賣漿有失風雅,躬耕隴田就得守貧。在現代社會中,職業貴賤論也滲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教孩子:「不好好學習,只能去掃大街」;老師教導學生:「考不上好大學,只能廠裡打工」;老闆教育員工:「不好好幹,只能一輩子做小職員」……這樣的職業等級劃分,似乎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默認的價值觀。
2015年,南京玄武湖畔清潔工王師傅在清潔時,小腿被狗咬傷,找狗主人理論時,卻遭到對方毆打和謾罵,「你就配掃地,你兒子也就配掃地」。在「高官>大老闆>政府中高層>大企業中高層>小企業中高層>公務員>普通白領>個體小老闆>打工者」的職業鄙視鏈中,上位圈的從業者對底層從業者自然而然帶上了居高臨下的姿態。富人看不起起早貪黑的工薪階層,工薪階層又鄙視艱難求存的底層群眾。年輕人習慣於把工作稱為「拼事業、奔前程」,和帶有輕視意味的「打工仔」做了明顯的區分。這樣的職業等級觀念分化了勞動者,讓不同職業的人難有共同語言,卻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誤解,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
然而,在今天「打工人」爆紅的背後,我們驚喜地看到,至少在作為「網際網路常駐民」的年輕一代中,職業區隔與歧視正在慢慢褪去,職業等級觀念的消解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當大家紛紛使用「打工人」表情包,在各大社交網站中曬出自己的打工宣言時,「我們都是打工人」已經漸漸成為年輕人的群體意識。無論什麼樣的勞動者,無論行業光鮮與否、收入待遇如何,不管你是企業精英還是普通工人,大家其實都用處於同一個階層,職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打工並不丟人」凝聚成了一種集體共識,只要不偷不搶不違法,依靠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汗水獲取薪酬,用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金融分析師、程式設計師、外賣員、清潔工都是打工人,都是光榮的勞動者,只要努力都會有光明的未來。
當你在鄙視鏈中鄙視別人時,又何嘗不在被鄙視呢?當你囿於職業等級觀念,追求光鮮亮麗的體面工作而輕視基層崗位上的勞動者時,殊不知每份職業背後都有自己的辛酸難處。真正的體面不在於你做的是什麼,而在於你是怎樣做的。打工梗為什麼能爆火?正是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又偉大的打工人啊。
文/葉文馨(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