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隻會飛的懶豬(ID:lazypig1111)
作者:影子
沒有一個人是活在朋友圈裡的,但總有人想通過朋友圈去了解另一個人。
最近新認識了一個朋友,是個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姑娘,彼此都挺聊得來的,就互加了微信。
某天,那個姑娘突然跑來問我:「你的朋友圈怎麼也三天可見呀?這樣我就不能更好地了解你了。」
「三天可見?」
我尋摸了好一會兒,終於反應過來了,我的朋友圈還真是三天可見。
「我就在你面前呀,你想了解我直接問我不就可以啦。」我半打趣半認真地跟她說著。
顯然,她對我的答案不是很滿意,耷拉著個臉就走了。
想來,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也不過是一周以前的事情。
當時是因為什麼而關閉朋友圈已經忘記了。不過後來記著打開的時候,又突然一想好像也沒有什麼必要。
朋友圈雖然是展示給微信好友看的,不過微信裡也並沒有幾個好友呀。有時候反倒覺得,自己某些發洩出來的或者負能量的消息挺影響別人的,於是設置成「僅三天可見」讓自己清淨,也讓別人清淨。
我身邊也有很多把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的人。
我問他們為什麼的時候,有的要麼答不出來,有的要麼說是跟風,其中有一個朋友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
「三天可見呀,剛好是一個被遺忘或消化的期限。你想想看,有時候你發一條很『喪』的朋友圈,你希望被別人一直記住嗎?不希望吧。那『三天』剛好足夠讓別人忘記,也足夠讓自己將不好的情緒消化掉。」
後來仔細回味他這段話時,覺得微信這個功能還挺有意思的。
「僅三天可見」就像是一個把自己和過去清零的過程,所有好的壞的都用三天時間分隔開來,在這三天裡可以允許自己瘋狂或頹廢,但三天一過,就必須讓自己回歸平靜。
三天就像一個關卡,過了這道關卡,你就要準備收拾自己,然後選擇重新出發。這道關卡或許不能成為你的庇護所,但它是你的一個自我暗示。朋友圈為別人設置的訪問期限,其實也是為自己設置的。
沒有什麼奢華的過去值得標榜,也沒有什麼痛苦的經歷,值得讓自己一直萎靡。歡樂或難過的時光,都會過去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示給別人的,畢竟現實生活已經很難很難了,是需要某一個地方來「幻想」或安頓的,或許它不那麼真實,但卻是當下的一種寄託。
而把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就是一個剛剛好的行為,它不會讓你一直沉醉在一種虛幻的狀態中,它也不會讓你一直沉湎在過去的創傷裡。
這個設置就像一個提醒,提醒你: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的確我們很多人都只是在朋友圈裡過得很好,但是它並不妨礙我們在現實生活裡,也努力去追逐一種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後來我的朋友圈為什麼沒有再設置成開放狀態?
原因是,我覺得自己的朋友圈太雜了。
寫文字的緣故,我會時不時分享自己寫的東西,之前參加一個「100天英語閱讀打卡」活動,朋友圈裡也大多是閱讀連結。
因為太懶,懶得去一一刪除,所以就選擇一鍵關閉了。
我想有些人,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並不是為了去遮掩什麼,也不是為了逃避某人,可能是和我一樣,只是太懶了。
太懶去清理,又太懶去維繫,於是就想到這樣一個省事的方法。
朋友圈只是一個載體,有時候它更像是一個秀場,有的人秀華麗,有的人秀悽慘,還有的人什麼都不秀。
可又有什麼關係呢,朋友圈華麗也好,冷清也罷,它並不會去影響你將要和某個人成為朋友或戀人,不是嗎?
不要企圖用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不要試著用朋友圈去猜測一個人的過去,更不要自作聰明地想通過朋友圈去了解某個人的性格等等。
不要覺得別人朋友圈「三天可見」就是有什麼秘密,更不要認為封閉朋友圈是一種有心機的表現,那只是別人選擇對外的一種方式而已。
我始終覺得朋友圈「三天可見」也好,僅開放半年也罷,它都是一種自己認為舒服的狀態,封閉也好,自我保護也罷,瞄準的都是自己,而不是針對任何人。
朋友圈是經過太多的粉飾,你所看見的光鮮或頹敗都只是短暫甚至不真實的。
一個僅僅通過朋友圈就去一覽無餘地概括別人的人,是無法感觸到那份真心的。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去了解某個人,直接問她就好,別隔著屏幕去揣測對方可能是一個怎樣的人,那樣多沒趣呀。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