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焦頭爛額,每日裡馬不停蹄應對生活最大難關的時候,我的姑姑姨媽叔叔父親輪番打電話給我,要求探望。
探望的理由是,如果在這時候親人不出現,你叫別人怎麼說我們?
我當然希望親人出現,用我最需要的方式給與最真實的支持。可是,不是用幾百塊錢人禮來完成探望的禮節,然後用旁人的口氣討論我的處境。
如果做不到,如果認為我要求太高,我希望可以給我拒絕的權利。因為禮節應酬,是我此時沒有能力面對的事情。我需要安靜,需要留下精力處理我的難題。
姑姑被拒絕後,惱羞成怒。最後來了一句,你不想和我們這些窮親戚搭來往就算了。
我毫不留情地掛了電話,不給任何一個親人指責我的機會。沒有感同身受的關係,是我一直斷舍離的。斷舍離的過程,並沒有怨恨,只有靜待發生的淡漠。
我需要,弟弟在這個期間對我日常生活的實際幫助;我也需要,劉芳姐在此時不帶情緒的認真聆聽;我還需要,鄰居王芳默不作聲為我帶走門前垃圾的關愛……
可是,我看到的是更多人對我處境的驚恐與同情。從他們的眼神裡可以看出,他們認為這樣的命運永遠不會落到他們頭上。害怕,感嘆,然後無力的安慰,
我不需要。而且我還真的沒有淪落到他們認為的那樣悲慘。在命運面前,我成長得很快,快速地分辨出自己的需要,對所有的物品和關係在斷舍離,並且處理得乾脆利落。
彩英是去年認識的朋友,對我挑衣服的品味無比崇拜。在知道我分身乏術精疲力竭的情況下,仍然要求我陪她逛街買衣服,每天淘寶上逛的圖片拍給我,徵詢我的意見。我多次很嚴肅地告訴她,你這樣做不合適,我會拉黑你的。說了幾次沒有效果,我最後微信通知:我對你沒意見,但是我負荷不起你的依賴。以後不聯繫了。
馬上拉黑了。
這樣的不近人情是我常做的事,並且內心真的對他人沒有意見。讓我不舒服的人和事,我說斷就斷,一路走來自己感覺特別舒服。
就這樣一直到老。你愛說什麼就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