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網上,大家非常熱衷於討論這個話題。
我想,討論這個話題的人,無非分兩類。
一類人相關者,就是自己想從體制內跳到體制外或者從體制外跳到體制內,在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之際,想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萬一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了呢?
另一類就是純屬的看熱鬧者了,反正體制內體制外都跟我沒關係,我就是個路人,方便的時候就上去吆喝一聲、或者踩一腳,不方便的時候就遠遠地躲開。
為什麼不去討論種地好還是到工地上打工好?
所以,體制內主要指機關、企事業單位,體制外主要指公司、民營企業。
大家都知道青雲是個愛學習愛勞動的人,我也專門歸納了一下大家的意見。
認為體制內工作好的,理由無非是工作穩定、福利較好、壓力較小、體面好辦事,認為體制外工作好的,理由無非是薪水較高、比較自由、有個人發展前途。
總之,好有好的理由,不好也有不好的理由。所以,青雲認為,好與壞從來都不是選擇、評判一份職業的主要標準。
那,標準是什麼呢?請繼續看下文。
先來看一則前幾天報導的新聞。
貴州80後博士副縣長辭職。
看完標題再看內容,這個副縣長果然如我想像中的那麼年輕有為,頭頂眾多光環,如博士學位、當地最年輕、政壇新星,等等。
那所有人都要問,如此前程似錦,幹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辭職呢?
在他公開的辭職報告裡,我們找到了答案,理由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去盡孝,二是去充電。
原來該副縣長原來在武漢工作,於2011年跨省調到貴州某縣任副縣長。2014年他的父親在武漢做甲狀腺瘤手術,因為工作繁忙都沒能回去。2015年母親做心臟搭橋手術同樣因為工作繁忙沒能回去。
該副縣長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躺在床上,都愧疚難當,也就有了心結,父母怕添麻煩不願意到我工作的地方,體制內調整調回武漢幾乎不可能,辭職回去是我能想到的路。」
雖然已貴為副縣長,從其話語之中,也聽得出,充滿許糾結與無奈。
在辭職信的最後,副縣長說:「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我可能要去體制外另一個戰場了。」
可以看得出,升官並不是他的追求,他所說的另外一個戰場,自然是指企業了。
話又說回來,但凡是體制內辭職的,大多數都是有了好的去處。要不,傻愣愣地扔了「鐵飯碗」,喝西北風去嗎?
看完體制內跳到體制外,再看體制外跳到體制內。
這是我昨天在頭條上讀到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上海某金領,原本在世界500強企業幹得好好的,放著年薪50萬+的待遇不拿,果斷辭職回到老家小縣城考上了事業單位。
如果此事屬實,大家猛地一看,是不是會覺得這人腦子抽風了啊?
可是,人家也是有苦衷的!
接著往下看,且聽他娓娓道來。
主要緣由是,他分析了體制外的幾個不好和體制內的幾個好。
體制外的工作至少有三個不好。
一是工作壓力大。
主要是指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公司日日夜夜加班,沒有時間休息,應酬也多,經常需要喝酒,近年來身體每況愈下,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隨時有被年輕人拍死在沙灘上的可能。他說他們公司的平均年齡是30歲,與體制內的越老越吃香比起來,他們是越老越不中用。所以,職業危機感很強烈,精神上的壓力也很大。
二是物質壓力大。
雖然拿住金領的工資,但是要想在上海買下一磚一瓦,不能拼爹啃老,也是想都不用想的。雖然在外人看來自己混得還不錯,但實際上混得也還可以,已經做到了管理層。但是,三十好幾了,還沒有買房,沒有成家立業,考慮到老人家抱孫心切,所以由物質壓力轉化成的「家庭壓力」也很大。
三是照顧不了家庭。自己是農村飛出的金鳳凰,靠著知識改變了命運,大學畢業後隻身一人在上海這座大城市打拼,可是始終心裡沒底,沒有家作後盾。自己遠在千裡之外,照顧不了家中年邁的老父老母,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每逢佳節的時候,就會倍加思念遠方的家鄉和親人。一個人在外無依無靠,真的好難!
至於體制內的好處,說得就不稀罕了,反正無非也就是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的什麼工作穩定、福利較好、壓力較小、體面好辦事啊(開篇已講),而且文章作者一看就不是體制中人,說的好多都不是事實、也不在點子上。青雲在這裡也懶得給他糾錯,以後有機會了再詳談此問題。
說完了別人的事例,我想說一點自己的所見所聞,看似和本文無多大關係,但是其中卻大有文章。
青雲所在的是一座小城市。在高速路出口處,開了不少的粉館。其中有三家,頗受青雲的關注。實際上青雲常去的,只是其中一家,另外兩家從來沒去吃過。常去照顧生意這家,這是經同事推薦的。
我去了之後,才知道這家粉館的生意好得不要不要的。
為什麼會生意爆棚,我分析了一下,無非是位置好(高速出站口)、粉的味道好,價錢嘛,和其他粉館差不多、甚至還略貴一點,反正現在的人也不介意一碗粉錢,只要不高得離譜就是了。
而這家粉館的旁邊另外兩家,就緊挨著在旁邊,就是沒有生意,顧客喊都喊不進去。
國慶中秋有天回老家,青雲又邀人去光顧了粉館一波生意,偶然間聽到旁邊粉館老闆娘嘆著氣說,「我這個生意為啥就這麼難做哦!?」
我雖不是生意人,我也在問這個問題,為啥同樣的位置同樣的條件,生意就大相逕庭呢?其中的奧妙到底是什麼?
我進而想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業與行業之間並無多大的優劣,主要是在這個行業內,你是不是幹得出色,你是不是精英?
當然,跳槽的人一般都是通盤考慮的,各有各的因素。所以,並不能通過一些人的跳槽來衡量一個行業的好壞,這個邏輯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最後,用林清玄的一句話作個總結: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驕滿。」
對於職業的選擇,我想說的是,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