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季,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於日本電視臺播出,該劇講述了三位出生於1987年,被稱為「第一寬鬆世代」的主人公逐漸成為社會中流砥柱,卻還是為各種問題迷茫著的故事。隨著電視劇的走紅,「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這一概念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在當下的日本人眼中,「寬鬆世代」的負面形象遠大於正面,這一點從劇中上司的經典臺詞「所以才說寬鬆世代真是不行啊」中也可見一斑。
究竟「寬鬆世代」是怎樣的世代,它與中國的「90後」一代有什麼相同之處?在「寬鬆世代」步入社會即將成為中流砥柱的現下,人們又應當如何應對呢?
「寬鬆世代」是指接受日本「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的一代。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02年改訂並實施了《學習指導綱要》(高中則於2003年開始實施),大量削減了授課時間,增加周六作為雙休日,並且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創造力、表現力的培養。接受了這種教育的一代便被稱為「寬鬆世代」。從出生年份上來看,則大約是1987年4月2日至2004年4月1日間出生的一代。
那麼,促進政府修訂綱要,實施「寬鬆教育」的背景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從教育層面來看,二戰後日本的教育大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經驗主義教育」(経験主義教育),「填鴨式教育」(詰め込み教育),「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以及現在的「脫寬鬆教育」(脫ゆとり教育)階段。
戰後,受蘇聯影響,日本開始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1960年代的「經驗主義教育」很快就被系統化的「填鴨式教育」所取代,然而「填鴨式教育」又因其高度過密的教學內容,以及被戲稱為「新幹線教育」的飛快的教學速度而飽受詬病:不僅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也使得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習能力嚴重下降」。教育制度的種種弊端逐漸顯現,推動著日本教育向著更加靈活自由的方向發展,「寬鬆教育」便應運而生。
從另一方面來看,日本的「少子化」也是孕育出「寬鬆世代」的一大背景。「第一寬鬆世代」出生時,正值日本的少子化問題浮出表面,日益嚴重的時期。
從表格裡我們不難看出,自1987年開始日本人口出生率便直線下降,這意味著寬鬆世代裡有更多的家庭只養育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更多地受到長輩的寵愛,相應地受到的批評和責罰就更少了,自然對於嚴酷的教育手段和苛刻的社會條件的承受能力也更低了。在中國,「90後」們也出生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年代,獨生子女所擁有的些許特質,與日本的「寬鬆世代」並無大異。
除此,社會形勢的變化也會對一代人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寬鬆世代」們記事時又碰上了所謂「失去的20年」(失われた二十年)的日本經濟下降時期。他們從記事起便目睹了解僱風潮、就業困難、多數的企業破產等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如此不安定的經濟形勢使他們常常對自身的經濟情況有著高度的危機感,甚至產生了「不依賴公司,而是優先實現自我價值」一類的,與老一輩截然不同的事業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小・中學校の學習指導要領の改訂等」 文部科學省
調查數據來源:
「平成23年(2011)人口動態統計(確定數)の概況」 厚生労働省.
作者:張璐(2014級日語系本科生)
本期編輯:趙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