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一旦年滿60歲,就代表你真正進入了老年階段。所謂「安享晚年」,指的是年過60歲以後,就該適時告別工作,頤養天年了。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目前在農村,暫時還沒有什麼工作年齡和養老年齡,很多老人過了60歲之後,要麼繼續在家種田,要麼依然奔波在四處打工的路上。
或許有人想不明白,這麼大年紀了,為啥還要這麼「拼命」,幹嘛不在家安心養老?下面,3個過來人說出了現實的心酸!
王大叔今年64歲,年前他實在受不了空閒,於是選擇幫人家守果園去了,一個月包吃包住4000元。
前幾年,王大叔的子女們都已娶妻成婚,他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今年他88歲的高齡母親也去世了,這下,王大叔真的是沒什麼牽掛了。
他說,我平時不打牌,不抽菸,就偶爾喝點白酒而已,生活中也沒有什麼興趣愛好,在農村忙活了一輩子,突然要我閒下來,實在太習慣了。
與其這麼早吃」閒飯「,還不如趁自己能走能動,再找點事做,多給自己和老伴攢點養老錢。雖說現在政府會補貼養老金,但真有個什麼事時,那點錢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去果園工作一個月後,王大叔就被曬得黝黑黝黑的,但精神卻很好。
他說,我現在每天種種菜,養養雞,喂喂魚,日子過得很舒心。不怕你們笑話,我就是個勞累命,寧願辛苦點,也不願太閒,我一閒下來,就犯困、打瞌睡,全身都不舒服,但只要有事給我做,我立馬就精神了,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也不打哈欠了……王大叔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其實,如今60來歲的年紀,在農村真的不算太老,而且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也越來越長了,只要老人身體健康,出去找點事做,反而挺好的。
忙碌了大半輩子,突然清閒下來,很多人一時都無法習慣的。況且讓老人什麼都不做,這在另一方面,也就是在否定老人的人生價值,這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打擊。
因此,讓老人找點事做,重新接觸社會和人群,也能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60歲的張阿姨曾是鎮上的中學老師,退休後,每月差不多有3000元的工資,按理來說,就算天天在家待著,日子應該也可以過得不錯。
可退休後,張阿姨每天無所事事,吃飽了就睡,醒了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無聊至極,簡直比上班還難受。
以前上班忙碌的時候,張阿姨特別羨慕別人悠閒的時光,可等自己真的閒下來,才發現「忙碌解百病」。
不久後,張阿姨果斷在超市找了份保潔的工作,每天上班8小時,工資2000元。面對張阿姨的舉動,身旁的親戚同事特別不理解,「堂堂人民教師,居然去給人家打掃廁所,丟不丟人啊」?
張阿姨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掃廁所怎麼啦?人生下來,沒有誰比誰高貴?那些比我們成功,或是沒我們出色的人,其實大家都一樣,在這個社會辛苦地生活,誰都值得被尊重。不管什麼工作,都需要人去做,在工作面前,人人平等,只要無愧於心,每個人都是高貴聖潔的。」
隨後,她給我們算了一筆帳: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夠她平時花銷,那麼退休工資就都可以存起來,一個月3000塊,一年就是3萬6,10年也就是36萬。不過如今的物價這麼貴,多存點錢才有安全感。
張阿姨的老伴去世得早,獨生女兒也早在北京安家立業了,這些年,張阿姨都是獨自一人生活。
她說,到了我這個年紀,也不求什麼了,唯一的心願就是趁自己身體硬朗時,多存點錢,萬一以後有個三病兩痛的時候,都是需要花錢的,等自己實在不能動了,就搬去養老院。女兒雖孝順貼心,但她也有自己的家了,可不能再給女兒添麻煩。
李大媽今年62歲,育有一兒一女,老伴前幾年因病去世了,當時留下一大堆的爛攤子給她,幸好女兒懂事,替她分擔了不少。
本以為日子就這麼平靜地過下去,沒想到,這一切都被不爭氣的兒子打破了。
原來,李大媽兒子從小就不務正業,讀書的時候就經常逃課,好不容易混個高中畢業,李大媽就想讓他找份正經工作做,可他不是嫌辛苦,就是嫌工資低。
後來,他和朋友合夥做生意,欠了一屁股債。這把李大媽氣得夠嗆,但又能怎麼辦?欠錢還債,天經地義,李大媽只好拿出所有的積蓄幫他還清欠款。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兒子之後總算收心了,也找了一份工作,李大媽也趁機給他娶了媳婦。
但夫妻兩人工資都不高,加起來最多也就5000塊左右。隨著孩子的呱呱墜地,這下,家裡經濟更加拮据了。
李大媽再也待不住了,只好重新出來找工作補貼家用。可她畢竟年過60歲了,許多用人單位都不敢要她,無奈之下,她只好去掃大街,一個月2500,不休息加班還能多拿點工資。
李大媽說,趁自己還能動,能幫一點是一點,誰讓他是自己生的呢?
她只希望兒子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來養家餬口,這樣就算自己今後老了,不能動了,他也能承擔起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也就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為什麼農村老人年滿60歲,不願在家安享晚年,反而還要外出四處打工?個人覺得應該是以下3個原因:
1、老人閒不住,有事可做才不至於被人嫌棄:
如今年滿60歲的老人,基本都出生於50年,60年代。他們大多都吃過苦,受過難,挨過餓……總而言之,他們稱得上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一代人。
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突然要他們閒下來,什麼都不做,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中用了,開始吃閒飯了,自己沒有價值和意義了。
假如碰到一些不孝順的兒子和多嘴的媳婦,可想而知,他們活得多難過,與其天天看人臉色,還不如出去打工賺錢養活自己,來得輕鬆自在。
2、養老金不夠用,還得自己攢夠棺材本:
雖說近年來,農村年滿60歲的老人可以領取養老金了,一年1300元,除了固定要交的醫保250,還剩1050元可以拿到手,平攤下來也就80幾塊錢一個月。如今物價上漲,這些點又夠做什麼呢?
記得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一則問題:假如農村每個年滿60歲的老人每月發3000退休金,可好?
我當時就問了身邊的爸爸。爸爸說,當然好了,有這麼多錢,誰還考慮外出打工,在家待著多好!別說3000塊,就是一個月1500,我們都滿足了。
可惜沒有如果,人一旦進入60歲,身體機能開始減弱,慢慢就開始出現各種毛病,養老金自然不夠花,但也不好意思一直問孩子要錢,所以只能趁自己還能動,多攢一點棺材本,以備不時之需。
3、子女壓力大,想減輕孩子的負擔:
先不說別的,就一個彩禮,無形之間可以壓垮多少家庭?很多老人,辛辛苦苦攢一輩子錢,可能還不夠兒子娶老婆?
再說,兒子結婚後,還得買房,買車,生孩子等,這些都是需要錢的,而且還不止一點點錢。
都說中國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他們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受累,於是乎,老人們都會趁著自己沒那麼老時,趕緊去賺錢,能幫孩子一點是一點。
說到底,農村年滿60歲老人外出打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可以,誰不願意好好在家安心養老,誰都知道家是最溫暖的地方。
再說,60歲也是人生的一道坎,就算老人身體再硬朗,也不得不服老,不管老人們出於什麼目的,都希望在工作上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最後,為人子女們,我們也要換位思考,多體諒為人父母的不易,如果有能力,也要拼盡全力讓他們過上安穩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