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常識!

2021-01-09 許爾芳華

感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麼麼噠

正所謂「陰陽合而萬物生」,婚姻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本方式,其源於人類的本能欲求,同時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社會化,形成了不同於原始本能的社會制度,是為「慣制」。不同的時代,婚姻制度具有不同的形式,而婚姻制度也反映著不同時代的風貌。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就基本形式而言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接下來,我就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些基本常識做簡單的梳理。

來源網絡

一.結婚需要符合三大原則

中國古代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需要符合三大原則,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符合此三者的婚姻皆視為非禮非法。

所謂「一夫一妻制」,嚴格地說當為「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古代男子可以有妾(甚至妻方過門之時會帶有侍婢作為嫁妝,共同服侍丈夫,即所謂媵嫁制度),但是法定妻子只能是一個,即為正妻。正妻在家庭中法定地位較高,也只有正妻所生子女為嫡系,其他皆為庶出,且在家庭關係中處於比較低的地位。

所謂「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能結合。古代社會之所以提倡「同姓不婚」,主要基於兩點考慮:首先,根據長期的經驗證明,「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同姓男女成婚會影響整個部族的發展(最初部族規模不大,同姓男女成婚實為近親結合,於子女不利);其次,禁止同姓婚姻,多與異姓通婚,是為了「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繫,進一步鞏固宗族勢力。需要強調的是,「同姓不婚」與現代意義上的「禁止近親結婚」有著本質區別,古代社會重視血緣,講究「親上加親」,男女雙方雖為異姓,實為近親。

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古代包辦婚姻的典型特點,簡而言之就是子女的婚姻大事有父母家長決定,通過媒人的中介來完成。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前往往是不能見面的,洞房花燭夜男子掀開妻子蓋頭的那一刻,喜劇也好,悲劇也罷,只能認命了。如果男女雙方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行結合,則被視為「野合」、「淫奔」,不為宗族和社會的認可。

二.婚姻「六禮」

說過了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接下來說說締結婚姻的程序,即所謂的婚姻「六禮」。凡是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簡言之,「納彩」,即男方家庭請媒人向女方家庭提親;「問名」,即女方家庭答應議婚後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並卜於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後與女家訂婚;「納徵」,即男方送聘禮至女家,又稱為納幣;「清期」,即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婚期;「親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方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三.婚姻關係中的「七出」與「三不去」

無論是現代社會,還是古代社會,婚姻實屬大事。古代社會既然有婚姻締結的原則與程序,當然也少不了婚姻解除的原則了,這就產生了所謂的「七出」與「三不去」原則。

所謂「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丈夫或公婆可休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具體而言,「不順父母(公婆)」是為「逆德」;「無子」是絕嗣不孝;「淫」是為亂族;「妒」是為亂家;有「惡疾」則不能共祭祖先;「多言」會離間親屬;「盜竊」則是「反義」。

與「七出」原則相對應的還有「三不去」,即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就不能離異休棄。所謂「三不去」,即有所娶而無所養,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具體而言,「有所娶而無所養」是指女子出嫁之時有娘家可依,休妻之時已無娘家親人可靠,若此時休棄則置女子於無家可歸之地,故不能休棄;「與更三年喪」是指女子入夫家後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孝三年,如此已盡子媳之道,不能休棄;「前貧賤後富貴」是指娶妻之時貧賤,但以後變得富貴,按禮制夫妻本為一體,貧賤時娶之,富貴後休棄,義不可取,不能休棄,所謂「糟糠之妻不可棄」呀!

中國古代社會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在婚姻解除問題上的「七出」與「三不去」,是宗法制度下夫權社會的典型反映。當然,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婚姻制度是古代農業社會的產物,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這種婚姻制度也必然為新的制度所取代。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所說的古代婚姻制度主要源於文獻記載,屬於理論層面,實踐中也更多的反映社會上層的婚姻狀況。正所謂「禮不下庶人」,社會底層普通民眾的婚姻形式則不能完全依次而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姻制度,才能珍惜現在婚姻制度的美好
    今天的文章看完以後可能會造成部分女性朋友心理不平衡,但是真心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並且反思一下自己現在的婚姻生活,懂得珍惜現代婚姻制度下的美好生活,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說您能從中悟出點道理,也算我給和諧社會做了一點點貢獻。今天主要是帶大家一起穿越到古代,探討一下王權時代的夫妻是怎樣的婚姻制度。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一般在縣或府考試,考中著稱為秀才或相公)、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
  • 中國古代婚姻變遷史
    亙古至今,月下老人的一根紅線牽出了無數美麗的傳說,也牽出了炎皇子孫世代繁衍的婚姻「慣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婚姻「慣制」又無不打上所屬時代的烙印和風貌,逐漸演變成形式各異的婚姻制度。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其基本形式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不聘不媒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婚姻,或者說是「雜婚而居」,即:普天之下,皆可為夫妻。
  • 誤區|對於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你是否也理解錯了?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裡實行的一夫一妻的制度,一個男人是不允許同時和兩位以上的女士結婚的。可是時間久了,總有不安分的男人喜歡出去偷雞摸狗,他們甚至看到影視劇中男人三妻四妾的時候,還在羨慕古代男人可以生活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裡,對那個時代充滿了幻想和推崇。
  • 考查古代文化常識就是考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嗎?真長見識了!
    以此為標準,凡是符合這四個特徵的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中華文化,其中的精華部分應該可以稱做中華優秀文化。而古代文化常識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般的常識性知識,通常包含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官職名稱、天文曆法、古代地理、風俗禮儀、文史典籍、飲食器物等。這些文化常識裡面有一部分應該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遺產,如天文曆法,文化典籍等,他們符合前面提到的中華文化精神的特徵。
  • 古代畸形婚姻制度的由來
    古代婚姻最基本特色便是父母包辦,青年男女完全陌生、根本不見面,全憑父母做主,由父母託媒人促成婚事,因此也造就了不知道多少婚姻。在中國歷史裡,大部分時間內都是奉行著所謂「一夫一妻制」,嚴格地說當為「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古代男子可以有多妾,當然也是貴族有錢人才有的哈,窮人連飯都吃不飽,能娶上一個估計都得算祖墳冒青煙了。媵嫁制度指妻方過門之時會帶有侍婢作為嫁妝,共同服侍丈夫,所以像華蘭嫁出去後,也是把身邊的丫鬟,給丈夫做了通房的。但是法定妻子只能是一個,即為正妻。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古代婚姻制度知識點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時期,西周的婚姻制度受禮的影響體現了宗法禮教對家庭的影響,維護了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西周時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經較為完備,而在西周時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則對之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受儒家思想影響特有的婚姻制度。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適婚年齡的規定。
  • 中國古代婚姻研究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中國古代婚姻研究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2016年09月22日 17:14 來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作者:陳筱芳 字號 內容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學術界關於中國古代婚姻的研究影響很大。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是一段特殊的旅程,讓兩個人相知,相識,相愛。每一段都有每一段風景,有些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些人在墳墓裡享受它。從先秦到現在,在漫漫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婚姻制度從原始群體婚姻的模式發展到到具有現代文明特徵的一夫一妻制。
  • 歷史/ 古代婚姻制度之六禮
    №:006-古代婚姻制度之六禮 本文988字 閱讀需要3分鐘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是從西周開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俗稱「六禮」。據《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 中國離婚制度的變遷
    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婚姻是一切家庭關係的源泉。離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我國先後經歷了古代男性專權婚姻,近代的限制離婚和現代的自由離婚三個階段。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深受當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現代文化觀念的影響。筆者通過梳理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呈現出中國現代離婚觀念的形成過程。
  •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了解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與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2、現代索納塔的出色不單是說說而已2014款現代索納塔混合動力車擁有理想的、節油型混合動力轎車的所有元素,儘管其EPA的燃油經濟性評級低於此級別的大多數競爭對手。中型轎車是路上最受歡迎和最實用的汽車之一。
  • 婚姻制度的基本邏輯一定超乎你的想像
    其次,我也不是主張鼓勵一妻多夫制,只是認為,面對男多女少,可能應該考慮允許一妻多夫的婚姻。」最近,著名經濟學家黃有光院士建議實行一妻多夫制的這番言論最近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也讓婚姻制度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熱點。一妻多夫為何總是能夠博人眼球?為什麼現代社會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
  • 文化常識2:婚姻
    「婚姻」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男娶女嫁結為夫妻,另一個指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
  • 淺析古代婚姻制度,男子真的能三妻四妾嗎?一紙休書是真是假?
    不同時期,婚姻制度全然不同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都有著全然不同的婚姻制度,所以先來了解一下,各種不同的古代婚姻制度。最早的原始社會並不存在婚姻制度一說,那個時候人們過著群居生活,所以早期階段一直實行著原始群婚,無論與誰婚配都是毫無限制的。
  • 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的理念及規範
    中國古代的法律都是諸法合體,直到19世紀中業中國海禁大開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晚清才開始按部門法修律,從而使諸法合體的中華法系最終解體。但我們不能因諸法合體的法律形式,而否認在中國古代沒有民法,也沒有婚姻法的規定。事實上,中國從遠古時候開始就有對婚姻制度的規定,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習慣和法律文化。
  •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一妾多婢
    中國古代的婚姻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為古代只有刑法,沒有民法。民法基本是通過禮法有鄉紳來執行的。很多人一想到古代的男人,就覺得很幸福,三妻四妾,可以為所欲為,其實不是這樣的。準確的來說,在古代,婚姻就是一夫一妻一妾多婢的。妻在古代的地位絕對不低的,就皇帝都只有一個妻子——皇后,皇帝君臨天下,皇后母儀天下。
  • 摘抄:未來婚姻制度的消亡
    摘抄自:文 | 鄭秩「婚姻制度」從誕生之初就是父權社會為了保護男性的財產與利益的,它的存在是以「男女不平等」為語境的。現代社會,個體取代了「家庭」逐漸成為社會最小單元。這種過時的單一的現有婚姻制度必然走向消亡,會逐漸被經濟學和生物學的選擇而淘汰。為什麼我們必須結婚?
  • 古代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能夠締結婚姻的實質要件有三個,或者說是古代婚姻制度的三原則。「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婚姻締結的法定構成要件,在古代婚姻關係的建立上必不可少。
  • 古代家庭婚姻制度是怎樣形成的?大開眼界的歷史演化背景
    這裡就要提及兩個概念:記憶遺留 班輩婚班輩婚是人類婚姻史上第二種婚姻制度類型,兄弟姐妹婚。在這裡,婚姻集團是按輩份來劃分的,在家族範圍以內的所有祖父與祖母們,都互為夫妻。他們的子女們,即父親和母親們,也是如此。同樣的,後者的子女們,構成第三個共同夫妻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