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姻變遷史

2021-01-09 看乎

文丨看乎(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傳說,在古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有一老人,人稱月老,別名柴道煌,又稱月下老人。月老是來自天庭的一位上仙,主管人間婚姻的紅喜神,就是我們民間稱謂的媒神。

文學作品中,月老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上。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和期望。

「有緣千裡來相會」「千裡姻緣一線牽」。亙古至今,月下老人的一根紅線牽出了無數美麗的傳說,也牽出了炎皇子孫世代繁衍的婚姻「慣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婚姻「慣制」又無不打上所屬時代的烙印和風貌,逐漸演變成形式各異的婚姻制度。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其基本形式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

不聘不媒

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婚姻,或者說是「雜婚而居」,即:普天之下,皆可為夫妻。行動範圍之內能看見的女人,都可以是你的妻子。《列子·湯問篇》裡也有記載,「男女雜遊,不聘不媒」。慢慢地,人們認識到「雜遊」草率且不文明,就出現了「血族群婚」。

即:一個血緣群體,按照輩分區分,平輩之間可以婚配,接近於現今社會的「近親結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伏羲和女媧就是兄妹關係,兩人的婚姻關係就是血族群婚在傳說中的印證。可以說,「血族群婚」是人類倫理觀念的最初體現。

掠奪婚

後來,由於長時間內同一群體結婚,導致的視覺疲勞和「僧多粥少」,出現了「搶婚」,也叫「掠奪婚」。即:到族外去搶,以補充新鮮女性。由於上古時代的搶婚都選擇在黃昏進行,因為黃昏時夜色漸暗,有利於行動隱蔽,故稱之為「搶黃昏」。這就是「結婚」一詞的由來。之後演變到明媒正娶的婚姻制度,婚禮時間依舊沿襲了上古傳統選在黃昏時間舉行。

漸漸地,人們發現「搶婚」生下的孩子相比於族內群婚都更健康,又進化出了「族外群婚」「普納路亞婚」「對偶婚」等。這不僅僅是表面婚姻制度的演化,更是人類在不同時期意識形態演變、倫理觀念增強以及生產力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婚配生活方面的具體顯現。

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多妾制起源於最早的周朝,那時候制度規定無論是天子還是平民百姓,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妻子必須要下大聘禮,大張旗鼓地迎娶進門,稱之為「明媒正娶」。另外,男人還可以納多位小妾。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合理性,一是為了傳宗接代;二是為了穩定社會家庭。儘管「一夫一妻多妾制」已經是古代婚姻制度比較成熟的形式,但其形成也並非一蹴而就。

一夫一妻時代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正式廢除一夫多妻,但真正確定實行一夫一妻制,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夫一妻制又稱「個體婚制」或「單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結成穩定的配偶關係的婚姻家庭形式。它是在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婚姻六禮

古代婚姻大都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秦時期的《禮記》記載有「婚姻六禮」,按順序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彩」類似今天的求婚;「問名」是合生辰八字;「納吉」就是「訂婚」;「納徵」就是男方家給女方家送聘禮(彩禮);「請期」就是男方家擇定婚禮日期,備禮徵得女方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納徵」送彩禮

古人彩禮按照古禮,崇尚「禮尚往來」,既是娶不起,也是嫁不起。蘇轍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也曾「破家嫁女」。所以,當今社會,無論男女,都應珍惜當下的歲月靜好和幸福生活。安身立命,恪守本分。畢竟,對於誰來說,婚姻都是一件源遠流長,來之不易的天地之作。

【參考文獻:《列子·湯問篇》、《禮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婚姻制度與觀念變遷史 |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結婚?
    古代的希伯來就不是。在這裡,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就有義務娶嫂子,好讓家族的財產不外流。如果弟弟拒絕呢?他就得要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要舉行一個專門的儀式來表決心。在儀式上,他的嫂子會當著家族長輩的面在他臉上吐口水,唾棄他這種不為家族利益考慮的自私行為。
  •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了解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與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2、現代索納塔的出色不單是說說而已2014款現代索納塔混合動力車擁有理想的、節油型混合動力轎車的所有元素,儘管其EPA的燃油經濟性評級低於此級別的大多數競爭對手。中型轎車是路上最受歡迎和最實用的汽車之一。
  • 並不完備的人類婚姻:讀《婚姻史》
    加拿大女作家伊莉莎白·阿伯特近年推出的《婚姻史》是她繼《獨身史》、《情婦史》之後推出的歷史三部曲的最後一本,憑她的博學,我想她是應該知道韋斯特馬克就的《人類婚姻史》,如果說韋斯特馬克是把整個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作為他的婚姻在研究對象,伊莉莎白·阿伯特則是把歐洲人及他們在美洲的後裔作為研究對象,從時間的跨度上,韋斯特馬克把人類的婚姻追溯到了人類的原古時期,而伊莉莎白·阿伯特則最早追溯到了幾百年前
  •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常識!
    麼麼噠正所謂「陰陽合而萬物生」,婚姻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本方式,其源於人類的本能欲求,同時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社會化,形成了不同於原始本能的社會制度,是為「慣制」。不同的時代,婚姻制度具有不同的形式,而婚姻制度也反映著不同時代的風貌。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就基本形式而言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
  • 中國古代婚姻史:古人也會被催婚,對大齡單身狗強制採取這一手段
    一.婚姻不是自古有之的在上古時期,特別是在母系社會時代,社會生活雜亂無序,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女雜遊,不媒不聘」,人們沒有家庭的概念,自然也不存在婚姻一說。直到周朝之時,周公旦制定《周禮》,婚姻才成為一項專門的禮制,而關於婚姻媒妁也開始見於民間,在《詩經·氓》中便有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 中國離婚制度的變遷
    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婚姻是一切家庭關係的源泉。離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我國先後經歷了古代男性專權婚姻,近代的限制離婚和現代的自由離婚三個階段。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深受當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現代文化觀念的影響。筆者通過梳理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呈現出中國現代離婚觀念的形成過程。
  • 中國古代婚姻研究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中國古代婚姻研究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2016年09月22日 17:14 來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作者:陳筱芳 字號 內容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學術界關於中國古代婚姻的研究影響很大。
  • 60年彩禮變遷史,現在流行「一高、一跑、一甩」,看完讓你淚奔
    彩禮變遷史農村生活四件大事,「婚喪嫁娶」,這個「婚」可是排在第一位啊。其實60年農村彩禮的變遷史也是60年農村經濟的變遷史,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人的道德品質卻降低了。出現了更多的拜金女、拜金父母(女方)。結婚追求好條件本沒有錯,誰也不願意過貧苦生活,這很正常,但過分追求換不來婚後的幸福。特別是現下流行的這「一甩」甩掉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朋友們你們那兒現在結婚流行什麼呢?不妨說來聽聽。
  • 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在西方,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主張父權制家庭自始存在的。頗有意思的是,他雖然承認可能有「公妻」和「共子」的社會,但是認為那不是在從前,而是在他為以後所設計的「理想國」方案中。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 中國古代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在我國,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中國傳統的婚禮習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麼多年的積累中,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婚禮流程,各地也形成了獨特的婚禮習俗。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一些新人結婚的時候也開始採用西方結婚的流程了,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中式的婚禮流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古代在結婚的時候有著什麼樣的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 大學教師的角色內涵、外延及其變遷
    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內涵及外延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產生著變化。自古代到現代,大學教師的角色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總體來講,中西方大學教師都經歷了從古代社會統治階級思想的政治代言人到近代社會思想變革的引領者,再到現代社會集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知識創新者的角色變遷。
  • 中國古代嫁娶禮儀有哪些,古代婚嫁習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前對外就號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可謂是異常繁複,民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皇宮裡了,就拿婚姻嫁娶來說,也是禮儀眾多,在古代的婚嫁禮儀就有「六禮」之說,也就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而且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在延續著這種習俗。
  •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一妾多婢
    中國古代的婚姻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為古代只有刑法,沒有民法。民法基本是通過禮法有鄉紳來執行的。很多人一想到古代的男人,就覺得很幸福,三妻四妾,可以為所欲為,其實不是這樣的。準確的來說,在古代,婚姻就是一夫一妻一妾多婢的。妻在古代的地位絕對不低的,就皇帝都只有一個妻子——皇后,皇帝君臨天下,皇后母儀天下。
  • 淺談古代婚姻史:周代的婚嫁情況
    男方家一般都會帶著女子的姓名、生辰等,到苗裡佔卜,通過佔卜來預測婚事的吉兇,並考察締結婚姻的可能性。特別是周代嫁女的一方,也常常佔卜以此來預測婚姻吉兇。這一系列的佔卜活動就叫做合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批八字」。在周代,即使其他方面相符但八字不合,婚事也是成不了的。翻閱史料,周制的婚禮自上古到夏商,形成於西周,發揚於春秋戰國,在漫長數千年中已然發展成了華夏婚禮的重要藍本。
  • 古代嫁娶的風俗習慣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
  • 誤區|對於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你是否也理解錯了?
    可是時間久了,總有不安分的男人喜歡出去偷雞摸狗,他們甚至看到影視劇中男人三妻四妾的時候,還在羨慕古代男人可以生活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裡,對那個時代充滿了幻想和推崇。其實這是現代人對於古代制度的一種誤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有記載的商周時期開始一直到清朝,就沒有實行過「一夫多妻」的制度。
  • 中國古代傳統婚嫁習俗
    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但與現代的相似。例如: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等等。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新婚夫婦得到祖先神靈的認可,並承諾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認可;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是否吉利。
  • 一個母親高瞻遠矚的智慧:告訴介紹人女兒有同居史,婚前幫她排雷
    這裡是又皮又嚴肅的朱華青年渣渣龍,關注我,我們一起助力美滿婚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相親市場上時不時就會有男生問對方的感情經歷,或者直白一些的會直接問是不是處女,有沒有同居過。不過這樣問的男生,多半會得到女生的白眼,最後不歡而散。然而這樣的男生有錯嗎?
  • 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古代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是我們現在能想像的,尤其是在明代,就算是「六禮」都已經走完了,媳婦已經娶回家了,卻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古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甚至包括了婚禮以後的禮儀,也就是新婦拜見公婆和拜祖廟,這些流程走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婚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