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看乎(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傳說,在古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有一老人,人稱月老,別名柴道煌,又稱月下老人。月老是來自天庭的一位上仙,主管人間婚姻的紅喜神,就是我們民間稱謂的媒神。
文學作品中,月老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上。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和期望。
「有緣千裡來相會」「千裡姻緣一線牽」。亙古至今,月下老人的一根紅線牽出了無數美麗的傳說,也牽出了炎皇子孫世代繁衍的婚姻「慣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婚姻「慣制」又無不打上所屬時代的烙印和風貌,逐漸演變成形式各異的婚姻制度。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其基本形式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
不聘不媒
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婚姻,或者說是「雜婚而居」,即:普天之下,皆可為夫妻。行動範圍之內能看見的女人,都可以是你的妻子。《列子·湯問篇》裡也有記載,「男女雜遊,不聘不媒」。慢慢地,人們認識到「雜遊」草率且不文明,就出現了「血族群婚」。
即:一個血緣群體,按照輩分區分,平輩之間可以婚配,接近於現今社會的「近親結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伏羲和女媧就是兄妹關係,兩人的婚姻關係就是血族群婚在傳說中的印證。可以說,「血族群婚」是人類倫理觀念的最初體現。
掠奪婚
後來,由於長時間內同一群體結婚,導致的視覺疲勞和「僧多粥少」,出現了「搶婚」,也叫「掠奪婚」。即:到族外去搶,以補充新鮮女性。由於上古時代的搶婚都選擇在黃昏進行,因為黃昏時夜色漸暗,有利於行動隱蔽,故稱之為「搶黃昏」。這就是「結婚」一詞的由來。之後演變到明媒正娶的婚姻制度,婚禮時間依舊沿襲了上古傳統選在黃昏時間舉行。
漸漸地,人們發現「搶婚」生下的孩子相比於族內群婚都更健康,又進化出了「族外群婚」「普納路亞婚」「對偶婚」等。這不僅僅是表面婚姻制度的演化,更是人類在不同時期意識形態演變、倫理觀念增強以及生產力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婚配生活方面的具體顯現。
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多妾制起源於最早的周朝,那時候制度規定無論是天子還是平民百姓,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妻子必須要下大聘禮,大張旗鼓地迎娶進門,稱之為「明媒正娶」。另外,男人還可以納多位小妾。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合理性,一是為了傳宗接代;二是為了穩定社會家庭。儘管「一夫一妻多妾制」已經是古代婚姻制度比較成熟的形式,但其形成也並非一蹴而就。
一夫一妻時代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正式廢除一夫多妻,但真正確定實行一夫一妻制,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夫一妻制又稱「個體婚制」或「單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結成穩定的配偶關係的婚姻家庭形式。它是在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婚姻六禮
古代婚姻大都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秦時期的《禮記》記載有「婚姻六禮」,按順序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彩」類似今天的求婚;「問名」是合生辰八字;「納吉」就是「訂婚」;「納徵」就是男方家給女方家送聘禮(彩禮);「請期」就是男方家擇定婚禮日期,備禮徵得女方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納徵」送彩禮
古人彩禮按照古禮,崇尚「禮尚往來」,既是娶不起,也是嫁不起。蘇轍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也曾「破家嫁女」。所以,當今社會,無論男女,都應珍惜當下的歲月靜好和幸福生活。安身立命,恪守本分。畢竟,對於誰來說,婚姻都是一件源遠流長,來之不易的天地之作。
【參考文獻:《列子·湯問篇》、《禮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