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與觀念變遷史 |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結婚?

2020-08-27 老餘讀書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不管婚後如何,但在當時結婚的理由上,大多人的回答應該是:因為「愛情」。

這個現在看來無比正確的真理,其實在17世紀才發生,直到今天也不過三四百年而已。

現代婚姻追求的彼此相愛、坦誠溝通、忠誠、互相扶持等關係,在這之前,都沒有那麼理所應當。



在現代婚姻觀念之前,有哪些奇葩觀念?

(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你的不適、憤慨,甚至想罵娘,請慎重)

1、結婚一定要彼此相愛嗎?

古代的希伯來就不是。

在這裡,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就有義務娶嫂子,好讓家族的財產不外流。

如果弟弟拒絕呢?他就得要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要舉行一個專門的儀式來表決心。在儀式上,他的嫂子會當著家族長輩的面在他臉上吐口水,唾棄他這種不為家族利益考慮的自私行為。

其實,在大清早期也是這樣的制度: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老婆又嫁給了長子代善

皇太極時代,莽古爾泰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嶽託

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

2、相愛的人一定希望結婚嗎?

中世紀的法國人,就不這麼想。

在13世紀的法國,有一位神學家叫阿伯拉,他跟一位牧師的侄女哀綠綺思相愛了。兩個人私奔之後,生了一個孩子。阿伯拉就提議,不如結婚吧,這樣家人就會接受他們,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沒想到,哀綠綺思拒絕了阿伯拉的求婚。而她的理由居然是:婚姻會貶低他們的愛情。


3、夫妻之間,忠誠這事肯定不能讓步了吧?

可是,在奈及利亞的魯庫巴,找情人是妻子的權利,她的丈夫也會接受。這兩家人甚至可能因為這種關係而成為親家。這對情人裡的男方有權要求女方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這在他們那裡是一種文化。

實際上,在許多社會裡,忠誠都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問題,把它設置成婚姻的警戒線,只是一部分文化中才有的觀念。

有人類學家做過一項研究,在他們調查的109個社會裡,只有48個社會同時禁止丈夫和妻子有婚外情,還不到一半。

4、既然忠誠都不要了,最後孩子得確定是自己的吧?

可是,委內瑞拉的巴裡人,就不這麼想。那裡的女性即使在懷孕期間,也可以找情人,而且她們的丈夫一般都知道。生孩子的時候,接生婆會告訴她的丈夫和每一個情人:你有一個孩子了。

要是在古代的中國或者歐洲,這樣的孩子很可能被當成私生子,沒有權利繼承家產。但是,巴裡人會覺得這樣的文化對孩子更有好處,因為:

那些「準爸爸」們也會給孩子提供食物,孩子的準爸爸越多,他活下來的概率就越高。



這些婚姻制度看起來如此奇葩,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各種婚姻制度,都是為了兩個目的:

1、建立更廣泛的協作,獲取更多資源;

2、儘可能讓後代更好的生存。

你可以把婚姻想像成篩子,它能幫我們篩選出兩性組合的最佳方案:

從婚姻的歷史來看,生存條件越差,這個篩子網眼就越大,這時候,婚姻制度就比較寬鬆,比如在上古時代,鄰裡之間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達成婚姻。

隨著生存條件越來越好,這個篩子的網眼也在變小,這時候婚姻的附加條件就越來越多。比如,後來有了門當戶對的觀念,你要是條件不如我,我就不能把女兒嫁給你。

再發展下去,物質條件匹配也不夠了,還得三觀吻合。

到了今天,我們還會要求對方是矢志不渝的靈魂伴侶。



過去,家庭和家庭建立關係的渠道很少,婚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婚姻能夠產生兩個家庭共同的後代。也正因為渠道少,所以必須利用好婚姻這個僅有的渠道,因為婚姻建立的聯繫最穩固。

就像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一句俗語:

禮物帶來的聯結會被切斷,但人的聯結不會。



現代婚姻是婚姻的最終形態嗎?

從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婚姻制度的變化是因為社會生產方式變了。

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革命,最後到現在的物質大爆炸時代,社會的生產方式一直在變,那麼,按照前面的婚姻制度的變遷史,現代婚姻肯定也得跟著改變。

雖然我們不可能預測婚姻制度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正在影響它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女性價值時代的來臨

過去上千年來,都是男性在主導這個世界。

但很快,女性的工作價值會超越男性:

2019年是人工智慧掃蕩人類工作版圖的元年。

隨著人工智慧的深入,男性理性的、邏輯的工作將逐漸被取代。而護士、理療師,大多都是更需要協作的職業,人工智慧還無法做到,顯然女性是天然的協作者。

從這個角度看,女性的能力和價值,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沒準未來的某一天,高喊「男女平等」的會變成男人。

既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人們會覺得婚後應該是男人負責養家,男方得準備房子、車子,掙得也應該比女方多。

但如果真的到了女性主導的社會裡,人們的觀念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猜不到,但那時候的婚姻,肯定跟今天的就不一樣了。



第二個趨勢是:百歲人生的到來

過去兩個人在一起,白頭偕老,一般是幾十年。

但假如人的壽命普遍超過100歲,那婚姻的長度可能會超出人們的忍耐力。

所以,將來沒準會出現一種契約式的婚姻。比如:

兩個人結婚時商量好,做20年的夫妻,20年之後,願意接著過,就續約,不願意,就各走各路。因為人生路確實還有很長,不可能就這麼湊合再過60年。

當然了,這些只是趨勢。

你可能還會說出很多其他的趨勢,比如現在社會給我們提供的支持越來越完善了,人完全可以靠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選擇不結婚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些趨勢,可能會讓今天的一些人很難接受。

不過,沒我們今天這種婚姻理念和制度,也會讓未來的人很難接受,就跟我們看開頭那四種婚姻一樣:

顯得那麼毀三觀,不可理喻。



本文大部分觀點來自《為愛成婚》

作者:史蒂芬妮·孔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婚姻變遷史
    月老是來自天庭的一位上仙,主管人間婚姻的紅喜神,就是我們民間稱謂的媒神。文學作品中,月老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上。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和期望。「有緣千裡來相會」「千裡姻緣一線牽」。
  • 婚姻的「資源配置」---戲說人類婚姻制度的變遷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人類婚姻制度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人類的婚姻制度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遊牧社會的掠奪婚、農耕社會的媒介婚和現代社會的自由婚戀制度。  掠奪婚是男子憑藉武力掠奪中意的女子然後成婚。在遊牧社會,男子的勇武是最稀缺的資源。掠奪婚的實行體現了自然選擇的意志,也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
  • 中國離婚制度的變遷
    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婚姻是一切家庭關係的源泉。離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我國先後經歷了古代男性專權婚姻,近代的限制離婚和現代的自由離婚三個階段。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深受當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現代文化觀念的影響。筆者通過梳理各個時期的離婚制度呈現出中國現代離婚觀念的形成過程。
  • 並不完備的人類婚姻:讀《婚姻史》
    我想伊莉莎白·阿伯特可能是覺得韋斯特馬克就的《人類婚姻史》太宏觀了,不足以從細微之處反映歐美人幾百年以來的婚姻變遷。 對於《婚姻史》想要表達的主題,伊莉莎白·阿伯特在她的引言中一開始就給予了闡明:「《婚姻史》主要討論北美地區的歷史和我們的歐洲祖先的往事,我還將在這本書裡闡述和分析今日的婚姻狀況,定位和討論與婚姻發展相關的重要的問題,換言之,《婚姻史》的潛臺詞,是過去和現在的聯繫,婚姻曾經是什麼樣子以及現在成了什麼樣子。」
  • 為什麼結婚的人越來越少?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離婚率逐年攀升,這一現象令人不由得對現有的婚姻制度進行深入的思考: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了?近幾年來婚戀題材的電視劇所展示出的婚姻狀態大都很悲觀,不論是《三十而已》中顧佳和許幻山的婚姻,亦或是《親愛的自己》張芝芝與劉洋的婚姻,無一不在映射著現代婚姻家庭的狀況。放眼貴圈,不婚的明星越來越多,尤以港臺明顯居多。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 「男有室,女有家」,變遷的婚姻制度,體現了古人家庭觀念的轉變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講述的是三對夫妻,三種不一樣的婚姻生活。婚姻有苦也有甜,無論怎樣都是人生必修的功課。婚姻裡面丈夫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他能照映出自己身上所有需要成長的地方。有丈夫有孩子,有歡笑聲,有穩定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就是家吧!文字的出現,對婚姻制度描述的更加系統和全面。文字作文歷史的載體,就像活化石,是它為我們講述了「男有室,女有家」歷史。
  • 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在西方,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主張父權制家庭自始存在的。頗有意思的是,他雖然承認可能有「公妻」和「共子」的社會,但是認為那不是在從前,而是在他為以後所設計的「理想國」方案中。
  • 婚姻制度將會消失,以後男女都不用結婚了
    那麼就讓我們徹底揭開婚姻制度的面紗吧,讓你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這麼說,大家只要觀念跟上時代步伐,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吧?婚姻雙方觀念進步,確實是一個積極因素,但是仍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還有另外一個矛盾。相對於我們常見的商業契約而言,婚姻契約非常粗糙簡陋。婚姻制度的初衷只是確定一個產權歸屬,有點像地契,不需要太複雜的內容,只要確定了丈夫對妻子的所有權就可以了。
  • 婚姻制度終將消亡!可信嗎?經濟是罪魁禍首!
    這個言論簡直是要讓我們亡國滅種的想法,趕緊掐滅掉,妖言惑眾。情緒化的東西,民族感情化過度,都不是一個好事,畢竟有想法和見地的人,很多觀點和言論聽起來就很荒唐或刺激人情緒,因為普通人的認知大多數都是由現階段的綜合知識社會因素所決定,很難超越國家、階級、民族、種族等各方面的限制。
  • 李銀河:婚姻式微——婚姻制度最終會走向消亡
    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視角,「婚姻制度將來都要不存在了,還催我結婚、生孩子幹什麼呢?」。 「婚姻制度即將消亡」這麼說其實並不準確,應該是:婚姻制度開始式微,開始走向下坡路了。
  • 為什麼要有婚姻
    前段時間看到幾組數據,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1010.8萬對、離婚登記380.1萬對;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926.0萬對、離婚登記404.3萬對;2020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55.7萬對、離婚登記61.2萬對,結婚登記對數逐年下降、離婚登記對數逐年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除了離婚登記數量增長之外,結婚成本也是在逐年攀升,30年來增長了約150倍。
  •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從何而來?——《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03
    前面兩篇文章,我們從婚姻制度的起源,談到婚姻制度對於男女兩性的約束和改造,尤其是對於女性的奴化和壓迫。因為男人僅僅把女人當成傳宗接代的工具,自然就造成夫妻雙方對感情的否定態度,這也使得婚姻不僅不包含情感上的愛,也不兼容生理上的性。過往的歷史就像幽靈一般,籠罩在活人的頭腦上空,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觀念、想法和行為。
  • 當代婚姻制度只是人類歷史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習俗
    然而婚姻的歷史真相真的如此嗎?婚姻並非沒有來歷的神授制度,它必然要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遷,永遠不變的叫做「神話」(myth,不是韓國的歐巴團)。人類社會的歷史和傳統背後確實都有理性的邏輯,譬如重男輕女、婦女裹小腳、割禮、君權神授、家奴私刑等,但以此能證明其存在的正當性嗎?其次,婚姻能夠保障愛情嗎?
  • 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應該抽絲剝繭的分析,從人類進化史中以及父愛和母愛上面尋找答案。在說人類進化史之前,我們要先從父母身上找答案,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女人和男人,對愛情的態度,以及到底什麼是愛情。說到了父母,大家覺得母親和父親哪一方對孩子的投入更高?
  • 現代婚姻制度最終將走向消亡
    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一項正在走向消亡的腐朽制度!據民政部2019年4季度各省社會服務統計數據可知,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947萬對,離婚登記人數415萬對,毫無意外,結婚人數再次下降,而離婚人數再次上升。
  • 60年彩禮變遷史,現在流行「一高、一跑、一甩」,看完讓你淚奔
    彩禮變遷史農村生活四件大事,「婚喪嫁娶」,這個「婚」可是排在第一位啊。「結婚」是個人人生第一大事,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那「結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彩禮啦。千百年來都是這個樣子,男方要拿出十分百分的誠意,這個彩禮就是你誠意的大小啦。五六十年代普遍比較窮。農村人娶媳婦,媒婆說媒,雙方見面感覺差不多就成啦。扯幾尺花布,準備臉盆、暖壺、點把子(就是手電筒),百八十塊錢擺個酒席就完事了。當然了要有婚房了,也沒必要是新房子。
  • 從「不知其父」到「專偶婚姻」,看婚姻制度的演變
    現代社會是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社會結構,而家庭的結構是由婚姻制度保障的。人類的婚姻制度,經歷數千年的演變,從群婚雜交、到對偶婚姻,再到單偶婚姻,是人類生存和種族延續的必然選擇,亦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結果。
  • 結婚是為了什麼呢?——迷死他趙談談婚姻制度
    簡而言之:男:不結婚,誰陪你上床?誰給你生孩子?女:不結婚,誰給你飯吃?誰幫你養孩子?所以,婚姻制度並不是自古就有,他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男女生理差異為基礎,基於兩性雙方繁衍後代的強烈需求,符合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歷史發展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兩性制度。
  • 我們未來的婚姻:婚姻制度真的會消失嗎?
    2020年過去三分之一,羅志祥群P、阿嬌閃婚閃離,明星劈腿離婚事件層出不窮,讓大眾對婚姻的意義更加撲朔迷離……有人說過,婚姻制度在未來會消失,真的是這樣嗎?這讓我想起了小喬花了數萬元挽回出軌婚姻又逼老公離婚的故事……小喬是一個溫柔漂亮的女生。
  • 既然婚姻制度沒有「人性」,那你為什麼要結婚?
    >也是所有動物的天性在很多夫妻眼中,婚姻制度是一項極為反人類的設計人類天生具有破壞和佔有的衝動也正因為這樣,才讓這個社會妄圖通過法律之下的婚姻制度讓兩個人互相陪伴>可約束之下,每個人的反抗意識也逐漸覺醒對於婚姻制度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