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不管婚後如何,但在當時結婚的理由上,大多人的回答應該是:因為「愛情」。
這個現在看來無比正確的真理,其實在17世紀才發生,直到今天也不過三四百年而已。
現代婚姻追求的彼此相愛、坦誠溝通、忠誠、互相扶持等關係,在這之前,都沒有那麼理所應當。
(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你的不適、憤慨,甚至想罵娘,請慎重)
1、結婚一定要彼此相愛嗎?
古代的希伯來就不是。
在這裡,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就有義務娶嫂子,好讓家族的財產不外流。
如果弟弟拒絕呢?他就得要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要舉行一個專門的儀式來表決心。在儀式上,他的嫂子會當著家族長輩的面在他臉上吐口水,唾棄他這種不為家族利益考慮的自私行為。
其實,在大清早期也是這樣的制度: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老婆又嫁給了長子代善。
皇太極時代,莽古爾泰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嶽託;
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
2、相愛的人一定希望結婚嗎?
中世紀的法國人,就不這麼想。
在13世紀的法國,有一位神學家叫阿伯拉,他跟一位牧師的侄女哀綠綺思相愛了。兩個人私奔之後,生了一個孩子。阿伯拉就提議,不如結婚吧,這樣家人就會接受他們,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沒想到,哀綠綺思拒絕了阿伯拉的求婚。而她的理由居然是:婚姻會貶低他們的愛情。
3、夫妻之間,忠誠這事肯定不能讓步了吧?
可是,在奈及利亞的魯庫巴,找情人是妻子的權利,她的丈夫也會接受。這兩家人甚至可能因為這種關係而成為親家。這對情人裡的男方有權要求女方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這在他們那裡是一種文化。
實際上,在許多社會裡,忠誠都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問題,把它設置成婚姻的警戒線,只是一部分文化中才有的觀念。
有人類學家做過一項研究,在他們調查的109個社會裡,只有48個社會同時禁止丈夫和妻子有婚外情,還不到一半。
4、既然忠誠都不要了,最後孩子得確定是自己的吧?
可是,委內瑞拉的巴裡人,就不這麼想。那裡的女性即使在懷孕期間,也可以找情人,而且她們的丈夫一般都知道。生孩子的時候,接生婆會告訴她的丈夫和每一個情人:你有一個孩子了。
要是在古代的中國或者歐洲,這樣的孩子很可能被當成私生子,沒有權利繼承家產。但是,巴裡人會覺得這樣的文化對孩子更有好處,因為:
那些「準爸爸」們也會給孩子提供食物,孩子的準爸爸越多,他活下來的概率就越高。
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各種婚姻制度,都是為了兩個目的:
1、建立更廣泛的協作,獲取更多資源;
2、儘可能讓後代更好的生存。
你可以把婚姻想像成篩子,它能幫我們篩選出兩性組合的最佳方案:
從婚姻的歷史來看,生存條件越差,這個篩子網眼就越大,這時候,婚姻制度就比較寬鬆,比如在上古時代,鄰裡之間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達成婚姻。
隨著生存條件越來越好,這個篩子的網眼也在變小,這時候婚姻的附加條件就越來越多。比如,後來有了門當戶對的觀念,你要是條件不如我,我就不能把女兒嫁給你。
再發展下去,物質條件匹配也不夠了,還得三觀吻合。
到了今天,我們還會要求對方是矢志不渝的靈魂伴侶。
過去,家庭和家庭建立關係的渠道很少,婚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婚姻能夠產生兩個家庭共同的後代。也正因為渠道少,所以必須利用好婚姻這個僅有的渠道,因為婚姻建立的聯繫最穩固。
就像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一句俗語:
禮物帶來的聯結會被切斷,但人的聯結不會。
從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婚姻制度的變化是因為社會生產方式變了。
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革命,最後到現在的物質大爆炸時代,社會的生產方式一直在變,那麼,按照前面的婚姻制度的變遷史,現代婚姻肯定也得跟著改變。
雖然我們不可能預測婚姻制度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正在影響它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女性價值時代的來臨
過去上千年來,都是男性在主導這個世界。
但很快,女性的工作價值會超越男性:
2019年是人工智慧掃蕩人類工作版圖的元年。
隨著人工智慧的深入,男性理性的、邏輯的工作將逐漸被取代。而護士、理療師,大多都是更需要協作的職業,人工智慧還無法做到,顯然女性是天然的協作者。
從這個角度看,女性的能力和價值,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沒準未來的某一天,高喊「男女平等」的會變成男人。
既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人們會覺得婚後應該是男人負責養家,男方得準備房子、車子,掙得也應該比女方多。
但如果真的到了女性主導的社會裡,人們的觀念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猜不到,但那時候的婚姻,肯定跟今天的就不一樣了。
第二個趨勢是:百歲人生的到來
過去兩個人在一起,白頭偕老,一般是幾十年。
但假如人的壽命普遍超過100歲,那婚姻的長度可能會超出人們的忍耐力。
所以,將來沒準會出現一種契約式的婚姻。比如:
兩個人結婚時商量好,做20年的夫妻,20年之後,願意接著過,就續約,不願意,就各走各路。因為人生路確實還有很長,不可能就這麼湊合再過60年。
當然了,這些只是趨勢。
你可能還會說出很多其他的趨勢,比如現在社會給我們提供的支持越來越完善了,人完全可以靠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選擇不結婚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些趨勢,可能會讓今天的一些人很難接受。
不過,沒我們今天這種婚姻理念和制度,也會讓未來的人很難接受,就跟我們看開頭那四種婚姻一樣:
顯得那麼毀三觀,不可理喻。
本文大部分觀點來自《為愛成婚》
作者:史蒂芬妮·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