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婚姻史:周代的婚嫁情況

2021-01-09 弘厚聊文化

周代有著相當完善的婚嫁禮儀,且由於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背景,周代禮制有著非常明顯的婚禮特點。我們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周代的婚嫁情況究竟怎麼樣,周代婚嫁禮制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

周代婚禮步驟中的問名與納吉,實際上就包含了佔卜儀式。

周代佔卜屬於納吉之禮,一般在「問名」之後才開始。「問名」有詢問女子姓氏,並且佔卜她的吉兇的意思。男方家一般都會帶著女子的姓名、生辰等,到苗裡佔卜,通過佔卜來預測婚事的吉兇,並考察締結婚姻的可能性。特別是周代嫁女的一方,也常常佔卜以此來預測婚姻吉兇。這一系列的佔卜活動就叫做合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批八字」。在周代,即使其他方面相符但八字不合,婚事也是成不了的。

翻閱史料,周制的婚禮自上古到夏商,形成於西周,發揚於春秋戰國,在漫長數千年中已然發展成了華夏婚禮的重要藍本。依照《左傳》來看,周代的這一婚禮習俗的過程是可信的。有一種說法是,周公是這種婚姻禮俗的制定者,過去也曾有人用」周公之禮」來代稱婚禮。

實際上,古代時候「六禮」中的問名、納採和親迎三項就是周人的舊俗,而問名與納採要同時進行,也就是說如果有問名就必須有納採。

對百姓來說,不一定是必須具備了「六禮」才能行使婚禮,婚禮相對都很簡單。有資料記載,天子、諸侯、公卿的婚禮有三禮,士庶的婚禮是「六禮」。三禮中的「三」指的是派遣使者的往返次數,六禮中的「六」指的是儀式的數目。按照古人的說法,雖然派遣使者三次,但也是可以行使「六禮」的。因此有觀點認為,這三禮內容與「六禮」內容已經沒有太大區別,這從「禮不下庶人」見之一般。

周代不同階層的婚禮是不同的,特別是迎娶環節,各等級遵循的婚禮制度不同。

天子在婚禮中大多是不需要親迎的,而是派卿為婚使去迎娶女方。在迎娶禮儀的主持選擇上,天子一般會派同姓諸侯代為主持,這實際是突出了天子地位的高貴。而對更多的卿大夫與士來說,是要親自迎娶新婦的,且在禮儀細節上有不小的差異。天子親迎也有例外,比如周文王在訂婚卜卦吉祥之後,要在渭水旁親自相迎,這就是親迎於謂水之濱了。男子在大婚當日必須親自去迎娶,這體現的不僅是對女方的尊重,也表明了婚禮的重要性。

據史料記載,周代迎娶新娘的時間多在夜晚,這從迎娶新人隊伍前有人手裡提著照明的蠟燭就知道了,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執燭前馬」。此時新娘已經是盛裝打扮,等待發嫁,只是要在閨房中等候而暫時不露面。有的新郎還會在女方家廟中舉行儀式,目的是為了知會妻家祖先。周代是夫權社會,新娘父母多不下階,只是目送女兒遠去。在親迎之日,新婦多由婦女陪同,兩名隨嫁女子一同到達夫家。

從季節來看,自西周以來,中原一帶的百姓多是在春夏迎娶,以春季三個月之中仲春二月最多。不過到了唐宋以後,婚期的選擇則大多選擇在秋冬季了。

除「六禮」之外,史料還記載了周代貴族婚嫁中的膝嫁之禮。史料表明,周代貴族婚姻普遍實行股制,也就是陪嫁制度。史料記載的膝嫁之禮,指的是正妻制和陪嫁膝妾制。這種婚禮只實行於姬姓女子往異姓男子家中嫁的婚姻中。小編認為,膝嫁之禮這種婚姻是原始社會婚俗中某些部分的保留,只是這種保留在後來才開始盛行於君王婚姻和貴族婚姻中。作為西周婚姻重要形式的媵婚制,自有其深刻的政治意義,也是當時血緣宗法制度的一個有力保證。

關於周代男女婚配的年齡,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如《周禮·地官·媒氏》記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可嫁。《墨子·節用上》記載: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可嫁。《孔子家語·本命篇》中的記載則是:男三十歲、女二十歲為其最高婚齡,而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被視為最低婚齡。

知識小拓展

話說,男子三十歲娶親,女子二十歲婚嫁,這幾乎可以比擬咱們現在的晚婚制度啦,大家覺得最合適的結婚年齡應該是多少歲呢?為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淺談古代婚姻史:唐代的婚嫁年齡和服裝風格的轉變
    雖然當今社會的大齡未婚青年男女非常多,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唐代,針對男女的婚嫁年齡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僅如此,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之後,民族文化大融合,唐代人們的服飾觀念和服裝設計風格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唐代的婚嫁年齡是多少?
  • 中國古代嫁娶禮儀有哪些,古代婚嫁習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前對外就號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可謂是異常繁複,民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皇宮裡了,就拿婚姻嫁娶來說,也是禮儀眾多,在古代的婚嫁禮儀就有「六禮」之說,也就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而且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在延續著這種習俗。
  • 中國古代傳統婚嫁習俗
    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但與現代的相似。例如: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等等。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新婚夫婦得到祖先神靈的認可,並承諾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認可;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是否吉利。
  • 古代婚嫁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嫁娶真不容易啊!
    最近看了幾本古代的小說,裡面涉及的古代婚嫁寫得很詳細,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嫁都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發現古人是真講究,對比起來,現代的婚禮是真的很簡潔了。這是用大雁的原因,大雁是候鳥,象徵不可耽擱婚嫁之時;而且大雁是堅貞的鳥兒,有夫唱婦隨、不離不棄之意。問名與納吉納採之時,男方會先通報自己的姓名及出生年月,即所謂的生辰八字,不過納採之後,還會有「問名」一說,是男方請媒人問女方的出生年月和姓名,去問名時也要送上禮物,其禮物還是大雁。
  • 甄嬛傳:浣碧白天出嫁,玉嬈卻在晚上,古代婚嫁時辰到底有多講究
    甄嬛這兩個妹妹的婚嫁之事也有很大不同。庶女在古代嫡庶分明的制度下尚且身份低下,況且是沒有得到甄家承認的私生女浣碧呢;而作為正房所出的玉嬈,受盡家人寵愛,而親姐又是雍正的寵妃,當然值得在晚上出嫁了。 其次,按照古代的婚嫁風俗,白天迎娶的一般是側室或者小妾,浣碧被封為果郡王側福晉,說白了就是一個側室,只得在白天嫁進王府。
  • 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古代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是我們現在能想像的,尤其是在明代,就算是「六禮」都已經走完了,媳婦已經娶回家了,卻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古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甚至包括了婚禮以後的禮儀,也就是新婦拜見公婆和拜祖廟,這些流程走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婚儀。
  • 中國古代婚姻變遷史
    亙古至今,月下老人的一根紅線牽出了無數美麗的傳說,也牽出了炎皇子孫世代繁衍的婚姻「慣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婚姻「慣制」又無不打上所屬時代的烙印和風貌,逐漸演變成形式各異的婚姻制度。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源於上古三代,西周時期基本形成,後世雖有變通,但其基本形式則貫穿中國古代數千年之久。不聘不媒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婚姻,或者說是「雜婚而居」,即:普天之下,皆可為夫妻。
  • 淺談我國古代的婚姻「六禮」
    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天,《民法典》正式生效,這裡面對家庭、婚姻等各個方面以及現實社會中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都以法律的形式定了下來。今天藉由《民法典》聊聊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民法典》正所謂「陰陽合而萬物生」,婚姻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本方式,它源於人類的本能需求,同時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的社會化。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上,對於婚姻制度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流程,在嫁娶過程中形成了六道手續。
  • 淺談古代婚禮的流程的,六大步驟繁瑣到讓人想要打光棍
    今日話題:淺談古代婚禮的流程的,六大步驟繁瑣到讓人想要打光棍對於中國人來說,除了生和死,那最重要的事就是結婚了,人生四大喜事兒就有洞房花燭夜。蘇東坡老先生也說過,春宵一刻值千金,但中國人是怎麼結婚的?古人結婚要分六禮,就是六個步驟,分別是哪六個步驟呢?
  • 一日命婦:古代婚禮中鳳冠霞帔從禮服變成婚服的演變
    導語:鳳冠霞帔是古代皇后為代表的高等級命婦所穿戴的品級服飾,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頂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數皇后的鳳冠霞帔了。而我們看到鳳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禮場景,無論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新娘裝扮,還是親朋好友拍婚紗照、舉辦婚禮時的中式禮服,常常用的都是鳳冠霞帔。那鳳冠霞帔是怎麼從高等級命婦才能穿戴的品級服飾流傳演變到民間女子的婚服的呢?
  • 玄纁為色、純白無瑕、紅綠相間:中國古代婚禮服色彩「那些事」
    玄纁為色、純白無瑕、紅綠相間:中國古代婚禮服色彩"那些事"在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有這樣一個惹人爭議的橋段:盛家六女盛明蘭嫁給了顧廷燁,顧廷燁穿的是一身緋紅色長袍婚禮服,而盛明蘭穿的婚禮服卻是青綠色的,並不是傳統女子所穿的大紅色,這引起了追劇愛好者廣泛的討論。
  • 淺談古代婚姻史:宋代婚禮,遵循「六禮」又有創新
    宋代人在婚姻上一向注重道德和倫理,所以宋代時期的婚禮過程非常複雜,在遵循「六禮」的基礎上,還有許多其他的程序,可謂是一應俱全。而且,一向喜歡創新的宋人們不僅嚴格遵守「六禮」的習俗,卻並不拘泥於此,且在此之上還有一定的創新,甚至花轎迎親的習俗也是從宋代開始的。我們跟著小編來聊一聊,宋代婚禮的全過程都包含什麼?宋代時期的婚禮過程一應俱全,且更加隆重。
  •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了解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從中國文化史看現代家庭的起源與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2、現代索納塔的出色不單是說說而已2014款現代索納塔混合動力車擁有理想的、節油型混合動力轎車的所有元素,儘管其EPA的燃油經濟性評級低於此級別的大多數競爭對手。中型轎車是路上最受歡迎和最實用的汽車之一。
  • 古代婚姻制度之六禮是在哪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六禮指的是什麼?
    婚姻制度從產生到完善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
  • 古代嫁娶的風俗習慣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
  • 古代美女為何那麼開放,喜歡玩女追男,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但古代的許多美女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獻身高」,大玩輕率獻身的兩性遊戲。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就是個例子。十六七的年紀,閉月羞花似的容貌,卻跟年近七十的沒落貴族叔梁紇玩長期未婚同居。在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顏徵在守了半輩子活寡,去世時還不能跟叔梁紇合葬。春秋時,這樣的例子很多,開弓沒有回頭箭,在哪裡跌倒,美女休想在哪裡爬起來。
  • 結婚之日便是破產之時,婚嫁耗費巨大,陋習當儘早革除
    古代婚嫁,需要有「媒妁之言」,即便後來媒人成為一種職業,其說辭往往多有虛誇欺騙,人們在婚嫁時依舊需要聘請媒人,故而支付給媒人的錢是少不了的。現代人自由戀愛,無需媒人,這筆錢自然可以省下。但也有人出於各種原因,沒能自己談戀愛,因此在婚姻中仍然需要媒人從中撮合。另外時下某些電視臺的相親節目以及婚戀網站等,其所發揮的作用與媒人類似。
  •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看看你會不會有所感受!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司馬遷出身名門,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華「孝道」。他的孝道思想首先源於父親司馬談。在父親的啟蒙下,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及壯,接觸了陰陽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
  • 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婚姻家庭制度史:近代世界對原始婚姻家盛形態的——研究,在西方,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主張父權制家庭自始存在的。頗有意思的是,他雖然承認可能有「公妻」和「共子」的社會,但是認為那不是在從前,而是在他為以後所設計的「理想國」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