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有著相當完善的婚嫁禮儀,且由於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背景,周代禮制有著非常明顯的婚禮特點。我們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周代的婚嫁情況究竟怎麼樣,周代婚嫁禮制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
周代婚禮步驟中的問名與納吉,實際上就包含了佔卜儀式。
周代佔卜屬於納吉之禮,一般在「問名」之後才開始。「問名」有詢問女子姓氏,並且佔卜她的吉兇的意思。男方家一般都會帶著女子的姓名、生辰等,到苗裡佔卜,通過佔卜來預測婚事的吉兇,並考察締結婚姻的可能性。特別是周代嫁女的一方,也常常佔卜以此來預測婚姻吉兇。這一系列的佔卜活動就叫做合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批八字」。在周代,即使其他方面相符但八字不合,婚事也是成不了的。
翻閱史料,周制的婚禮自上古到夏商,形成於西周,發揚於春秋戰國,在漫長數千年中已然發展成了華夏婚禮的重要藍本。依照《左傳》來看,周代的這一婚禮習俗的過程是可信的。有一種說法是,周公是這種婚姻禮俗的制定者,過去也曾有人用」周公之禮」來代稱婚禮。
實際上,古代時候「六禮」中的問名、納採和親迎三項就是周人的舊俗,而問名與納採要同時進行,也就是說如果有問名就必須有納採。
對百姓來說,不一定是必須具備了「六禮」才能行使婚禮,婚禮相對都很簡單。有資料記載,天子、諸侯、公卿的婚禮有三禮,士庶的婚禮是「六禮」。三禮中的「三」指的是派遣使者的往返次數,六禮中的「六」指的是儀式的數目。按照古人的說法,雖然派遣使者三次,但也是可以行使「六禮」的。因此有觀點認為,這三禮內容與「六禮」內容已經沒有太大區別,這從「禮不下庶人」見之一般。
周代不同階層的婚禮是不同的,特別是迎娶環節,各等級遵循的婚禮制度不同。
天子在婚禮中大多是不需要親迎的,而是派卿為婚使去迎娶女方。在迎娶禮儀的主持選擇上,天子一般會派同姓諸侯代為主持,這實際是突出了天子地位的高貴。而對更多的卿大夫與士來說,是要親自迎娶新婦的,且在禮儀細節上有不小的差異。天子親迎也有例外,比如周文王在訂婚卜卦吉祥之後,要在渭水旁親自相迎,這就是親迎於謂水之濱了。男子在大婚當日必須親自去迎娶,這體現的不僅是對女方的尊重,也表明了婚禮的重要性。
據史料記載,周代迎娶新娘的時間多在夜晚,這從迎娶新人隊伍前有人手裡提著照明的蠟燭就知道了,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執燭前馬」。此時新娘已經是盛裝打扮,等待發嫁,只是要在閨房中等候而暫時不露面。有的新郎還會在女方家廟中舉行儀式,目的是為了知會妻家祖先。周代是夫權社會,新娘父母多不下階,只是目送女兒遠去。在親迎之日,新婦多由婦女陪同,兩名隨嫁女子一同到達夫家。
從季節來看,自西周以來,中原一帶的百姓多是在春夏迎娶,以春季三個月之中仲春二月最多。不過到了唐宋以後,婚期的選擇則大多選擇在秋冬季了。
除「六禮」之外,史料還記載了周代貴族婚嫁中的膝嫁之禮。史料表明,周代貴族婚姻普遍實行股制,也就是陪嫁制度。史料記載的膝嫁之禮,指的是正妻制和陪嫁膝妾制。這種婚禮只實行於姬姓女子往異姓男子家中嫁的婚姻中。小編認為,膝嫁之禮這種婚姻是原始社會婚俗中某些部分的保留,只是這種保留在後來才開始盛行於君王婚姻和貴族婚姻中。作為西周婚姻重要形式的媵婚制,自有其深刻的政治意義,也是當時血緣宗法制度的一個有力保證。
關於周代男女婚配的年齡,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如《周禮·地官·媒氏》記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可嫁。《墨子·節用上》記載: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可嫁。《孔子家語·本命篇》中的記載則是:男三十歲、女二十歲為其最高婚齡,而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被視為最低婚齡。
知識小拓展
話說,男子三十歲娶親,女子二十歲婚嫁,這幾乎可以比擬咱們現在的晚婚制度啦,大家覺得最合適的結婚年齡應該是多少歲呢?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