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是我們現在能想像的,尤其是在明代,就算是「六禮」都已經走完了,媳婦已經娶回家了,卻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古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甚至包括了婚禮以後的禮儀,也就是新婦拜見公婆和拜祖廟,這些流程走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婚儀。而且,明代人對服裝服制也有獨特的見解,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都有什麼吧?
在明代,「六禮」結束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成婦禮」依然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雖然「六禮」是婚姻締結中的六個基本步驟,但「六禮」完畢之後並不意味婚姻儀式就此結束。在婚娶當天舉行的禮儀,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只是完成了男女成為夫妻的手續而已。《禮儀》之中記載了古代婚禮有「成妻禮」與「成婦禮」兩個禮儀。也就是說在「親迎」完成的「成妻禮」之後還有「成婦禮」,這被視作婚禮中的另一個極重要的環節。
古代婚姻不僅是婚姻當事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女子進門不僅是兒娶妻,而是家族娶來延續家族的主婦。按照古代時候的說法,這很可能會影響家族的興旺,因此成妻禮之外的成婦禮同樣也很重要。據史料記載,成婦禮包括兩個環節,拜見公婆與拜祖廟。宗族是由家庭構成,婚禮使得女子成為夫家中的重要一員,拜祠禮也被認為是確認女子成為宗族成員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小編認為,拜祠禮是外姓女因為婚姻而進入本宗的必須儀式,如果沒有這個儀式,不足以證明女方在男方家中的地位。成婦之禮大概是指新婚第二天拜見公婆,三個月之內再去祖廟拜祖先。經過了這一環節,新婦才算是男方家族中的正式一員。
明政權一統江山之後,開始摒除外族服飾,興復華夏衣冠,換回了華夏的服飾,也就是說,明代開始從整體上大致恢復了漢人的衣冠。
明代上橘下裙服裝形式基本保持了唐宋時期福裙的基本風格,據史料記載,士庶人家的妻子大多穿團衫,婢女大多穿長襖長裙,未婚女子則喜歡穿紅衫與長裙,裙子外面大多配背子或雲肩。
明代漢族傳統服制,與唐、周兩代又有所不同。比如裙裝,明初用色偏淺淡,而崇禎時期多為白色。除明黃、雅青、朱紅外,女子也可穿自己喜歡的顏色。短衫長裙,腰系綢帶,裙寬大,樣式較多。普通女子所穿服飾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多沿襲舊時傳統。
總體來看,明代在沿襲唐宋之制的同時,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因此無論是服飾之形制還是色彩,也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其中的一些變化要較以往為多。 平民女子服飾不僅豐富多彩,其色彩搭配也是很有特點,特別是女裙無論是質料、工藝、色澤、樣式,都可謂是多姿多彩。
女子上衣下裙之長短和款式亦隨時代而變,如弘治年間女子衣衫較短,據史料記載其上襯僅至裙腰。而正德年間則是衣衫變得寬大,裙子之褶也隨之變多,到了嘉靖年間,衣衫不僅長而且大,且垂到膝下,而裙則是變短且褶變少。另據不同史料記載,隆慶和萬曆時期的女子衣袖趨向變窄,但裙式樣變多,裙內有時會加膝褲。此外明代女子所穿之裙邊沿多為繡邊,這多有裝飾作用。
值得關注的還有,明代之初,官民服飾界限分明。
實際上,明代初期就有尊卑有序、貴賤分明的服飾文化。比如,洪武五年,對未嫁女子的著妝有了明確的規定,女子沒有出嫁,只能穿窄袖褙子,當時的明政府還規定,普通女子只能以粗綢為料,不能用金繡。《大明律》上就有對越級使用服飾的行為給以嚴厲的懲處。不過,小編則認為,這是人為製造的良賤之別。到了明後期,女服式樣、衣料、裝飾及地位所受的限制有所減弱。
據資料記載,明代服飾被認為是我國服飾藝術的典範。據小編了解,當前國人熟悉的彩繡龍鳳大紅吉服、鳳冠霞帔以及大紅蓋頭,就是從明代開始特有的定製。另外,根據不同史料記載,明代霞帔多為彩色長掛帶,多能繞於脖頸,披在胸前,下垂墜子,不僅挺拔感明顯,而且有著高貴之氣。明代宮廷命婦也多喜用霞帔,她們的品級差別主要是從霞帔的用色和圖案的紋飾來體現。
知識小拓展
通過上面的介紹,小編和大家一樣,也知道了我國婚姻中的鳳冠霞帔、大紅蓋頭等等婚俗的來源了,都是這是從明代開始特有的定製,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