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2021-01-12 辰陽聊文化

古代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是我們現在能想像的,尤其是在明代,就算是「六禮」都已經走完了,媳婦已經娶回家了,卻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古人對婚姻禮儀的重視甚至包括了婚禮以後的禮儀,也就是新婦拜見公婆和拜祖廟,這些流程走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婚儀。而且,明代人對服裝服制也有獨特的見解,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都有什麼吧?

在明代,「六禮」結束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成婦禮」依然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雖然「六禮」是婚姻締結中的六個基本步驟,但「六禮」完畢之後並不意味婚姻儀式就此結束。在婚娶當天舉行的禮儀,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只是完成了男女成為夫妻的手續而已。《禮儀》之中記載了古代婚禮有「成妻禮」與「成婦禮」兩個禮儀。也就是說在「親迎」完成的「成妻禮」之後還有「成婦禮」,這被視作婚禮中的另一個極重要的環節。

古代婚姻不僅是婚姻當事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女子進門不僅是兒娶妻,而是家族娶來延續家族的主婦。按照古代時候的說法,這很可能會影響家族的興旺,因此成妻禮之外的成婦禮同樣也很重要。據史料記載,成婦禮包括兩個環節,拜見公婆與拜祖廟。宗族是由家庭構成,婚禮使得女子成為夫家中的重要一員,拜祠禮也被認為是確認女子成為宗族成員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小編認為,拜祠禮是外姓女因為婚姻而進入本宗的必須儀式,如果沒有這個儀式,不足以證明女方在男方家中的地位。成婦之禮大概是指新婚第二天拜見公婆,三個月之內再去祖廟拜祖先。經過了這一環節,新婦才算是男方家族中的正式一員。

明政權一統江山之後,開始摒除外族服飾,興復華夏衣冠,換回了華夏的服飾,也就是說,明代開始從整體上大致恢復了漢人的衣冠。

明代上橘下裙服裝形式基本保持了唐宋時期福裙的基本風格,據史料記載,士庶人家的妻子大多穿團衫,婢女大多穿長襖長裙,未婚女子則喜歡穿紅衫與長裙,裙子外面大多配背子或雲肩。

明代漢族傳統服制,與唐、周兩代又有所不同。比如裙裝,明初用色偏淺淡,而崇禎時期多為白色。除明黃、雅青、朱紅外,女子也可穿自己喜歡的顏色。短衫長裙,腰系綢帶,裙寬大,樣式較多。普通女子所穿服飾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多沿襲舊時傳統。

總體來看,明代在沿襲唐宋之制的同時,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因此無論是服飾之形制還是色彩,也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其中的一些變化要較以往為多。 平民女子服飾不僅豐富多彩,其色彩搭配也是很有特點,特別是女裙無論是質料、工藝、色澤、樣式,都可謂是多姿多彩。

女子上衣下裙之長短和款式亦隨時代而變,如弘治年間女子衣衫較短,據史料記載其上襯僅至裙腰。而正德年間則是衣衫變得寬大,裙子之褶也隨之變多,到了嘉靖年間,衣衫不僅長而且大,且垂到膝下,而裙則是變短且褶變少。另據不同史料記載,隆慶和萬曆時期的女子衣袖趨向變窄,但裙式樣變多,裙內有時會加膝褲。此外明代女子所穿之裙邊沿多為繡邊,這多有裝飾作用。

值得關注的還有,明代之初,官民服飾界限分明。

實際上,明代初期就有尊卑有序、貴賤分明的服飾文化。比如,洪武五年,對未嫁女子的著妝有了明確的規定,女子沒有出嫁,只能穿窄袖褙子,當時的明政府還規定,普通女子只能以粗綢為料,不能用金繡。《大明律》上就有對越級使用服飾的行為給以嚴厲的懲處。不過,小編則認為,這是人為製造的良賤之別。到了明後期,女服式樣、衣料、裝飾及地位所受的限制有所減弱。

據資料記載,明代服飾被認為是我國服飾藝術的典範。據小編了解,當前國人熟悉的彩繡龍鳳大紅吉服、鳳冠霞帔以及大紅蓋頭,就是從明代開始特有的定製。另外,根據不同史料記載,明代霞帔多為彩色長掛帶,多能繞於脖頸,披在胸前,下垂墜子,不僅挺拔感明顯,而且有著高貴之氣。明代宮廷命婦也多喜用霞帔,她們的品級差別主要是從霞帔的用色和圖案的紋飾來體現。

知識小拓展

通過上面的介紹,小編和大家一樣,也知道了我國婚姻中的鳳冠霞帔、大紅蓋頭等等婚俗的來源了,都是這是從明代開始特有的定製,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相關焦點

  • 許志強︱同堂共穴,弟兄永願:明代宦官埋葬方式和社團組織
    明代宦官制度概述宦官,又稱寺人、閹人、貂璫、中官、中貴、內官、內使、太監等,是指被閹割後在宮廷中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男子。到明代,「太監」成為宦官衙門中職務最高者的專稱,清代革除「太監」官職,以太監通稱宦官。宦官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殊組成部分,宦官集團也是古代權力階層中的重要力量。
  • 河北遷安發現明代萬曆年間長城石碑
    新華社石家莊7月30日電(記者 高博) 記者從河北省遷安市獲悉,一塊長102釐米、寬62釐米、厚13釐米的明代萬曆年間石碑在該市徐流口段長城發現。  這塊石碑是長城保護員李德旺巡檢時,在徐流口段長城平臺北側的第一個敵樓頂部發現的。
  • 明代隆慶、天啟年間畫家、繪墨模名手——丁雲鵬作品解讀
    明代隆慶、天啟年間畫家、繪墨模名手。擅畫人物、佛像、山水等。曾為名墨工程君房、方於魯畫墨模,並供奉內廷十餘年。董其昌贈以「毫生館」印章。其人物畫早年畫風工整秀雅,晚年沉著古樸。山水師法宋元諸家,初以雋秀為工,後趨於古拙。亦能為書籍作插圖,對徽州版畫頗有影響。明 丁雲鵬 《菩薩授經圖》,水墨,紙本,141cm×68cm,1606年作。
  • 淺談古代婚姻史:唐代的婚嫁年齡和服裝風格的轉變
    雖然當今社會的大齡未婚青年男女非常多,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唐代,針對男女的婚嫁年齡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僅如此,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之後,民族文化大融合,唐代人們的服飾觀念和服裝設計風格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唐代的婚嫁年齡是多少?
  • 淺談古代婚姻史:周代的婚嫁情況
    周代婚禮步驟中的問名與納吉,實際上就包含了佔卜儀式。周代佔卜屬於納吉之禮,一般在「問名」之後才開始。「問名」有詢問女子姓氏,並且佔卜她的吉兇的意思。男方家一般都會帶著女子的姓名、生辰等,到苗裡佔卜,通過佔卜來預測婚事的吉兇,並考察締結婚姻的可能性。特別是周代嫁女的一方,也常常佔卜以此來預測婚姻吉兇。這一系列的佔卜活動就叫做合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批八字」。
  • 歷史/ 古代婚姻制度之六禮
    №:006-古代婚姻制度之六禮 本文988字 閱讀需要3分鐘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是從西周開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俗稱「六禮」。據《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 玄纁為色、純白無瑕、紅綠相間:中國古代婚禮服色彩「那些事」
    但是魏晉的人似乎有著"穿越者"的眼光,他們把婚禮服設計成了純白色,和今天的婚紗差不多。魏晉古書《東宮舊事》中寫到:"太子納妃,白紗、白絹衫。"兩個要結婚的人穿著潔白的婚禮服,仿佛是兩位仙人,如果腳底下有一朵雲,他們就真的可以修仙了。白色在今天的人看來沒有什麼,但是在極為重視婚喪嫁娶的古代可是大忌諱,自古以來都是白喪紅娶,魏晉之人結婚時穿著自身白嫁衣,是在詛咒自己麼?
  • 古代嫁娶的風俗習慣
    周制昏禮是後世婚禮的範本,後世的婚禮在各種異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發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習俗,不過從納採至親迎、合巹而入洞房,即使內涵風韻數易其容,但基本儀制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
  • 中國古代婚姻變遷史
    月老是來自天庭的一位上仙,主管人間婚姻的紅喜神,就是我們民間稱謂的媒神。文學作品中,月老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上。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和期望。「有緣千裡來相會」「千裡姻緣一線牽」。
  • 淺談我國古代的婚姻「六禮」
    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天,《民法典》正式生效,這裡面對家庭、婚姻等各個方面以及現實社會中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都以法律的形式定了下來。今天藉由《民法典》聊聊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民法典》正所謂「陰陽合而萬物生」,婚姻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本方式,它源於人類的本能需求,同時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的社會化。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上,對於婚姻制度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流程,在嫁娶過程中形成了六道手續。
  • 單身進化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古代的單身就沒現代這麼好運了,因為價值觀、貧窮、出身等眾多原因,催生了無數被人冷眼旁觀的剩男剩女群體,把他們稱為「獨」,與「鰥寡孤」並列。 大齡剩男的榜樣:大禹《吳越春秋》云:「禹三十未娶,行至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這位傳說中的人物大禹,三十歲仍未成家。
  • 六禮:中國古代的婚姻程序
    避免同姓為婚,同時佔卜婚姻的吉兇。3. 納吉:問名之後,男方先去對婚姻的吉兇進行佔卜,如求得吉兆,便將結果告知女方,稱「納吉」。「納吉用雁,如納採禮」,其程序如同納採,也用大雁。4. 納徵:徵及成的意思。納幣以後,這兩家的婚姻關係就此成立,女子便不可以再另聘他人。5. 請期:納徵之後,男方會再行佔卜,求得良辰吉日,再派人到女方家,告知婚期,請求女方家認可。
  • 一日命婦:古代婚禮中鳳冠霞帔從禮服變成婚服的演變
    導語:鳳冠霞帔是古代皇后為代表的高等級命婦所穿戴的品級服飾,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頂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數皇后的鳳冠霞帔了。而我們看到鳳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禮場景,無論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新娘裝扮,還是親朋好友拍婚紗照、舉辦婚禮時的中式禮服,常常用的都是鳳冠霞帔。那鳳冠霞帔是怎麼從高等級命婦才能穿戴的品級服飾流傳演變到民間女子的婚服的呢?
  • 中國古代婚姻六禮,結婚要經過六個複雜步驟,不像現在這麼簡單
    中國古代婚姻中的六禮分別指什麼?在六禮中的各個階段應該做什麼?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中國古代婚姻六禮:1、納採納採是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
  • 紅妝十裡,鳳冠霞帔,中國古代女子服制金字塔上的頂端衣冠
    鳳冠霞帔,為古代婦人最尊貴的穿著,是兩種可以分別獨立穿戴的服飾。鳳冠脫胎於先秦的禽鳥冠,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之後,從各種冠飾中脫穎而出,成為以皇后為代表的高等級命婦所戴之禮服頭冠,其象徵之高貴、製作之精美、用料之奢華,堪稱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 古代男女的"肌膚之親"
    不藥而卒的胡氏死而復生的陳氏大約從明代開始,官修的史書《烈女傳》中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內容。這位陳節婦謹守男女之大防已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不僅生前不與任何男子見面,而且死後還不準男人走上樓抬她的屍體,這種行為,唐以前的史書中也根本沒有。宋代雖然產生了程朱理學,但《宋史·烈女傳》中所載之烈女,對於男女之大防,也並沒有達到明代以後那樣幾近瘋狂的程度。
  • 嫁女兒一定要收「彩禮」和「嫁妝」嗎?
    現在社會「彩禮」和「嫁妝」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問題也不是哪個人說了算的。彩禮從最最早興起,到以後可能完全消失,這個歷史演進的過程有自己的節奏。沒必要徒勞促進或是徒勞地打擊。「彩禮」在古代叫作「聘禮」,聘禮的含義很豐富,也不單是指錢。最初男女雙方的婚事說定,過了聘禮就算是訂婚了。上古有了婚嫁之禮,聘禮就是送兩張鹿皮,表示婚事已定。在西周春秋時期,整個婚姻的過程分六大分驟,叫作「六禮」。「聘禮」是其中的「納徵」,一般是送「帛」五匹,就是絲織品。
  • 並不完備的人類婚姻:讀《婚姻史》
    對於《婚姻史》想要表達的主題,伊莉莎白·阿伯特在她的引言中一開始就給予了闡明:「《婚姻史》主要討論北美地區的歷史和我們的歐洲祖先的往事,我還將在這本書裡闡述和分析今日的婚姻狀況,定位和討論與婚姻發展相關的重要的問題,換言之,《婚姻史》的潛臺詞,是過去和現在的聯繫,婚姻曾經是什麼樣子以及現在成了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