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丹 【原創 20200529】
有人問「人怎樣活才算有意義?」「人生怎樣才算活過?」有人回答:「明白地活著並去獲取內心真正想要的」,有人回答:「努力工作,為自己,也為社會貢獻力量」,有人回答:「必須通過一番奮鬥才會獲得幸福,生活才算活得有意義」。究竟人怎樣活才算有意義,才算活過一回?
法國作家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一書中闡述:「幸福是種永恆的狀態,似乎並不是為塵世間的凡人而創造的。大地上的一切都處於持續不斷的流變之中,任何事物都無法維持始終如一的形態。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我們自己也在改變,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明天仍然會愛著今天所鍾愛的一切。如此說來,我們為追求人生極致幸福而制定的任何計劃都是空想。在精神的滿足到來時,就盡情享受吧,小心守護它,不要失手讓它遠去;但也不要做任何強留它的打算,因為那樣的打算純屬痴人說夢。」孤獨漫步中的盧梭經歷過彷徨無措,飽嘗人間冷暖之後,將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徹,也更加淡泊。他遠離塵囂,掙脫塵世的羈絆,無拘無束地放飛思路,天馬行空地思考,思考命運、知識、異見、苦難、希望、謊言、幸福、自由和愛情。所以,在繼《懺悔錄》後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自由、坦蕩和平靜的盧梭。
的確,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而生命的意義僅僅只是不停地奮鬥嗎?很多人習慣了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去設置一個又一個的期望「高地」,然後一個又一個地讓自己去攻克挑戰,最後佔據拿下,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更高的幸福指數,以為這樣生活才算是有意義,很多人也總是習慣把最好的東西留到最後,或者等到奮鬥成功後再享受。殊不知,世間有一種美好叫「且行且歌」,生命還有什麼,就去享受什麼。不畏過去,不懼將來,不負當下。這個世界,我們只來一次,生命,我們也只有一次,何不快快樂樂的活,輕輕鬆鬆的過?做自己想做的,說自己想說的,愛自己所愛的。人生無常,淡然面對,活好當下,過好眼前,才是最重要的。請珍惜你現在的時光,還沒有發生的事,何必浪費時間去一遍一遍地推演?何必把自己的人生死死規劃在永不停歇的奮鬥裡而為自己架上重重的枷鎖?生命那麼長,慢下來一點又何妨?奮鬥的過程中也可以放慢腳步,靜心體會,身心合一。
生活有時真的猶如欲望的大海,物質永遠無法填滿我們的內心。起初,我們在佔有物質的同時,物質也在拖累著我們,久而久之,連內心和思想都不能倖免,最後被無窮無盡的欲望吞噬,變得世俗,勢利,徹底忘了初心。總之,面對宇宙蒼穹,卑微的我們,就像一粒細小的沙子;面對喧囂的人世,夜幕降臨時,剎那間,萬簌俱寂,一切終會歸於平靜。所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真摯一點,輕鬆一點,快樂一點,活在當下,過好眼前!
曾經讀到過社會學家李銀河的一句話,便記錄在我的筆記本裡:「這個世界上,有恆河沙數的人存在過,呼吸過,歡笑過,哭泣過,如今他們在哪裡?每個人都像旅人一樣,在這裡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既無意義,也無痕跡。對於宇宙來說,個人沒有意義,人類整體也沒有意義。對於單個的個人來說,唯有詩意棲居才對個人有意義,這樣的生活才值得一過。」的確,詩意的生命是自由自在的,不是循規蹈矩的;是浪漫的,不是世俗的;是有詩有歌的,不是味同嚼蠟的,時刻感受詩意的生活,就在此時此刻!
非常喜歡這樣段英文:「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翻譯過來後就是:「昨日已經成為歷史,未來神秘未知,而只有今天才是一份禮物。」 一起回到「當下」吧,去看,去聽,去嗅,去咀嚼,去感覺,感覺屬於且僅屬於自己的這一刻。做一個自然而專注的人,過一種叫「當下」的生活。吃飯時,便只是吃飯;睡覺時,便只是睡覺;走路時,便只是走路;和你說話時,就只是和你說話,就像看著你時,就只用眼睛看著你。在這一刻裡感受自己和萬物的存在,感受身體和靈魂重合的寧靜,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它需要我們有意識的調動自己的專注力,儘可能的打開自己的感官,然後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人,感受物,甚至一絲氣味。「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這一刻」。昨天已經過去再也不復重來,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只要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