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的孝行感天動地

2020-10-30 茶餘飯後說名人

2020年10月,家喻戶曉的央視名嘴白巖松,攙扶年邁母親在北京朝陽公園賞花。他手裡拎著一個彩色小馬扎,肩上背著一個裝滿麵包、礦泉水、香蕉的挎包。此時,白巖松不是高冷的主持人,而是一位普通兒子。

白巖松是公認的大孝子,8歲時父親早逝,母親獨自艱難地將他與哥哥培養成才。當母親老去,孤獨地在兩個兒子家漂泊時,白巖松給予媽媽一個安穩的家……

01

白巖松1968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父親白建啟是工人,母親是小學教師。白巖松上面還有個哥哥。白巖松的姥姥、爺爺和姑姑也跟隨他們一起生活。白母賢惠勤勞,以愛和隱忍將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粘合在一起。

1976年,白巖松8歲時,父親去天津出差,意外被查出癌症。一家人悲痛欲絕,盡最大努力拯救父親,但白父還是在家人的淚眼中悲情離世。8歲喪父,是白巖松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當時母親才30出頭,正是一個女人如花的美好年齡。為了兩個兒子,為了家裡的老老小小,她選擇了堅守,沒有再婚成家。

一個女人獨自挑起一個家,該有多少辛酸和艱辛!小時候白巖松很少看見媽媽正常睡覺,她總是坐在燈下縫縫補補。

1984年,白巖松上高中前,姥姥、爺爺去世,姑姑出嫁,所有這些大事,都由母親操辦。母親的堅強,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白巖松。當時白巖松的哥哥也在上高中,母親工資有限,負擔兩個高中生很不容易。

白巖松和哥哥商量,由一人退學掙錢幫媽媽減輕負擔。兄弟倆都搶著要退學,爭來爭去,最後決定抓鬮。

母親知道了,將兩個兒子叫到身邊,斬釘截鐵地說:「你們誰也不能失學,都得給我好好讀書。媽媽是有些苦,但苦能換來你們的好前程,我無怨無悔。」白巖松和哥哥眼裡湧滿淚水。

白巖松的哥哥高中畢業後,也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學。1985年,白巖松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


大學畢業後,白巖松被分配到《中國廣播報》當編輯,後入駐央視做主持人。1997年,白巖松與同事朱宏鈞組建家庭,次年兒子白清揚降生。

這時,白巖松的家鄉呼倫貝爾因城市擴建,老家的房子全部被拆掉了,再也找不到一點他生活過的痕跡。白母住進了新建的安置房,一個人在老家生活。

白巖松的哥哥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海拉爾工作,後擔任文化館館長。兩個兒子都結婚成家,白母一個人孤獨地生活。

02

白巖松清楚母親一路走來的辛酸,體貼地說:「媽,如果遇到合適的,我和哥哥都支持你往前走。」

白母感激兒子的孝心,但搖了搖頭:「我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再說有你們兩個孝順兒子,我有生活盼頭,內心不孤獨。」

母親知道白巖松工作忙,很少在電話裡打擾他,也很少來北京。家裡遇到什麼事,或有個頭痛腦熱,她都扛著,生怕給兩個兒子添麻煩。

白巖松學識淵博,思維縝密,是央視很有個性的主持人。他主持的《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名牌欄目,深受觀眾喜愛。他追求完美,不僅對自己要求很高,對身邊的同事要求也很高。這讓大家都很累。

本來他負責主持,文字稿件由工作人員撰寫,但白巖松經常改得密密麻麻,後來乾脆自己撰寫。因此身邊有些工作人員,害怕白巖松的嚴謹和犀利,心理壓力很大。

那時白巖松總覺得自己不完美,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糾結中,他患上了抑鬱症。白天在單位上班還好好的,可下班一回到家,他就像變了一個人。

白巖松告訴妻子:「媽媽從小為我吃了很多苦,別將我的事告訴她。」朱宏鈞說:「我不會驚動媽媽。」

一天醒來,白巖松黯然對妻子說:「活著沒意思,我真想解脫。」朱宏鈞心碎了:「你有這種想法對得起媽媽嗎?她將你培養成才容易嗎?」一說起媽媽,白巖松流淚了。他知道,自己一直是媽媽的驕傲,為了她必須堅強地活著。

經藥物調理及妻子的安慰開導,2002年,白巖松的抑鬱症漸漸痊癒。誰知2003年到2007年,他又兩次患上抑鬱症,又兩次想到自殺。朱宏鈞再提婆婆,也不能緩解丈夫的情緒。

2008年春天,朱宏鈞將婆婆從老家接到北京。見白巖松形容憔悴,精神狀態頹廢,母親難過地問:「兒子,你怎麼變成了這樣?」

朱宏鈞講述了丈夫3次患抑鬱症的經過,婆婆流淚了:「兒子,現在生活多好呀,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瞧,媽媽頭髮都白了,還覺得生活很快樂。你不能這樣,必須好好的!」

03

母親每天陪白巖松聊天,給他做美食,講述街坊鄰居的故事。母愛溫暖下,加上白巖松多讀書,他終於想透了: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不要對自己和身邊人要求嚴苛。心結解開後,白巖松從抑鬱症中走了出來,此後再沒有復發。

2010年,見兒子一切恢復正常,母親才放心地返回內蒙古。

此後,白巖松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煩心事,就會在心裡告誡自己:母親老了,已白髮蒼蒼,自己必須好好的。不讓白髮老母操心,就是兒子最大的孝。

2016年,母親已年逾7旬。擔心母親一個人生活發生什麼意外,白巖松與哥哥商量後,讓母親輪流在兩個兒子家養老。

母親在白巖松家住半年,又在大兒子家住半年,像候鳥一樣在內蒙古和北京之間來來往往。


其實母親不想過這種生活,剛在一個地方住熟悉了,又得搬走,非常不方便。白巖松清楚母親的心思,與哥哥商量:「媽媽年紀大了,有老年病,北京醫療條件全國一流,我想讓媽媽長期住北京,以後你就去北京看媽媽。」哥哥答應了。

2017年開始,白巖松讓母親常住北京,母子倆再也沒有分開。他以孝心、耐心、貼心,給予漂泊媽媽一個安穩的家。

朱宏鈞是少見的好兒媳,將婆婆當親媽。家裡大小事情,她都與婆婆商量。家裡的飲食口味,也以婆婆為主。婆婆愛吃的糕點、水果,不用提醒,她就會買回家。

在父母感召下,白清揚也尊重孝順奶奶。他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以後你們老了,我也會像你們孝順奶奶一樣孝順你們。」原來家風能夠傳承,白巖松倍感欣慰。

2020年10月,白巖松已經52歲。為了撐起母親幸福安穩的晚年,他不敢老,積極健身。他告訴母親:「媽,哪怕您活到100歲,我也會像現在一樣給您盡孝。」母親說:「兒子,我要活到100歲,到那時你也快80歲了。」「80歲我也得盡兒子的責任和義務。」

聽了白巖松發自肺腑的話語,母親的臉笑成了一朵菊花。

相關焦點

  • 愛心廈門|這對半路夫妻 孝行感天動地
    同病房的病友家屬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對紀惠嬌的孝行讚不絕口。「她每天都守在老人身邊。為老人家洗頭、洗澡、清理大小便,你來之前,她剛把老人家吐在地上的汙物清理乾淨。」病友家屬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婆婆有時還發火,有時躺在地上不起來,她一直都心平氣和地服侍著。這樣的好兒媳很難找,換做別人可能早就不管了。」
  • 白巖松談信仰
    白巖松引用了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這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這三個順序不能錯的。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白巖松說:「這是很有道理的,三十而立,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人和工作等等。
  • 李家兄妹孝行獲「正能量獎」
    李家八兄妹的孝心孝行打動無數讀者,7日,他們獲得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頒發的5000元正能量獎金。  7日,記者與李興茂老人的二兒子李永祥聯繫,將獲獎消息告知了他們。得知自己一家子獲獎後,67歲的李永祥第一句話便是:「啥?這還能得獎了?」
  • 白巖松演講:人生書單四本書最重要
    白巖松又來廈門了,這位央視名嘴近年時常來廈,除了這裡有同學和老友,還因為這座城市有熱情的讀者。2016年10月30日下午,白巖松老師在廈門市圖書館與大家分享了《在閱讀中成為更好的自己》主題講座。現場,2200多位廈門讀者聆聽了這位「國家級段子手」的閱讀觀。  講座中白老師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或者每一本書都將會影響到自己。
  • 白巖松: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白巖松算一個。白巖松今年已經52歲了。年過半百,雖然還是那股凌厲作風,但除了提出問題之外,白巖松越來越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建設」。白巖松兼職著中國紅會的副會長,那個時候他也跟著被罵。看到微博上,湖北各個醫院都在缺防護服、缺N95口罩,民眾憤怒了,網絡上群情激憤,誰都能去罵紅會一句。好像你罵得越難聽,救援物資就能越快到達醫護人員手中。其實,大多數人,罵完了就完了。
  • 白巖松:拼爹,起碼得有爹吧
    很多年輕人抱怨這是個拼爹的時代,自己的努力在泥沙俱下的大環境裡顯得軟弱無力,談及這個問題,白巖松在《白說》裡這樣寫道:拼爹,起碼得有爹吧?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把我們哥倆帶大。我在北京沒有一個親戚,也從沒為了工作給誰送過禮,不也走到了今天嗎?
  • 白巖松抑鬱5年,被曾國藩一句話治癒: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非如此
    ,而真正讓大家對他好奇的是為何才52歲的白巖松看上去是如此滄桑,曾經一頭濃密的黑髮也變成了稀疏的白髮,而這些年他鮮少露面,又是因為什麼?而後,白巖松告訴妻子,壓力太大,失眠嚴重,並主動提出為了不影響妻子的睡眠,他睡到書房。
  • 白巖松:對於我來說 第一本重要的書是新華字典
    前天下午,為了慶祝十八周年店慶,南京先鋒書店特邀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先鋒書店五臺山店舉辦「無用之樂—白巖松讀者會」活動,和讀者聊一聊讀書,聊一聊人生中那些「無用」的樂趣。  下午1點多,記者來到書店門口,只見等待入場的讀者排成的長龍已從慢車道延伸到五臺山體育館北門口,好不容易衝破「封鎖」擠進書店,一看店門內還有一長隊購書的人流在等待付款。
  • 王朔:白巖松除了"為名請命"這些社會共識,沒有什麼特別的觀點
    這就是"白巖松"式的人生,運用具體的數字,語言真誠,字字珠璣。作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白巖松的言論追捧者眾多,但偏偏有這麼一個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自己對白巖松言論的否定。所以王朔敢於直言不諱地指出白巖松"假真誠"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在發文的開頭就表示,看到白巖松這個人第一感覺是這個人很得意,他的視線總是不看觀眾,給人旁若無人的印象。
  • 白巖松:抑鬱症,三次想自我了結,曾國藩語錄拯救我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我們熟知的一位主持人走出抑鬱的故事,他就是白巖松。他在自己的書中這樣描述抑鬱時的經歷: 一天,白巖松凌晨去廁所,結果一開燈客廳站著一個人把他嚇一跳,「誰?」「是我。」妻子囁嚅道。「你不睡覺幹什麼呢?」「我看你睡著沒有。」白巖松笑著把她推回房間:「你不用管我,自己趕緊睡吧,睡覺多舒服啊!
  • "國家級段子手"白巖松的人生書單 成長感謝四本書
    原標題:「國家級段子手」 白巖松成長感謝四本書 白巖松又來廈門了,這位央視名嘴近年時常來廈,除了這裡有同學和老友,還因為這座城市有熱情的讀者。昨日下午,他受廈門市圖書館之邀在市工人文化宮帶來一場名為「在閱讀中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講座。
  • 關於白巖松,我更認可他說的婚姻更多的是一種互相包容
    忽然想起最近一直念念不忘想寫一篇關於白巖松老師的文章。作為一個八零後,我一直比較崇拜白巖松。那種氣質,那種威嚴,那種談吐素養,讓我很是崇拜。我覺得我想學習白巖松那樣的人,不僅僅是在事業上,還是在家庭上。
  • 白巖松:「考第一,就和你斷絕父子關係」,獨特教子觀成就白清揚
    白巖松,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在工作上他是「名嘴」,主持風格自成一派;在生活中他沉穩睿智;在家庭教育上,他有自己獨特的育兒方法。在育兒上,白巖松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而他獨特的育兒方法、家教風格也令很多人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白巖松: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
    白巖松曾經說過: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其實當讀書被人們重新標榜後,仿佛它一夜之間成為了所有成功人士,有志青年的代表,好像在告訴世人只要是讀了書就證明我是一個優秀於常人的人。
  • 央視主持人內訌,董路懟白巖松只用三個詞:無知、淺薄、井底之蛙
    央視主持人內訌,董路懟白巖松只用三個詞:無知、淺薄、井底之蛙如果是經常看老編文章,或者是熟悉老編的讀者一定知道,老編經常說的一句話,便是這個娛樂圈紛紛擾擾很難看清,並且在現在這個網絡環境下,無論你說什麼總是會有人反駁你!
  • 白巖松推薦好書:閱讀這些書,更有機會改變人生
    作者:八分作為中國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一向以卓越的見識,受到很多人的讚賞。很多人都很好奇,白巖松平時會閱讀什麼書籍。因為白巖松本人就經常公開向很多人推薦書籍。在白巖松推薦的書籍中,有一類是被他經常提起的。這類書便是名著經典。跟一般市面的流行小說相比,名著經典對於很多人來說,實際並不友好。
  • 朱宏鈞:和白巖松戀愛7年,婚後搬6次家,卻訓練丈夫成名嘴
    婚後的白巖松和朱宏鈞,也面臨著很多的考驗。白巖松的單身宿舍,面積不大,兩個人住在一起,非常的擁擠。要是別的女孩肯定就抱怨,沒房子沒車,家庭條件還不好。但朱宏鈞很了解白巖松的家,從八歲開始就失去父親,完全靠婆婆一個人支撐起整個家庭,非常困難。
  • 80後,一個讓白巖松無比同情的一代人
    白巖松的這番話刺痛了80後,「安慰『了80後,也將他們的「秘密」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80後是沒有後盾的一代80後的父母大多是50後,他們經歷了很多事情,也經歷了很多的變動,公社化運動,大Y進,十年動蕩等。
  • 白巖松的親身經歷:別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人生也要學會放下
    白巖松曾接受採訪的時候這樣說道:說自己也可以去當評委,一個月兩千萬,可是我要這些錢幹嘛,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這麼多錢。衡量一個人不應該用外在的眼光去衡量,更應該關注的是一個人是否真正地開心。我為什麼出發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因為自己的欲望,不斷地追求完美,導致經常地失眠,到最後的重度抑鬱。白巖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道:92年是我人生最艱難的一年,那一年我常常失眠,沒怎麼睡過一個好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非常地迷茫。
  • 白巖松:人格的獨立前提是經濟獨立,瞬間的頓悟
    聽到白巖松關於人格的獨立前提是以經濟獨立為前提的這句話是在白巖松接受魯豫有約時,白巖松說的。當時自己還在上大學,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太好,自己的每一分錢可以說都是精打細算的。但家裡人還是會苛責自己花銷大。所以瞬間明白人真正不受制於人,只有經濟獨立。人其實,真的可以瞬間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