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喜歡胡思亂想,那是因為人老了就沒有保障,畢竟人上了歲數勞動能力日漸低下,那人到了老年和自己最親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呢?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來聽聽這三個老太是怎麼說的吧。
()
網友一:王老太:老伴才是最親的。
我今年72歲了,我這一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雖然我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可是我和老伴兒一直都互相攙,風風雨雨的走過了很多年,我有兩個兒子,鄰居們都羨慕我,說以後可以有兒子給我養老。
可是我活了這麼大歲數,反而感覺孩子們靠不住,我不是對孩子們沒有信心,而是看清了現實,我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他們的待遇很高,但是一年卻很少回家一次,他們對我說不上來是否是真的孝順,反正每年都會給我打錢。
可是讓他們回家吃頓飯卻比登天都難,我甚至都要記不清他們長得什麼樣子了,我感覺和兒子們越來越陌生,老伴兒就一直安慰我,讓我別往心裡去,老伴兒還說即使孩子們都不在身邊,他也會好好照顧我。
老伴兒的確很細心,我想吃的菜他一個星期都會給我做好幾道,我有個頭疼腦熱他都著急的上火,所以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感覺和自己最親的只有自己的老伴兒。
()
網友二:何老太:還是孩子和自己親。
我今年72歲了,都說老來是伴,我和我老伴兒結婚好幾十年我一直很依賴他,年輕的時候老伴就非常的寵我,什麼都捨不得我做,他說會一直對我好,可是他好像說話不算數,老伴在五年前徹底的離開了我。
還好他給我留下了兩個女兒,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但是我不是這麼想的,因為我的兩個女兒都超級懂事,女兒們當時不肯遠嫁說是要方便照顧父母,尤其是在我老伴兒去世之後,女兒們給我的陪伴更多了。
她們可能擔心我會無聊,每個月都會回家看我好幾回,不用我說總會積極的給我打生活費,我想吃排骨她們會用心的給我慢燉煲湯,可能是沒了老伴兒的緣故,我感覺女兒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我甚至越來越依賴女兒們了。
()
網友三:馮老太: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我今年72歲了,活了這麼多年我才知道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尤其是上了歲數生了病,真的沒有人可以為你分憂,我原配老伴兒在40多歲的時候因為意外去世了,後來我就一個人帶著我的兩個兒子,但是鄰居們都不放心我勸我改嫁,為了孩子們的以後我也找了個後老伴兒。
一開始我倒感覺沒什麼,直到我的腿骨折之後,我才發現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我住院的那段時間我的後老伴兒一天都看不見個人。
住院費手術費我兒子們也不願意掏,還是我自己出的,我沒有想過責怪他們,我只是看開了,我現在真的不敢生大病了,因為我感覺沒有一個人是真心伺候自己的。
()
不同的老人有著不同的答案,而晚年能依靠的無非就是這三種人。
1:自己的子女。
做老人的給了孩子們生命,孩子們就有義務孝順老人,希望所有的子女都不要把贍養老人當成一種被迫的義務,要當成應盡的責任,很多做子女都是非常體恤老人的,知道他們的不容易,所以在自己有了工作能力之後都想加倍的回報給父母,因此父母就感受不到孤單,父母也會理所應當的認為晚年和自己最親的就是孩子。
2:自己的老伴。
也有很多子女因為工作原因所以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父母老了根本就不奢求什麼,只希望子女們的陪伴,可是很多孩子都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掙很多的錢才是最關鍵的。
還好父母之間可以相互取暖,老人也會認為和自己最親的就是老伴,因為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孩子們沒有陪在自己的身邊,是老伴兒在盡心盡力的照顧自己,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清·王士禎)說過:「生既為同衾,死當攜手歸」。
3:靠得住的只是自己。
還有很多老人是比較可憐的了,他們的晚年可能過的很孤單,他們認為自己的子女離自己很遠靠不住,自己的老伴兒粗心大意的也靠不住,尤其是在自己生病之後更會感覺自己無所依。
如果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那麼更要保證自己身體健康,不要被疾病所困惑,還要儘自己所能的多攢點錢。而且拿破崙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
不管怎麼說,父母是給了子女生命的人,所以做子女的應該和父母親近,要給他們更多的溫暖,父母並不會向我們索求什麼,他們只想刮分些許的陪伴,你們感覺人老了靠得住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