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麥·超劇場主辦,新青年劇團與首創新北京半島·半島書房聯合出品的《美好的一天2020》,12月31日晚在超劇場跨年上演。這部由素人出演的戲劇,以真誠陪伴觀眾在聆聽中跨入新的一年。
作為今年青戲節的開幕演出,《美好的一天2020》由19位生活在北京、毫無表演經驗的普通人出演,他們與臺下觀眾通過調頻設備連接,娓娓講述20年來各自的個人記憶。每個人的年齡、職業、經歷各不相同,卻都是生活和歲月的參與者和親歷者,透過他們個人化的真誠講述,觀眾由此窺見了近20年來一座城與個體生命的變遷;而對於同樣經歷著這條時間之河的觀眾,真實的講述也使他們打開了自己的記憶閘門。
該劇今年已上演三輪,而此次跨年版演出,觀眾看到的是與前兩輪並不相同的演出內容。由於講述者的非職業演員屬性,上一輪的絕大部分演員無法參與到此輪演出中,這也使得這個戲多少有著「一期一會」的意味。此次,新青年劇團通過新一輪公開招募,邀請到17名全新的講述者。他們之中有保險業從業者,有北漂打工人,有正在上學的高中生,甚至滿頭鶴髮的老人家,正如一個微縮社會,不同的經歷也產生了與這座城不同的衝突。
《美好的一天》的首演便是2013年的青戲節,導演李建軍攜「凡人劇場」的概念一登臺,曾得到導演孟京輝的如此讚美:「一出最帥的現代舞,一個聲音的交響樂,一首關於地平線的詩,一本你在地鐵裡撿到的日記。」此後,該劇相繼製作了上海、杭州、深圳和香港版本。
從廢墟式舞臺,去「學院化」表演的《狂人日記》,到坐在流動的大巴車上感受歷史聲音的「聽覺系」作品,甚至在一方盒子裡呈現了42段日常生活瞬間的「肢體系」作品,一直以來,李建軍以全新的劇場語彙,嘗試各種表達。在他看來,素人是一種渠道。「素人和素人故事是一種最強烈、最直接的表達,來自生活與真實的內容最生猛,它也是當下最鮮活的劇場模式。如果要表達當下,比起選用一個類似《鼠疫》的經典文本,我認為素人的表達會更直接、更有力量感。」
於是,在這個好像烏託邦一樣的「凡人劇場」中,毫無表演經驗的素人成為了主角,本可能淹沒在歷史中的聲音突然有了被聆聽的場合。而為了使對素人的故事採集遴選呈現得更為準確,每一部作品的排練,李建軍和創作團隊都會拿出幾個月的時間對大量素人做採訪,像田野調查一樣,了解他們的經歷,像口述歷史一樣進行內容整理,再和每一個素人反覆溝通。這是一種當下稀缺的「笨拙」,但正是這種寶貴的「笨拙」,給了每一個素人和真實本身以誠實和尊重。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